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5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高于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S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较低,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尤以AMI和UAP患者明显,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脂联素与内脏脂肪组织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24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8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8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4项指标的差异及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4组D-二聚体、SFRP5、脂联素与VASPIN水平及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AMI组D-二聚体及Gensini积分明显升高,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降低(P0.05)。SAP组和UAP组D-二聚体及Gensini积分水平显著低于AMI组,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高于AMI组(P0.05);SAP组D-二聚体水平及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UAP组,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的负相关(r=-0.662,r=-0.532,r=-0.848,P0.01),D-二聚体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26,P=0.003)。4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4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为老年冠心病类型鉴别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老年冠心病(CAD)合并高血压(HP)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CAD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HP 42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血浆α-颗粒膜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UPA患者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老年UAP合并HP患者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老年单纯UAP患者(P0.05,或P0.01)。结论老年UAP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其体内存在多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合并HP的老年UAP患者中最突出,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ACS患者晨起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和SAP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不同上述指标也有所不同,急性闭塞组(AMI组)高于UAP组的三支病变组(均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均P<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增高(P<0.05).ACS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ACS组(P<0.05,P<0.01),且血小板活化程度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ACS患者CD62P、GPⅡb/Ⅲa、FiB-C及hs-CRP的浓度明显升高,且与冠心病类型和冠脉病变程度以及血糖水平有关系.高血糖状态可以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炎症反应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血脂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4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8例(UAP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又根据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7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5例)。测定各组血GP、PAgT及血脂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GP、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组GP、PAgT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SA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GP-140、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回归分析发现,CHD患者PAgT水平与GP、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结论 PAgT水平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其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作用。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13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浆D-二聚体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3组[A组(0.364±0.080)mg/L,56例;B组(0.651±0.134)mg/L,57例;C组(1.426±0.388)mg/L,17例],采用Gensini评分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患者平均随访(17.469±5.024)个月,记录主要MACE,按有无发生MACE分为两组(MACE组36例;非MACE组94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Gensini评分、MACE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B、C组Gensini评分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较A组低(P<0.05);MACE组较非MACE组D-二聚体水平和Gensin评分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二聚体是老年冠心病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RR=1.124,95%CI(1.043~1.211),P=0.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D-二聚体水平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Log Rankχ~2=13.083,P=0.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D-二聚体的水平与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7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2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30例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74例。采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BNP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D-二聚体。出院后90d以电话、复查等手段随访本人或亲属,询问并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UAP、NSTEMI和STEMI外周血hs-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3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UAP组最低(4.61%),NSTEMI组次之(16.67%),STEMI组最高(24.32%),其中UAP组和NSTEMI组、UAP组和STEMI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MI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NSTEM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hs-CRP、BNP、D-二聚体、LDL是ACS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外周血hs-CRP、BNP、D-二聚体是反映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与不同性质斑块的关系。方法 14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8例;另取健康志愿者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冠脉内超声检查患者冠脉斑块情况。结果 SAP组和UAP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UAP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UAP组发生易损斑块比例高于SAP组(P<0.01);IL-6与脂质斑块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脂质斑块密切相关,可作为脂质斑块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尿酸(UA)、胱抑素(Cys)-C水平变化及机制。方法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脉造影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清标本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参与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且病情越严重各指标水平越高,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血脂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的 70岁以上老年患者6 4 7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另选无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7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间的血脂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随着冠心病病情程度加重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SAP组、UAP组和AMI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SAP组、UAP组和AMI组LDL C HDL C比值均高于对照组 ,AMI组LDL C HDL C比值高于UAP组和SAP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 ,LDL C HDL C比值与AMI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HD患者80例,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并设正常对照组58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cy、BNP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AMI、UAP组及SAP组血浆Hcy[(26.72±4.62)μmol/L比(20.28±4.05)μmol/L比(15.34±3.93)μmol/L]、BNP[(480.27±70.84)pg/ml比(312.25±62.54)pg/ml比(215.78±68.27)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27±3.58)μmol/L,(35.14±17.12)pg/m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增加,Hcy、BN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脂肪酶(EL)水平,探讨E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例冠心病患者,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n=18)、不稳定性心绞痛(UAP)(n=23)、急性心肌梗死(AMI)(n=21)及对照组(n=19)。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并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L水平,分析EL与年龄、性别、吸烟比例、HDL-C、LDL-C、FBG、hs-CRP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浆EL水平为(346.4±54.3)μg/L,而SAP组、UAP组、AMI组分别为:(693.2±89.7)μg/L、(780.3±99.2)μg/L(、962.5±123.3)μg/L,各组间E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与HDL-C、LDL-C、FBG及hs-CRP明显相关(P<0.05);Gensini评分SAP组分别与UAP组、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EL平均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平均评分呈正相关(r=0.48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EL表达明显增高,EL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彤  刘小青  范谦  王真 《山东医药》2010,50(8):16-17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负荷指标与可溶性CD40配体(CD40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近期来我院就诊的老年胸痛患者149例,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和排除冠心病组(对照组,35例),同时抽血检测血清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老年UAP和AMI患者血清CD柏L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0.01),老年ACS患者血清CD40L和hsCRP水平存在明确相关性(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存在显著的炎症负荷指标与可溶性CD40L水平增高,两者血清浓度表达明显相关;CD40L通路可能是传递炎症负荷信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UAP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1)SAP组、UAP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2)与SAP组比较,UAP组、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3)与UAP组比较,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中ICAM-1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具有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体内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并研究此类改变与诸血脂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24例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与26例正常人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DD水平和脂蛋白(a)[Lp(a)],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患者DD水平未改变(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DD水平升高非常显著(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DD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AMI组DD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与SAP、OMI组比较,UAP、AMI组DD水平升高显著(P<0.05);(2)DD与TG、ApoB和[Lp(a)]呈明显正相关(r=0.393,0.650和0.579,P<0.001);与TC亦呈正相关关系(r=0.235、P=0.009);与ApoA1和HDL呈负相关(r=-0.496,-0.178,P<0.001,P<0.05);(3)多元逐步回归可见ApoB和Lp(a)为独立影响DD的血脂指标。结论:在AMI、UAP组患者中,有与新鲜血栓形成相关指标DD的增高,以AMI组更为严重;血脂异常对冠心病患者的DD水平有影响,其中ApoB和Lp(a)为独立影响DD的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12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CHD组(96例),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三个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TF、TFPI、IL-18、IL-10的含量。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I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IL-18、IL-10、IL-18/IL-10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IL-18、IL-18/IL-10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AMI和UAP小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低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TF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3),TF/TFPI与IL-18/IL-10呈正相关(r=0.496,P=0.01)。结论 CHD患者促凝因素和促炎症因子均显著升高,且与病情平行。促凝因子和促炎因子呈正相关,提示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在C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冠心病患者105例分为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9例。另设经冠脉造影未发现异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VEGF与HIF-1α水平,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AMI和UAP组HIF-1α、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AMI组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总体水平上HIF-1α、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9,P<0.05),AMI、UAP、SAP各组中HIF-1α、VEGF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AMI=0.47,rUAP=0.53,rSAP=0.41,P均<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HIF-1α、VEGF水平有所不同,心肌缺血程度越重则患者体内表达的HIF-1α、VEGF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VEGF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心肌缺血诱导的HIF-1α所调控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及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150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0例,另外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受试者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及PAPP-A水平,进行组间及不同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间指标差异比较.结果 UAP组、AMI组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0.01);AMI组与UAP组比较,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SAP组与对照组比较,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PAPP-A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 hs-CRP、MMP-9及PAPP-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密切相关,其测定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的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