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研究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基因SNPs位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采用连接酶检测技术对SNPs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75例超重肥胖者与253例正常体重者UCP1基因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利用SNP Stat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体型,并分析单倍体型与性别及非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两组间体重、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隐性遗传模式下,rs1800592位点基因型(AA+AG)与GG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1.154,95% CI:1.002~2.286));与单倍体型CTAA相比,CTCA、CTAG、TACG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CA:P=0.043,OR=0.658,95% CI:0.439~0.988;CTAG:P=0.043,OR=0.658,95% CI:0.439~0.988;TACG:P=0.004,OR=0.449,95% CI:0.257~0.786);单倍体型与血清总胆固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χ2=15.955,P=0.014);与血清总胆固醇正常组单倍体型CTAA相比,在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组,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A:P<0.001,OR= 2.731,95% CI:1.550~4.752;CTCG:P<0.001,OR=9.768,95% CI:3.403~28.042;CTCA:P=0.037,OR=2.713,95% CI:1.082~7.159;CTAG:P=0.037,OR=2.713,95% CI:1.028~7.159)。结论 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AA+A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单倍体型CTCG、CTCA、TAC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血清总胆固醇异常时,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 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江苏省2005-2015年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江苏省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比较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结果 江苏省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2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依次为10.67%,12.22%和13.79%,2015年超重检出率高于2005年和2010年(x2值分别为110.383,61.212,P值均<0.05);肥胖检出率依次为5.05%,5.54%和5.61%,2015年肥胖检出率高于2005年(x2=7.74,P<0.01).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3.67%,15.96%和17.43%,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54%,7.79%和7.54%;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7.65%,8.50%和10.1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54%,3.29%和3.69%.城市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3.08%,13.74%和15.0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51%,6.66%和6.41%;乡村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25%,10.74%和12.5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57%,4.44%和4.82%.苏南地区(经济较好)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66%,12.91%和12.2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19%,6.04%和4.68%;苏北地区(经济较差)超重检出率分别为9.70%,12.99%和15.00%,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88%,7.01%和9.03%.结论 2005-2015年江苏省7~ 2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比例持续增加,其中小学生群体、乡村地区和苏北地区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3.
肥胖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并成为当今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超重率高达20%~30%,肥胖率为5%~ 15%[2].2010年中国7~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继续增加,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3].为了解近10 a来泰安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趋势,笔者对1999-2010年泰安市儿童体检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了解蚌埠市超重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相关症状和心理行为特征,为预防青少年肥胖和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910名学生,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超重肥胖学生203名,占22.3%;正常体重学生547名,占60.1%;低体重学生160名,占17.6%.男生超重肥胖率(30.6%,147名)高于女生(13.0%,56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5,P<0.01).超重肥胖组青少年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饮食障碍危险评分得分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低体重组(F值分别为7.83,29.37,3.99,17.03,P值均<0.05);且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内感受缺陷得分与体质量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0,0.09,0.08,P值均<0.05).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总体危险性增高(r,=0.11,P<0.01).结论 青少年肥胖所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增加个体患进食障碍的风险.应积极预防肥胖的发生,矫正和干预青少年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6.
