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药基于其综合治疗的特色,在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掌握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特点是提高该病诊疗水平的关键。文章检索了近10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文章,通过整理、总结,试图对其证型现状作一分析概括,以冀发现能较科学地反映该病病机特点的临床证候分型;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分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素特征,初步揭示本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理特性,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观察1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进行研究,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各个证素积分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频数分布等。结果:发现肝、气虚、阳虚、阴虚、湿、热6个证素积分数值较高,显著高于其他证素积分数值(P0.001);积分在70分以上并且居于前几位的证素分别是湿(59.21%)、阴虚(57.24%)、肝(53.95%)、热(51.97%)。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五脏病位证素中,证素肝与胆显著相关(r=0.569),其次是与脾相关(r=0.416),与肺则无明显相关性(r=0.026);肝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肝与气滞显著相关(r=0.705),其次为血瘀(r=0.635)、阴虚(r=0.511)、血虚(r=0.485)、阳亢(r=0.477)、湿(r=0.45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理特性以肝、湿、热、阴虚为主,本病很容易传至胆和脾,以本虚标实的兼夹证为多见,这很可能与福建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沈瑞南 《河南中医》2012,32(1):43-44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各中医证型与血清GLO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GLO检测。结果: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型、肝气郁结型、脾虚湿盛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GLO水平在肝肾阴虚型中最低,与其他四型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GLO对于判断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病情、疾病所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证素近年来在文献研究、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与评价,认为证素具有特异性、概括性以及动态演变的特征;对具体疾病进行证素提取、挖掘并将之应用于临床,是今后证素研究的基本方向。参考文献21篇。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型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客观化、可量化的辨证分型标准。笔者从专家经验辨证、中医计量诊断、微观辨证、数理统计学等方面探讨该病的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清神经肽(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NPY值;规范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证结果,分别选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中出现频次高的前5个证候并比较不同证候间的血清NPY值。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PY水平的分别为119.135 0、72.860 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PY水平在代偿期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肝郁脾虚组气滞血瘀组湿热蕴结组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在失代偿期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NPY水平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医肾病证候研究现状,综合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及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整理肾病娃候信息。用证素辨证方法,识别肾病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明确中医肾病证候类型、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点,补充完善中医肾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  相似文献   

9.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52(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抑郁的情况及肺癌相关性抑郁患者的中医证素特征。方法:对319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一般状况评价表、自制中医证候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对合并抑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证素特征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其中262例患者合并抑郁,抑郁率为82.0%,其中轻、中、重度抑郁患者为126例、114例、22例,分别占39.0%、36.0%、7.0%;肺癌相关性抑郁中医证素有14种,病性证素以痰(23.0%)、阴虚(22.3%)、气虚(16.0%)、瘀(15.0%)为主,病位证素以肺(47.0%)、脾(20.0%)、肾(16.0%)、肝(15.5%)为主;轻中度抑郁中组合证素以气阴两虚(34.1%)为主,重度抑郁以痰瘀互阻(54.5%)为主。结论:肺癌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的患者更易合并抑郁,作用靶点多涉及肺、脾、肾、肝四脏,轻中度抑郁患者以气阴两虚为主,重度抑郁患者以痰瘀互阻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证素兼夹分布特征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关系,为中医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收集212例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四诊信息资料,通过证素辨证法对其中的湿、热证素积分均≥100的判定为湿热证,筛选湿热证患者共100例。运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判断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理特征,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分析福州地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与其病性证素湿、热的关系。结果: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的主要兼夹病位在肝、脾,其次为胆、胃、肾。实性证素兼夹以气滞多见,其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阳亢、痰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热、湿、血瘀、气滞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湿、气滞分布比例较高;虚性证素兼夹以阴虚最为多见,其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血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气虚、阴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阴虚分布比例较高。Ⅲ型前胶原(HPC-Ⅲ)含量与湿、热证素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湿热是早期乙肝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性质,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及其兼夹病性和病位的变化,其肝纤维化程度也相应加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医肾病证候研究现状,综合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及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整理肾病证候信息,用证素辨证方法,识别肾病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明确中医肾病证候类型、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点,补充完善中医肾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疫毒侵袭人体致病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表明乙肝病毒侵袭人体为病,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及湿热疫毒的强弱关系密切,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取决于侵袭人体疫毒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正邪交争、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证素辨证研究钩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阐发辨证思维规律,整合诸种辩证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创立证素辨证新方法.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形成三阶双网结构的证素辨证体系.探索出双层频权剪又算法,制定证候辨证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标准.证素辨证是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能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方法:选择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胞宫、肝、肾、脾。②子宫肌瘤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积分显著高于血虚、阳虚积分(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滞、痰、寒、湿;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气滞、痰、寒、湿积分(P0.05~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病源于血瘀,病性以实为主,日久可见虚实夹杂;实证证素以血瘀、气滞为主;虚证证素以阴虚、气虚为主;病位以胞宫、肝为先。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中医证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方石  卜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81-482
对131例6种证型组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清有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6组4项指标均较正常人增高,除肝郁脾虚型的LN外,其余各证型的各指标与正常人均有显著性差异。4项指标在各证型中均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HA、LN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为最高,且证型彼此间大多差异明显。PⅢP以气滞血瘀型为最高,并与其余5年有显著差异,NAG以肝肾阴虚型为高,证型彼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HA、LN、PⅢP值升高在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运用疲劳自评量表对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状态进行量化评定,并对比例较高的前5个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5个主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在精神疲劳、疲劳的情境性、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肝气郁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表现明显。(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前5位中医证候类型依次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在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及疲劳的情境性表现明显。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可能与中医学虚、郁、湿等病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glands,HMG)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是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目、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癖"、"乳疠"、"乳核"范畴.虽然当前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某些证型间有着一定的演变关系,但尚缺乏更为深入的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势及系统治疗的把握.因此深入开展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探讨其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提供研究思路,为乳腺增生病科研开展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细胞的免疫功能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关系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这些研究初步阐明了人类Th1/Th2细胞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并为Th1或Th2介导的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能人为地选择性诱导或调控Th1/Th2细胞的免疫反应,促使Th1/Th2细胞反应的动态平衡,则将十分有利于慢性乙肝转归。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超过3000万,其中25%-40%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1]。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