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术中预防性置入鼻肠管在胃瘫高危人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2006年224例胃瘫高危人群的病例资料,分未预防性置入鼻肠管128例(A组)组和预防性置入鼻肠管96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胃管拔除时间、胃瘫发生率及胃瘫治愈时间.结果 术后发生胃瘫A组14.8%(19/128),明显多于B组(4.2%)(4/96)(P<0.01),两组胃瘫治愈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中置入鼻肠管对胃瘫高危病人确实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可以缩短胃瘫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胃肠功能均能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后发生胃瘫,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均给予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胃镜、X线胃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可明确胃瘫的诊断。经过非手术治疗,14患者例均于术后10~42d恢复胃排空功能,其中6例患者在2—3周内恢复,4~6周内恢复者8例,无再次手术者。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行胃肠减压和洗胃、解除患者焦虑紧张心理,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循序渐进进食等,是预防术后胃瘫的重要措施,早期明确诊断、规范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功能紊乱综合征,临床上容易与机械性梗阻相混淆。传统的治疗包括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一般支持疗法及应用胃肠动力药。近年来,我科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基础上,利用红霉素具有胃动素激动剂样作用,纠正紊乱的胃电节律和改善胃排空功能治疗胃瘫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联合应用红霉素和TPN治疗胃瘫13例的效果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术后胃无力症是指腹部手术以后,特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梗阻引起的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胃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对此认识不足。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间共诊治术后胃无力症15例,现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峰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5):89-89
胃瘫是胃切除术后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我院2002-2006年共诊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导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导致的临床症状[1],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所在科于1996-04~2007-08收治了8例胃瘫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采取有效的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2~2011年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 18例患者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并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后,均于1~4周内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和胃肠道造影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胃瘫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表现的胃动力异常,是胃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胃瘫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若再次手术则可导致病情加重,恢复更缓慢。我院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行胃大部切除术183例,发生胃瘫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胃瘫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残胃瘫综合征(post 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也称功能型胃排空障碍,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激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胃瘫综合征国外发病率为5%~24%,国内为4.7%。胃瘫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 1月 ~2013年 1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的年龄、精神紧张、心理因素、离子紊乱、低蛋白血症、饮食因素等是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3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综合性保守治疗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ost 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也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胃大部切除术后激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4%,PGS也是腹部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术后胃瘫的正确治疗及护理是缩短病程、避免再次手术、顺利痊愈的重要措施。现就目前治疗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及诊治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2例胃手术后胃瘫患者采取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给予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及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等综合非手术治疗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2~4周的非手术治疗,12例患者的胃肠功能均顺利恢复并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随访6~14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1例复发。结论 胃手术后胃瘫通常发生在术后4~6 d患者开始进食之后。确诊后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胃管引流液量减少、色泽转清是胃瘫缓解的标志。积极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手术操作,术后有效胃肠减压和饮食指导对预防胃手术后胃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切除术后并发胃瘫三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术后胃瘫也称胃术后胃无力症,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处理原则以保守疗法为主.现将我院1995年2月~l999年5月收治的3例典型术后胃瘫,其中2例误遭二次手术的临床案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瘫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癌及各种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因其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也称胃排空延迟症、胃弛缓症。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是腹部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近年我院共收治胆道术后胃瘫2例,观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3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最短9天,最长45天,经过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完全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陈娟  谢萍 《哈尔滨医药》2012,32(1):74-75
目的 探讨保留胃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保留胃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在护理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并加以分析,及早发现术后胃瘫,同时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的使用、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血糖监测,鼓励病人早期活动,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结果 5例胃瘫病人经过保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保留胃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PPD)后胃瘫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诱发的,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正>胃瘫是指胃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腹胀等综合征,常发生于外科手术后,也为术后胃瘫综合征,在胃大部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尤其常见,有报道胃部术后的发病率可达24%[1]。胃瘫发生后,通过持继数周甚至更长时间,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或甚至控制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腹外科行胃部分切除术358例后并发7例胃瘫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7例患者除1例老年患者因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6例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患者,给予早期确诊,对症治疗是治愈关键;严密观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是治愈重点。系统护理管理如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管道的护理、病室环境管理、全面营养支持、中药、针灸等全面综合的护理措施,最终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