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学基础,虽然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仍是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数种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加以综述,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各自用途进行比较,提出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纤维化的病理进程。方法轮替给大鼠四肢内侧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按0.3ml/100g体重的剂量,每周注射两次。分别于初次注射后1、4、8周解剖大鼠,观察肝脏外观.肝组织切片行Van-Gieson(V-G)染色观察纤维增生情况。结果 随注射时间的增加肝脏外观先后出现了出血、坏死、增生、纤维化的特征。V-G染色证实肝脏纤维增生逐渐增多,8周时肝纤维化已形成。结论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造模易于成功,大鼠死亡率小;(2)肝纤维化程度比较理想;(3)肝纤维化的进展与注射的时间长度直接相关,易于控制纤维化的程度,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致病机理、造模途径、效果,并对其优缺点和各自用途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CCl4 法和PS法两种肝纤维化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时效关系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CCl4 和PS法制作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分别观察在造模第 6、10、14、2 0周时肝脏组病学特征 ,Masson三色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CCl4 法于制模第 6周即可见肝脏假小叶形成 ,于第 10周始最为典型 ;随着假小叶的形成和造模方法停止 ,肝脏病理结构变化趋于稳定 ;肝细胞脂肪变性尤为突出 ,与模型制作进程相平行。PS法于造模第 10周即造模结束时方见纤维间隔形成 ,造模虽已停止但肝纤维化进程加速完成 ,肝组织分隔严重 ,假小叶形成较多并进展到第 2 0周 ;制模自始至终 ,肝细胞未见明显脂肪变性。结论 CCl4 和PS两种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时效关系和病理特征有所不同 ,提示两种制模方法在形成肝纤维化机制方面有所不同。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肝纤维化更为合理 ;以抗肝纤维化干预因子进行干预研究时 ,干预因子的持续时间宜延长至肝纤维化形成之高峰期或之后 ,持续时间至少 14周 ;预防和治疗用药干预研究时 ,其起始时间宜分别以造模开始前 4周和造模停止前 4周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降低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动物死亡率的药物肾上腺素的效果。方法:在大鼠腹部皮下多点注射“致敏”人血清白蛋白液,检测抗体,给大鼠尾静脉注射“攻击”白蛋白液,攻击前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并与给前列腺素者做对照。结果:肾上腺组成活率90%,前列腺组0%。结论:肾上腺素具有明显的避免模型动物大鼠死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从而导致其过度沉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s,HSCs)在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肝细胞发生损伤之后,HSCs活化、增生、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可合成多种与肝纤维化有关的ECM。因此,HSCs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ECM的主要来源,并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共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还可通过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基…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不同的检查方法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各有优缺点。结论: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但有局限性,血清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相关性,有助于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背景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而四氯化碳(CCl4)造模法最常使用,而不同的给药途径对造模成功率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皮下注射纯CCl4,旨在探讨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及时间间隔。目的 探讨CCl4诱导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 2015年4-9月,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G0组10只,G1~G3组各12只。G0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0.5 ml/kg,G1~G3组分别以0.2、0.3、0.5 ml/kg的分析纯CCl4背部皮下注射,2次/周,共16周。G2组起始剂量为0.3 ml/kg,3周后增加剂量为0.4 ml/kg,5周后增加剂量为0.5 ml/kg,此后维持剂量在0.5 ml/kg。造模后第4、6、8、10、12、14周,分别从G1~G3组随机选取1只家兔,处死并取肝组织标本。第16周处死G1~G3组家兔及2只G0组家兔,造模期间死亡的家兔立即取肝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家兔的死亡均发生在造模3周内,各组造模3周内家兔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值=7.004,P=0.048);其中,G3组家兔死亡率高于G0、G1、G2组(P<0.001)。第16周时,G1~G3组造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值=4.747,P=0.165)。结论 采用CCl4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3 ml/kg并剂量递增,可成功建立死亡率低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造模方法。方法:33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予酒精灌胃,于实验的第4、12、24周末分批采血,以测定生化指标,后行放血法处死。将取出的肝脏进行常规切片、HE染色及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后行病理学观察。正常对照组以等量饮用水代替酒精灌胃,于实验第24周末处死,处理同模型组。结果:于实验第24周时观察到了除酒精性肝硬化外酒精性肝病的各种病理表现,并且随着酒精刺激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结论:应用酒精灌胃法可成功复制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该方法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纤维化—肝癌模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洁  王宝恩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0):788-789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CM.因此认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其他如肝静脉区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源性肌成纤维细胞也是某些肝纤维化初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实验化学性与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实验化学性与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的病理改变的不同.方法:选取Wistar纯系大白鼠皮下多点反复注射四氯化碳复制化学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过递增乙醇浓度,日3次胃内灌注乙醇来复制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进行肝脏重量,肝脏病理学以及电镜下贮脂细胞的检测.结果:化学性肝纤维化组,4周末肝脏呈点状坏死,贮脂细胞开始活化;8周末肝脏呈大片状坏死,贮脂细胞活化明显;12周末,形成较完整的纤维间隔,贮脂细胞成为肌成纤维样细胞,并分泌大量胶原.酒精性肝纤维化组,4周末肝细胞中度脂肪变性,贮脂细胞无明显活化;8周末肝细胞变性坏死,贮脂细胞开始活化;12周末,形成轻度纤维化改变,贮脂细胞活化明显并分泌大量胶原.结论:化学性及酒精性肝纤维化发展过程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胡志文  黄迪  张帅  罗嘉伦  古维立  柳建华 《广东医学》2012,33(16):2376-2378