了解宁夏2014年中小学生肥胖超重流行特征,为该地区制定有效的预防儿童肥胖与超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宁夏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方案选择了7~17岁11 371名回、汉族儿童,利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BMI标准选择肥胖与超重儿童,分析性别、年龄、民族、城乡、地区超重肥胖率.结果 2014年宁夏7~17岁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4%,5.2%;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6.1%,9.2%,8.8%,7.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8%,5.2%,4.6%,2.4%.10~12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2%和6.4%,为各年龄段中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好和中等地区儿童的超重与肥胖率分别为10.9%,6.4%和10.8%,6.4%,高于经济发展差地区的8.8%,3.5%(x2=30.14,P<0.01).回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0.5%,肥胖检出率为4.8%;汉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0.4%,肥胖检出率为5.5%,回、汉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3,P>0.05).结论 宁夏地区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率表现出年龄、城乡、性别、地区的分布差异,需及时采取干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弥合能量距:预防中国居民超重与肥胖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追踪人群的体重变化程度推断其长期的能量蓄积量,并据此确定“能量距”,提出量化的弥合“能量距”的措施。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89年加入追踪队列的20~45岁的健康成年居民,并且在2000年提供了完整的体格检查的追踪结果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用STATA9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该人群的体重变化推断其“能量距”。结果及结论该追踪人群平均体重从1989年的55.4kg提高到2000年的59.1kg,11年中平均体重增加了3.7kg。体重变化速度的中位数为0.33kg年,在该体重增长速度下经过11年的体重积累导致该人群的超重率提高了1.58倍。按照体重每增加1kg需要在体内蓄积约32284.6kJ的能量推断,该人群平均每天能量蓄积的中位数为29.3kJd,其90位百分位数为94.2kJd。同时考虑到食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推断该追踪人群的“能量距”为188.3kJd。坚持每天减少2%~3%的能量摄入或者每天增加步行约10分钟就可以达到控制90%的居民体重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探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2所小学261名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检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分析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结果 儿童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11.49%,超重组患病率为6.83%,肥胖组患病率为19.00%;儿童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浆三酰甘油(TG)及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率分别为92.34%,21.07%,0.77%,39.08%和3.45%.结论 代谢综合征在超重和肥胖儿童中高发,其严重程度随着肥胖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分析昆山市2016年中小学在校生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为开展超重和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中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等资料来源于昆山市学生年度体检,共体检中小学在校生110 571名.计算分年龄和性别等特征变量的超重率、肥胖率,并分析其在年龄、性别、生源及学校类别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超重率在所有学生、男生和女生中分别为16.4%,19.4%和12.8%;肥胖率在所有学生、男生和女生中分别为15.6%,19.2%和11.2%.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Z值分别为8.13,29.28,P值均<0.01).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地区和学校类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昆山市2016年中小学在校生超重和肥胖较为流行,且在不同特征变量之间的分布差异明显.应从全社会角度入手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以期延缓或防止成年期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分析妊娠妇女孕早、中期的膳食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与其孕中期血脂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35名于2014年春夏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使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孕早期(孕14周前)和孕中期(孕14~23+6周)的膳食信息。采集孕中期(孕24~27+6周)血样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血脂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从多个角度比较不同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孕妇间血脂水平的差异。 结果 孕早期和孕早中期能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较高者,其孕中期LDL-C水平均较高(P<0.05);孕早期和孕早中期动物蛋白摄入量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孕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与孕中期TC、TG、HDL-C和LDL-C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相关(P>0.05)。 结论 孕早期和孕早中期膳食能量、总蛋白质及动物蛋白摄入量较高者,其孕中期血脂(LDL-C)水平较高,但能量及宏量营养素与孕期血脂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饮食行为与肥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卢湾区6所学校1 228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2%的中小学生有特别的食物偏好。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有吃零食习惯,碳酸饮料和西式快餐食用率很高。早餐的食用情况良好,但存在营养搭配问题。超重及肥胖男孩比例高于女孩、小学生比例高于中学生。超重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在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有待改进;预防和控制不良饮食行为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尤其是加强对母亲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宁夏地区2005和2014年回、汉族7~18岁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状况,为预防儿童肥胖与超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2005和2014年宁夏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利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BMI标准选择肥胖与超重儿童,分析宁夏回汉族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结果 2005年宁夏7~18岁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5.9%和2.2%,2014年为10.5%和5.1%,均出现增加趋势.2005年回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4.6%和1.5%,汉族学生为4.8%和2.8%;2014年回族学生为10.4%和4.7%,汉族学生为10.5%和5.4%;9年间回族学生超重率增加了5.9百分点,肥胖率增加了3.2百分点,汉族学生分别增加了5.7和2.7百分点.2014年男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6%,6.9%,大于2005年的6.5%,2.9%;2014年女生则为8.3%,3.3%,同样高于2005年的5.3%,1.5%,2个年份无论是超重率还是肥胖率都为男生大于女生.2005年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为8.2%,3.4%,乡村学生为4.3%,2.2%;2014年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2.4%,6.5%,乡村学生为8.5%,4.7%;9年间乡村学生肥胖率增加了2.5百分点,高于城市学生的2.2百分点.