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32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中发现内漏4例,即时腔内方式治愈3例,自愈1例;术后迟发型内漏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方式治疗;小量内漏可自愈;迟发型内漏的治疗及转归有待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2.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裂口的评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前裂口评估的意义及方法,作者分析了32例以螺旋CT为主要术前检查评估方式、少数采用MRA检查的病例,并与术中DSA对比。结果表明,第一裂口发现率CT检查为90.32%,MRA为66.7%,DSA为100%;大部分裂口位于断面片时钟位的3-7点;多裂口情况下CT与DSA检查结果有一定差异。提示术前准确评估裂口将有利于手术方案、移植物的选择;CT是术前评估裂口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术中配合、护理措施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监护,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46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支架放置后即时造影显示3例移植物近端微量渗漏,未做处理,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均于术后1~3周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1例患者移植物近端仍有微量内漏,即在移植物近端漏口处又放置1个直筒覆膜支架,即刻造影显示内漏消失。结论: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娴熟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护理措施,是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采用螺旋CT评估,26例单用螺旋CT评估,5例加做MR血管造影(MRA),判断裂口位置、夹层真假腔、夹层范围。结果 螺旋CT显示近端裂口的敏感性为100%,夹层动脉瘤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近端裂口位置与术中DSA所见相符合者29例,准确性为93.54%,2例与DSA不符合者,未影响手术方案以及移植物的选择。夹层范围识别的准确性为100%,基于CT结果选择移植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CT增强像适合裂口的评判、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他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整体解剖形态、夹层范围的观察。模拟内窥镜成像对裂口观察有较大帮助。螺旋CT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6.
通过传统手术和腔内隔绝术式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处理的对比研究,发现:①前者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多于后者;②前者手术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日明显长于后者;③前者术中需要行单肺通气和左心转流等辅助技术,操作复杂,后者在支架放置过程中要求对血压进行快速调控;④术后两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总数上升的情况相似。说明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衰竭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E)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等。方法 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d加做血透1次,术中控制补液量,术后床旁血透。结果 2例肾衰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代谢及循环平稳。结论 在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以安全接受EVE治疗。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腔内隔绝术 (endovasculargraftexclusion ,EVGE)是近年出现的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的微创疗法。 1994年美国的Dake首先报道了应用自制的移植物治疗 2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horacicaorticdissection ,TAD)。我国 1998年由景在平率先进行了胸主动脉瘤及夹层主动脉瘤的EVGE。EVGE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腔内隔绝系统的研究 ,国际上出现了许多结构各异、特色不同的移植物 ,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移植物分类 按形态分为直型和分叉型移植物 ,前者有Stanford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监护与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起病急、病情危重,起病后48h内死亡率高达50%,2周内达90%。传统的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文献报道急诊手术死亡率为20%左右。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我科于2004-02先后对3例ADA患者实行腔内隔绝术效果显著,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计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来CT血管造影(EBA),采用连续客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舍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再现法(VRT)。结果: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真腔扩大;假腔缩小,并有血栓形成。结论:电子来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的ESG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分别行CTA、MRA、DSA检查和ESG治疗,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6例,真性腹主动脉瘤2例,肾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瘤2例(行分体式支架),所有病例均采用带膜支架。结果:8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行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顺利植入,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全部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术前症状,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ESG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中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136例AAA实施了EVE,导入动脉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导入动脉不良(包括动脉冗和扭曲、直径过细、局部狭窄或闭塞)、导入动脉阻控过久、导入动脉毁损或破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了经髂动脉导入、导丝牵引技术、球囊扩张、主-单髂型移植物、不完全导入动脉阻断法、导入动脉修复重建等多种技术和处理方法。结果:41例导入动脉不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23例采用动脉不完全阻断法,未发生下肢缺血并发症;全组因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死亡2例。结论:重视术前对导入动脉的评估,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克服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缺血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中神经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临床资料:我科在施行AAA EVE中遇到1例术后发生神经缺血性损伤。患者为Ⅱa型AAA,选用Talent分叉型移植物行EVE,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双侧股部酸痛不适、乏力,伴右侧屈髋无力。行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侧腓总神经、胫神经、H反射传导速度均减慢,双侧股神经未能引出动作电位。给予甲钴胺0.5mg肌内注射,隔日1次,地巴唑10mg3次/d,并辅以高压氧治疗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2个月后患者股部疼痛、乏力逐步缓解,无明显功能障碍。复查下肢肌电图无明显改善。结论:AAA EVE后可能会发生脊髓的缺血性损伤,但发生率很低,术中封闭腰动脉是导致脊髓缺血的原因。脊髓缺血性损伤早期治疗最为重要,后期的神经营养治疗和功能锻炼也可以改善部分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E)后截瘫或轻瘫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在1998年至2001年实施的116例TAD EVE。对于可能发生截瘫的高危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地塞米松。结果 包括接受脊髓动脉造影者在内,成功释放并固定移植物的115例中,均无截瘫或轻瘫发生。结论 EVE虽避免了长时间主动脉阻断,但仍可因封闭肋间动脉造成脊髓的严重缺血,包括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糖皮质激素在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能减小发生截瘫/轻瘫的危险,而选择适当长度的移植物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不使用造影剂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不使用造影剂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的AAA患者。方法:对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AAA患者在不使用造影剂条件下实施AAA EVE,并对术前评估内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例采用分叉型移植物,1例采用直型移植物。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动脉瘤被完全隔绝,无内漏,瘤腔内血栓形成;移植物内血流通畅,周围无异常血充。结论:选择近端瘤颈较长的患者,术前对肾动脉及髂内动脉开口位置等指标进行准确评估,不使用造影剂同样可以完成AAA EVE。  相似文献   

17.
ⅡC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累及髂动脉分叉的ⅡC型腹主动脉瘤(AAA)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42例ⅡC型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19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23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了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41例(97.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3例(7.5%),便血2例(5.0%),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通过对髂内动脉作不同的处理,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ⅡC型AAA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骨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18.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肱股导丝牵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在腔内隔绝术 (EVE)治疗腹主动脉瘤 (AAA)中的操作要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中心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施行的 136例AAAEVE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选用主体 单肢对接型移植物者 118例 (Vanguard 6例 ,Talent 86例 ,Aneurx 2例 ,Zenith 3例 ,国产 2 1例 )。使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完成操作的共 12例。均使用 0 .0 38英寸的 2 6 0cm长泥鳅导丝经左肱动脉穿刺导入。结果  12例采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的手术全部实现移植物顺利导入、连接、释放 ,1例术后出现肱动脉血栓形成 ,1例出现左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 ,未发生左上肢及左侧椎动脉系统的血管并发症和其他切口并发症。其中 9例从手术开始即采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 ,从移植物主体导鞘退出到短肢释放完成的时间为 5~ 11min ,平均 7.7min ,明显短于使用其他方法连接移植物短肢所消耗的时间。结论 对于瘤体直径 >6cm且与髂总动脉轴线成角 >4 5°、瘤颈扭曲 >30°或髂动脉扭曲 >4 5°、患者年龄超过 75岁合并一个以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AAA患者 ,肱股导丝牵张技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内漏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近似人体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后内漏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采用6只犬 ,以牛颈静脉间置法或前壁补片的方法形成保留腰动脉的肾下型AAA,经髂动脉行AAA EVE,术中采用修剪人造血管和改变支架附着点的方法形成内漏。结果:血管造影示6只犬动脉瘤形态良好,5只犬形成了即时性内漏,内漏来自近端返流,也有近端返流。结论:通过移植物释放位置的变化可以模拟出与人体EVE后相似的即时性内漏,以供血流动力学和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