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掌握其急救与护理特点。方法通过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机理分析,了解中、重度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结果经过急救和合理护理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不论在哪个治疗环节中,不仅要对中枢神系统进行护理和观察,同时还要对各种不同并发症进行护理和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均采用综合抢救和积极的护理,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60例患者抢救处理后,58例治愈,2例合并迟发性脑病.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如能采取综合抢救和积极护理,及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西北地区冬春季节比较常见的急症,主要表现为急性缺氧性脑病及其他脏病的缺氧性损害。本文患者大部分是在家中取暖或洗澡时中毒,环境多为密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均采用综合抢救和积极的护理,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60例患者抢救处理后,58例治愈,2例合并迟发性脑病.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如能采取综合抢救和积极护理,及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对呼吸道无刺激的气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指人体短时间内吸入过量的CO而造成的脑及全身组织缺氧的疾病,最终导致脑水肿和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呼吸深快、口唇、指甲黏膜呈樱桃红色、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对急性CO中毒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罗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4,(11):159-159
<正>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如炼钢、炼焦、烧窑、煤气管道漏气、煤矿瓦斯爆炸等都可有大量一氧化碳产生[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人体短时间内吸入过量一氧化碳气体后,与血红蛋白(Hb)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致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缺氧。当吸入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超过0.05%或30mg/m3时就可能发生中毒[2]。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抢救的38例急性  相似文献   

7.
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外地到京打工租住平房的人较多,因此煤气中毒时常发生。2006年2月5日-3月8日我院急诊科共抢救急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3例,取得较高的急救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将5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记录2组住院时间、中毒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局。结果 56例患者均存活,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迟发型脑病、心肌损伤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肺部感染和皮肤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优质的一体化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宋小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64-164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抢救、护理措施。方法:分析43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救治及护理。结果:本组43例中,治愈39例,例转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死亡l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早合理的氧疗、精心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3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轻度CO中毒患者治疗3~5 d全部治愈出院;重度中毒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2周,3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因为严重的中毒性精神病转至精神病院继续治疗,死亡1例。本组患者无相关治疗和护理并发症。结论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是CO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孙絮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1):2113-2113,2126
一氧化碳 (CO)中毒性脑病为急诊常见病症 ,主要表现为中毒、缺氧、脑细胞受损及颅内压增高。我院抢救数十例 CO中毒病例 ,由于抢救及时及使用了以预防并发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无一例死亡 ,体会如下。1 急性 CO中毒性脑病的抢救护理措施1.1 立即给氧 ,吸入 5 %~ 7%二氧化碳混合氧。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当呼吸中枢抑制时 ,使用加压给氧护理 ,必要时高压氧舱治疗。1.2 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用吸引器或气管插管吸出气管分泌物 ,对严重脑损害重度缺氧有大量分泌物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吸痰管负压小于 10°,缓慢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实施急救护理的经验及体会。方法:对收治的100例急性CO中毒患者给予急救护理,观察其效果。结果:成功救治96例,患者意识正常,健康出院,随访无病例出现后遗症。其余4例因中毒时间过长未能及时治疗,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护理对策,能够显著提高急性CO中毒患者的生存率,并能减少神经损害或内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碳中毒常在室内生火炉地区或石碳煅烧车间,在排气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发生。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抢救及时与否和密切观察病人及护理至关重要。1.明确诊断立即脱离现场,把病人放置通风位置,迅速给大流量吸氧,或高压氧仓治疗。2.给予镇定、止痛及中枢神经兴奋剂,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3.密切观察病情,包括神志、瞳孔、眼球压力、眼结合膜、视乳头及呕吐情况,Bp、P、R、HR、心音等变化并记录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及时配合医生治疗,若有脑水肿可能,立即应用20%甘露醇250ml,20—30分钟内滴完。防止液体外渗,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40滴/分,防止发生肺水肿。5.协助辅助科室检查,完善各种化验、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项目。6.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如中毒性脑病出现精神异常、痴呆、瘫痪、尿崩症等并发症,做好相应的有关护理。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急性期已过病情好转,特别是要求自动出院的病人,做好出院病人的指导,切记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及病人的反应能力,严防急性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自1971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我院自1997年以来将该药用于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6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祝密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6-1377
目的 提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成功率.方法 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手段,快速、有效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及药物治疗,尽快改善组织缺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6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有效的抢救及护理,58例中毒患者治愈出院,4例重度中毒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有效及时的救治,可以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无刺激性气体。当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是可产生一氧化碳(CO)在生产和生活中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导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使组织缺氧,缺氧严重时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有条件时给予高压氧舱治疗或迅速给予高流量(8~10L/min)纯氧吸入。脱水降低颅内压,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加强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效果。方法:对83例不同程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愈7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8.79%。结论:应用有效、适宜的护理手段,可提高高压氧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姚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167-167
一氧化碳(CO)中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如果防护措施不佳或通风不良时。即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从而危及生命。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是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既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龚媛 《内蒙古中医药》2014,(21):142-143
目的:探讨分析采取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研究对象。统计采取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效果,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患者治愈率100%。结论:通过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取高压氧进行治疗护理效果分析,总结护理体会,采取高压氧治疗和专业安全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其病情危重且并发症复杂多样.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如脑水肿、肺水肿等,各个脏器均有损害,尤其以大脑损害最为严重.而这些并发症往往是导致抢救失败和愈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如不彻底治疗,患者往往出现"假愈期",进而发生迟发性脑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及时观察护理,尽可能预防并发症、后遗症,最大限度促进身心全面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