目的超声弹性成像监测下使用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提高成模率和成模一致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第1组正常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传统建模组,即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200 mg/kg,每周2次,连续注射6周,第3组为监测建模组,即从第2次注射开始,每次注射前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该次是否进行注射。结果监测建模组大鼠死亡率为10%,肝纤维化形成率为90%;传统建模组大鼠的死亡率为30%,肝纤维化形成率为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诱导过程中根据超声弹性成像结果调整TAA的诱导剂量,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降低大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G颗粒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除正常对照组10只外,其余大鼠均腹腔注射DMN(2 mL/kg)3周,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存活动物按性别、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蒸馏水或药物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蒸馏水0.1 mL/kg;模型对照组:蒸馏水0.1 mL/kg;HG颗粒高、中、低3种剂量组:6 g、3 g、1.5 g生药/kg;复方鳖甲软肝片组:1 g/kg,1次/d,连续4周.后处死动物,取左叶肝脏检测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及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增高,HG颗粒治疗后有明显缓解.结论:HG颗粒对DMN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彦  王忠琼  吴永耀  牟晓洋 《四川医学》2009,30(10):1513-1515
目的探讨一种可行的方法对抗CCL4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自然恢复趋势,以确保药物或细胞移植等方法对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可靠性。方法50%CCL4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随机分4组改皮下注射不同剂量CCL4(0.02-0.08ml/100g),通过纤维化程度分期、纤维化半定量统计分析、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来评估肝纤维化。结果CCL4腹腔注射6周,肝组织汇管区和血管周围出现较粗大的纤维间隔。在抗逆转实验的第2周和第4周,皮下注射0.06ml/100g体重CCL4组的纤维化水平与造模成功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皮下注射50%CCL4,0.06ml/100g体重,1次/周,能够将造模时的纤维化水平维持4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检查与血清学评分模型(APRI、FIB-4)对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术前完善FibroScan检查,同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出APRI评分及FIB-4指数,以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为金标准,根据ROC曲线评价FibroScan、APRI、FIB-4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结果 FibroScan、APRI、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roScan、APRI、FIB-4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703、0.629(P均<0.01),诊断早期肝硬化(S≥4)的AUC分别为0.842、0.786、0.746(P均<0.01);FIB-4不能诊断显著肝纤维化,FibroScan、APRI对显著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能力较好.结论 FIB-4指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效能较差,FibroScan、APRI评分对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早期肝硬化的识别效能较好,但仍无法完全代替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8.
了解肝纤维化的历史。从形态学、生化学、细胞学、免疫学和基因水平全面认识肝纤维化,并研究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4期病理变化,并检测行为学指标,通过寻找两者变化相关性规律,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与病理变化相联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SD大鼠120只,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40%四氯化碳油液和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计10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10周定期肝组织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形态改变;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分别于1~10周测试各组行为学高架十字指标。结果连续10周的注射造模期间,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逐渐形成纤维间隔,肝小叶结构紊乱,最终形成假小叶,模型组病理改变集中在3~9周。行为学高架十字指标随着肝纤维化加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4~9周进入开放臂次数的百分比和在开放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比均表现出明显的减少(P<0.05),而2组总进臂时间与总进臂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行为学高架十字与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的连续观察可以建立起病理与行为学两者的关系,随着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病理组织进展变化加重,行为学焦虑情绪也随之严重,并稳定在一段时间窗口,说明了微观病理变化与宏观行为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肝纤维化大鼠证候模型的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