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庆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对重庆市2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学校、年级、性别、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p〈0.05);专业、是否独生、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应结合大学生学校、年级和健康状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庆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对重庆市2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学校、年级、性别、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p<0.05);专业、是否独生、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应结合大学生学校、年级和健康状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8年陕西省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3—5月选择陕西省1 400名在校医学生为调查对象,自制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和依据经典情绪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397份,有效率为99.8%;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40.8%、67.3%和48.8%。陕西省在校医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参加社团和是否有信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信仰是学生产生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危险性因素(OR=0.817,0.774,0.723;0.765,0.799,0.581;0.756,0.804,0.711),是否参加社团是学生发生抑郁的保护性因素(OR=1.475)。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3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陕西省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年级、性别和家庭经济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年级、家庭经济和信仰是医学生产生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危险性因素,而压力、焦虑和抑郁彼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可采取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聋哑中学生和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聋哑中学生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社会支持评定表(SSAS)和自尊量表(SES)对202名聋哑中学生和273名普通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在普通中学生中,女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P<0.05),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p<0.05);普通中学生和聋哑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与积极应对、总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正相关(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聋哑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自尊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P<0.05).结论 普通中学生和聋哑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与性别、经济状况有关;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艳艳  赵洁  曹光海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49-1852
探讨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提高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山东省5所盲校155名在校盲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呈中上水平,其心理健康体验得分最低(3.58±1.37).女盲生的知足充裕体验(4.19±1.14)分高于男盲生(3.71±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相似文献   

6.
鲍丽俊  范佳丽 《中国校医》2010,24(7):494-496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安徽省宣城市某普通中学八年级116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核心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学生;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时,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较少;而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时,易出现如焦虑、抑郁、敌对情绪及人际冲突等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的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情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北京市1118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高中生总体平均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与自尊量表总分呈中度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及其8个分量表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和父母关系是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成绩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把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放在找出二者的关联上,从而整合资源,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潍坊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利用中文版K10量表对2018年潍坊市3个县区4 2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潍坊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91%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年级、户籍地、锻炼情况、睡眠、父母学历等20项因素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户口所在地、住宿情况、学习成绩、近视、睡眠时间等10个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潍坊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9.
余欣欣  郑雪  宛燕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08-910
目的了解桂林市小学生心理压力源状况,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桂林市3所小学的1000名一~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自编的"小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父母教养、同伴交往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来自教师、学业方面的生活事件对小学男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小学女生;高年龄学生的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低年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的学生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学生。结论应根据小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特点来缓解小学生的生活压力,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个人评价问卷(PEI)为测量工具对34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优于全国大学生群体,但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和专业差异;自信心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 要特别关注女大学生、大二学生、农科和非农科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其幸福感与自信心,以提高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西省某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功能的角度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江西省某市1 15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4.10±0.60)。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家庭功能的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家庭功能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功能健康的高中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学生移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版基本移情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测查752名中学生的移情状况及移情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中学生认知移情与情感移情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同父子关系中学生的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学生的认知移情、情感移情与总体幸福感、愉快和忧郁心境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移情与父子关系有关,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移情可能是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江西省某市2所初中、1所高中和入户调查18个自然村共2 335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学业满意度最低。性别和是否寄宿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大部分维度,且方向不同;独生子女的半数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影响友谊、家庭、学校和环境满意度,家庭结构影响友谊、家庭、学校、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总体幸福感,是否留守影响环境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友谊和学业满意度。初中生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随年级增长而逐渐下降,高中生恰好相反,初二、高二学生体验到最低的消极情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均逐渐增加,消极情感逐渐减少。结论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在选择措施时,应根据人群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蒋红  宋玉美  张澜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17-1020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中学生觉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觉察压力量表(PS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新疆地区4所中学共1 000名中学生的觉察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觉察压力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t=11.28,P=0.001),而总体幸福感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t=2.00,P=0.045),觉察压力和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03;F=5.63,P=0.000);觉察压力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呈正相关(r=0.072,P<0.05),与对健康的担心和松弛或紧张均呈负相关(r=-0.102,r=-0.112,P<0.01);预测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均呈负相关(r=-0.559~-0.374,P<0.01);控制感与对健康的担心呈负相关(r=-0.073,P<0.05),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161~0.291,P<0.01);超载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呈正相关(r=0.174~0.293,P<0.01);觉察压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觉察压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两所学校927名农村中学生施测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量表, 分析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结果 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403);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660)。领悟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R2=0.097, R2=0.163);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R2=0.436)。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影响主观幸福感;自尊是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国家卫生城市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国家卫生城市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方法对江苏省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0.40%,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1.07%,中小学生平均知晓率为90.48%。苏南城市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苏北城市(P<0.01),中学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国家卫生城市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学生应知的健康知识内容及知晓率标准缺乏统一性、系统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教育课未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是否相关以及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年级、性别、成绩及学校差异,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大同市两所中学里的15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数据与每个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一同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较高,男生均分为79.75,女生均分为79.88分(全国常模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年级、性别、成绩及学校差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且与单科的语文成绩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为-0.183(P﹤0.05)。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学业成绩优异的初中生,其主观幸福感反而较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章丘市部分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玲  苏军  陈晓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1017-1018
[目的]了解章丘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开展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9~12月,在章丘市抽取3所中学、3所小学,对2135名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学生2 135名,营养不良率为22.39%,超重率为6.32%,肥胖率为8.90%。营养不良率中学生为26.77%,小学生为17.94%(P<0.01);肥胖率小学生为10.48%,中学生为7.34%(P<0.01)。肥胖率中学男生为9.34%,女生为5.23%(P<0.05)。[结论]章丘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肥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识别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的关联。  方法  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4所中学1 4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线上社交焦虑问卷(SAS-SMU)、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分为低线上社交焦虑型(47.00%,659名)、中线上社交焦虑型(43.37%,608名)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9.63%,135名)3个潜在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中线上社交焦虑型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22,2.23,P值均 < 0.01)和睡眠质量(β值分别为0.85,1.68,P值均 < 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线上社交焦虑存在异质性。学校和家庭应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中学生,防止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 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5 781名中学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调查。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的PSQI总分为(6.45±2.862)分。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33.1%,其中,高中生、女生、寄宿生和毕业班学生的睡眠问题分别高于初中生、男生、非寄宿生和非毕业班的学生(P<0.05)。与睡眠问题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学段、寄宿情况等。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针对重点人群分别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