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氢氯噻嗪组46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54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连续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钾明显减低,尿酸明显升高(P<0.01),vWF、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hs-CRP、vWF明显减低(P<0.05,P<0.01),EDD明显提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血脂正常的1级、2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分为常规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每日晨起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常规组每晚睡前口服安慰剂1片,治疗组每晚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1片(10 mg),连续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hs-CRP、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IMT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hs-CRP、EDD、IMT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瑞舒伐他汀降压、调脂的同时,能提高肱动脉EDD,减少颈动脉IMT,故可能延缓血脂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4年6月在该院确诊并治疗的22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干预组给予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与血压均较治疗前有大幅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为的血尿素氮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对患者肾脏损害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8月—2009年4月1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对照组应用厄贝沙坦治疗。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4周和8周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优于厄贝沙坦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经厄贝沙坦治疗,降压总有效率为68.89%,治疗组患者经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降压总有效率为8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利尿剂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02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氢氯噻嗪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厄贝沙坦片。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4.51%,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均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T-1显著降低而NO显著增加(均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ET-1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sICAM-1和hs-CRP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sICAM-1和h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经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9例。A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B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和药物的经济价值。结果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经济价值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高。A、B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7,P0.05),B组患者的疗效明显较A组低。结论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较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好,且更经济,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难治性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氨氯地平10mg/d+美托洛尔50mg/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n=52]和B组(氨氯地平10mg/d+美托洛尔50mg/d+氢氯噻嗪50mg/d,n=44).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第12周的血压、心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的血钾、血糖、血脂、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均<0.05),B组血压下降更迅速,治疗2周后收缩压A vs.B(48.1 mmHg vs.136.1 mmHg)但A组血压保持稳定的时间较长,治疗12周后有效率更高(A vs.B:75.0% vs.31.9%).12周后,A组血压达目标水平比率75.0%,低血压发生率5.8%,B组血压达目标水平31.9%,低血压占13.6%.与A组相比,B组血钾降低更明显,血尿酸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尚晓斌 《内科》2007,2(3):311-313
目的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安博诺)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150mg,1~2次/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48例,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1次/d,均口服,治疗8周。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代谢无明显改变,厄贝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70.8%,复方片组总有效率89.6%,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50例,于用药前测定其CRP浓度;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口服6周后再测定其血清CRP浓度。根据治疗后血压达标与否,分为血压达标组(28例)与非达标组(22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压达标组和非达标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降低[(6.62±3.73)mg/L比(4.63±2.01)mg/L,(6.51±3.15)mg/L比(4.85±2.25)mg/L,P均〈0.05];血压达标组的血清CRP浓度低于非达标组的,但未达显著水平,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提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组,每组2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压、ABI、空腹血糖(FPG)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PG为(8.56±2.96)mmol/L,治疗后为(5.99±0.76)mmol/L(P〈0.05),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FPG为(8.38±2.06)mmol/L,治疗后为(5.51±0.56)mmol/L(P〈0.05),两组FPG均下降明显。治疗后常规治疗组EDD为(4.78±2.79)%,坎地沙坦酯组为(5.31±3.02)%,两组ED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ABI为1.17±0.14,坎地沙坦酯组为1.24±0.16,两组ABI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空腹血糖,可以提升其踝臂指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伊贝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单盲对照方法,伊贝沙坦(n=68)组每目150 mg或加用双氢克尿噻12.5 mg,缬沙坦(n=66)组每日80 mg或加用双氢克尿噻12.5mg,观察治疗6周、8周和12周后的有效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第2周开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而服药8周伊贝沙坦组降压效果稍优于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伊贝沙坦组为69.1%和缬沙坦组为63.6%;治疗12周后加用双氢克尿噻总有效率为89.5%和84.8%;动态血压监测(ABPM)显示伊贝沙坦的谷峰比值和降低清晨血压骤升与缬沙坦相似(P>0.05).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结论 伊贝沙坦和缬沙坦均是有效、安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长效降压药,而伊贝沙坦各方面表现与缬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河池市金城江区南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83.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BP、SB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DBP和SB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与对照组的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方法将12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肾脏保护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效果较好,降压持久稳定,对患者的肾脏损害轻,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隐蔽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方法 入选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医院进行体检的人群4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动态血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n=100)、理想血压组(n=234)和隐性高血压组(n=140).所有患者均行心脏、颈动脉超声及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 隐蔽性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诊所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隐蔽性高血压组、高血压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隐蔽性高血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组,而低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靶器官损害,对这类患者及早进行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CRP、UA、补体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各组间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者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CRP、UA、补体C,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UA、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颈动脉内膜异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UA、CRP和补体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CRP、UA浓度与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和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各有血压晨峰现象患者29例,分别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干预,观察两组动脉压、血压变异和晨峰现象,评价两种药物组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20周后,厄贝沙坦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低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24小时动态收缩压变异值(24hSBPV)、24小时动态舒张压变异值(24h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值(d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值(dDBPV)均低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血压晨峰(MBPS)改善幅度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组降压幅度优于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组,而减低血压变异和控制晨峰现象,以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