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运用临床调研的方法,对肥胖者的饮食习惯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关系最密切,提示减少动物性食物、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规范进餐,干预饮食习惯,可有效预防肥胖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3.
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单纯性胖症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展儿童肥胖症的饮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症合并肥胖相关性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并分为MS-ORG组和ORG组,选择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代谢相关指标、肾功能指标并进行肾脏病理活检。结果各项代谢相关指标均为MS-ORG组>ORG组>健康对照组;MS-ORG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球性硬化、节段性硬化的例数均明显高于ORG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41.39±5.28)ml/min明显低于ORG组患者。结论代谢综合征发生过程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出现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的重要机制,会加重肾功能损害,增加球性硬化、节段性硬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肥胖形成的饮食因素及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单纯性肥胖患者 ,尤其是城市的肥胖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肥胖患者的高脂血症 ,容易发展成脂肪肝、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 ,还可并发糖尿病等 ,严重损害肥胖患者的健康。有报道认为肥胖的程度与病死率有密切关系 ,超重 4 0 %以上者死亡率可增加 6 0 %以上[1] 。随着近年来我国肥胖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肥胖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发生肥胖的原因非常复杂 ,一般来说肥胖与遗传、膳食及运动不足密切相关 ,在遗传方面 ,虽然分子生物实验先后发现了 5个肥胖基因位点 ,但未发现这些基因在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观察,为制订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园收治的不同程度肥胖患儿216例,对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肥胖与家族史、遗传因素、出生体重、食欲、食量、进餐速度、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因素都具有相关性。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改变儿童的饮食行为,引导改变家庭生活方式,心理诱导:行为疗法,加强运动等实施方案,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分析单纯性肥胖的针灸饮食运动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采用中医针灸刺激、行为干预、饮食和运动疗法,综合治疗单纯性肥胖,10d为一疗程,5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本组62例,临床痊愈36例,占58.06%;显效12例,19.35%;有效11例,占17.74。总有效率95.16%。结论:应用中医针灸刺激脾胃经脉穴位,结合生活行为干预,饮食运动等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饮食控制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求提高单纯性肥胖疗效的有效针灸方法。方法:将334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给予针刺治疗,穴取中脘、天枢、关元等,配合饮食控制;对照Ⅰ组(112例),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对照Ⅱ组(110例),给予单纯饮食控制治疗。观察各组减肥有效率和反弹率。结果:66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观察组3例、对照Ⅰ组5例、对照Ⅱ组5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Ⅰ组总有效率为75.7%,对照Ⅱ组总有效率为73.1%,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观察组、对照Ⅰ组1年反弹率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Ⅱ组退出治疗病例与观察组、对照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针刺配合饮食控制治疗单纯性肥胖效果显著,反弹率低,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情志失调导致消渴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方法:基于“情志致病”理论,参阅古籍及临床研究,详细论述情志失调通过影响气机、气血运行,首及于肝,进而影响五脏,导致五脏同病、阴阳失衡,郁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日久化热,灼伤阴津,形成消渴病阴虚燥热病理基础的过程。结论:情志失调导致消渴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包括气机郁滞、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四个方面,调畅情志以达到形神并调,对临床消渴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机理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单纯性肥胖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实验机理研究方面 ,均取得较大进展。但针灸减肥的机理研究大多局限在中枢神经核团神经递质含量的研究 ,没有新的突破 ,在临床方面有待于更多、更科学、更规范的临床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疗效进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针灸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是针灸治疗起效的机制之一。对其机制研究方面有待于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温燥对气道组织结构与功能、黏液素基因(MUC5ac)表达和核因子NF-κB活性等影响。方法:13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每组46只。于处理后第6天与第12天行气管与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MUC5ac表达、NF-κB活性、气管纤毛运动(CM)、气道液黏多糖(MS)、IgG与分泌型IgA(SIgA)及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常温常湿组比较,常温燥组第6天、第12天气道组织改变不明显;温燥组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生与纤毛缺损、腺体化生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瘀血伴肺气肿,超微结构显示Ⅱ型肺泡细胞(ATⅡ)嗜锇板层小体数量减少与线粒体肿胀;温燥组CM加快、MUC5a mRNA表达上调但NF-κB活性下降、RM、IgG、SIgA与DP-PC下降(P<0.01)。结论:温燥袭肺使受邪部位津液骤伤、抗体含量下降和削弱"纤毛-黏液毯"御邪之功,MUC5ac基因表达上调和NF-κB活性受抑可致ATⅡ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而损调节肺通气之功,肺失输布则炎性之物聚而为痰致病,结果为温燥之"痰、咳、喘"诸证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张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5):172-174
国内临床试验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对临床试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参与临床试验研究工作,CRC人才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一个专业性强的新兴职业,在系统的培养机制下开展CRC的规范化培训和深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国内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CRC培养机制,导致CRC接受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表证虚实的决定因素在正邪力量的对比。人感邪后有四种可能状态:邪重气实,邪重气虚,邪轻气实,邪轻气虚。太阳中风表虚证属太阳伤风寒,邪轻气虚表虚状态;太阳伤寒表实证属太阳伤风寒,邪重气实表实状态。本文从状态分析,结合传统的营卫学说,以脾胃为中心,通过阐述不同状态下营卫在三焦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对太阳病表实表虚证的病机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17.
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缺血性中风)或爆裂/出血(出血性中风)而导致脑血流中断而发生的破坏性脑血管事件,从而引发身体残疾和多重功能损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卒中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等引起脑血管病变形成的斑块堵塞血管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房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引发。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的复杂性,导致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如能量衰竭,兴奋性中毒,神经炎症,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等。我国传统单味中药和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可应用于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治疗。因此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并且开发有针对性的药物,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系统梳理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归纳了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中药和复方,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湿阻滞型,采用针刺加隔药灸治疗,观察其体重(BW)、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相关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 E)及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比值的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2.5%,BW、BMI、WHR、T及LH/FSH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E有显著升高(P〈0.01),FINS也有一定程度降低,ISI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针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益母草醇提组分致大鼠肾毒性病理损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大量给予益母草醇提组分致大鼠肾毒性的病理损伤机制。方法:按45 d毒性实验方法,进行益母草醇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总巯基(-SH)的含量和活性。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益母草醇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且损伤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血清酶学检测发现,益母草醇提组分可导致MDA、总-SH含量增加,SOD,GSH-Px活性下降,GSH含量降低,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氧化损伤机制可能是益母草导致肾毒性病理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膳食调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提供指导。方法:入选2007年8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9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膳食干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膳食进行干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6%、83.4%,而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7.9%、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表现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各种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医膳食干预后临床症状改善更加显著,治疗后评分显著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肾功能均明显好转,血肌酐、血尿素氮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生肌酐清除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干预后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膳食调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