男女城乡组间超重肥胖率2005年为城男>城女>乡女>乡男,2014年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结论 宁夏地区7~18岁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率出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回族和乡村学生,需及时采取干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2008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8年兰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兰州市资料,对4所中学和4所小学7~18岁学生7 100名进行医学体格检查,分为城、乡、男、女4个群体,利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结果兰州市2008年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城男7.4%,城女3.3%,乡男1.8%,乡女1.4%;超重检出率为城男14.0%,城女7.6%,乡男5.1%,乡女2.9%。由于城乡经济差异和男女发育过程的不同,城男12岁是超重肥胖的高发群体。结论与2005年甘肃省数据相比超重肥胖流行率有上升趋势,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了解北京市学生超重肥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探寻超重肥胖干预的方法.方法 该组资料为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北京市6个区的40所中小学随机监测了6 789名学生.结果 北京市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49%,9.52%,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94%,11.24%,中学生分别为12.94%,8.08%.肥胖率城男高于乡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与每天是否吃早餐、每日做家庭作业时间长短及电子休闲时间长短等无显著相关,但在是否喜欢体育课、是否喜欢长跑、体育课后感觉、每天体育锻炼超过1h、做课间操是否认真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变生活方式是短中期预防肥胖的有效方法,必须提高公共卫生策略的高度,对整个社会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肥胖和超重学生糖脂代谢紊乱的特点,为干预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营养监测点学校546名肥胖、超重、正常学生,按照1∶1∶1配对,检测空腹血糖(FG)、胰岛素(F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肝脏B超检查脂肪沉积,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代谢异常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检测结果与BMI值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超重学生的Fins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未出现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超重学生的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IR)。肥胖、超重学生的TG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出现明显异常;肥胖学生的HDL-C降低,但未出现明显异常。肥胖、超重学生肝脏脂肪沉积率及ALT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学生出现明显的ALT异常,超重学生尚未出现明显的ALT异常。IR异常、TG异常、肝脏脂肪沉积、ALT异常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肝脏脂肪沉积、ALT异常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HOMA-IR,TG,ALT与BMI值呈正相关,HDL-C与BMI值呈负相关,未发现FG,TC,LDL-C与BMI值相关。结论肥胖、超重学生存在明显的IR和TG升高、肝脏脂肪沉积,代谢紊乱对肝脏的损害男生高于女生。年龄越大、BMI值越高,代谢紊乱越明显。必须尽早干预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才能有效预防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超重和肥胖与虚弱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老年人预防虚弱进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郑州市南关社区和航海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1 410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及身体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郑州市社区老年人总体超重肥胖率较高,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男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情况下,超重和肥胖是虚弱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郑州市老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是虚弱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措施控制老年人体重,延缓虚弱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上海市高中生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19所高中,每所高中从各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级,每班随机抽取18名学生,男、女生各半,共对900名高中生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能量摄入中位数为2 353kcal/d(1 kcal=4.18 kJ),蛋白质为97.3 g/d,脂肪为95.4 g/d,碳水化合物为265.4 g/d,钙为602.1 mg/d,钠为4 373 mg/d,铁为24.3 mg/d,维生素A为495.6 μgRE/d,维生素B1为1.08 mg/d,维生素B2为1.21 mg/d,维生素C为83.2 mg/d,膳食纤维为1.01 g/d.男生和女生的能量、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膳食纤维的日均摄入量低于参考标准(P值均<0.05).除碳水化合物和铁外,上海市远郊地区高中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日均摄入量均小于城郊结合地区或城市中心地区(P值均<0.05).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6.9%,37.2%,46.0%.结论 上海市高中生能量和产能营养素的摄入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膳食纤维及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分析1985-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学生超重肥胖的长期趋势,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展规律.方法 分析1985-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计算不同群体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2014年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9.2%,肥胖检出率为5.4%,其中7~18岁各年龄组男生超重检出率范围为8.50%~17.50%,肥胖为5.50% ~ 13.50%;女生各年龄组超重检出率为4.40%~10.00%,肥胖为0.50% ~6.00%;与1985年相比,2014年广州市学生超重平均增长率为10.20%,肥胖为18.45%;地区及性别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城男>乡男,城女>乡女;10~12岁是广州市儿童超重检出率高发年龄,肥胖检出率高发于8~10岁,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广州市儿童青少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平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文化大量引入等社会背景下有其独有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暴发式增长.1985-2010年,我国7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1].肥胖给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其引起的成年期肥胖及其他各种慢性病更是重要的长期后果之一[2].全面掌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肥胖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