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强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8例,对67个斑块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斑块回声图像的特点将斑块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和硬斑组。观察造影后颈动脉管腔内及斑块部位显影情况,判断斑块内有无血流灌注,观察其起源点及数量。应用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 CA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的时间-强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Imax)、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等参数。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和增强程度,对各组斑块进行全面观察,以评价各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以颈动脉管腔内参考区的峰值强度Imax为100%。①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I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I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分析及参数成像,能够实时跟踪观察动脉血管并通过造影增强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根据造影增强情况对斑块的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估,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强化特征。 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特征分级和量化分析,探讨斑块新生血管灌注模式以及斑块强化与斑块厚度的关系,并根据斑块回声分类进行斑块强化特征的组间比较。对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微血管计数与术前斑块超声造影强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7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斑23 例(29.49%), 混合回声斑30 例(38.46%),等回声斑20 例(25.64%), 高回声斑5例(6.41%);斑块最厚者5.5 mm ,最薄者2.6 mm。本组60例(7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显示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强化。斑块厚度与斑块强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r=0.686,P<0.05)。低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强化程度高于等回声斑及高回声斑(P<0.05);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分级与超声造影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886,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地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为斑块易损性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初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形成溃疡及新生血管的情况.方法: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进行检测,动态实时观察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结果: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二维超声,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颈动脉造影检查,糖尿病组30例患者共发现41个低回声斑块,其中16个斑块内发现溃疡,30个发现新生血管,5个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非糖尿病组20例患者共发现29个低回声斑块,17个斑块内发现溃疡,12个发现新生血管,未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发现溃疡的斑块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新生血管的斑块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很好地观察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进一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强型能量多普勒(E-Flow)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其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E-Flow成像技术对8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进行检查,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点,将其分为软斑(41例)、硬斑(15例)及混合斑(25例),观察斑块内E-Flow显像特点.根据斑块内有无血流信号,再将患者分为斑块内有血流组(59例)和无血流组(22例),比较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在斑块内有血流组中,比较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果 81例患者中,共有59例患者的斑块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软斑38例(占64.4%),混合斑21例(占35.6%),硬斑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斑块内有血流组脑梗死发生率(76.3%)显著高于无血流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有血流组中,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Flow成像能显示粥样斑块内有血流与脑梗死有关,提示该技术可以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之一,并可初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分为两组:A组肿瘤〈5cm,B组肿瘤≥5cm。A组形态规则,回声均匀;B组呈哑铃状或分叶状,回声不均质,内有不规则无回声区。两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RI无显著差异(P〉0.05)。胃、结直肠、小肠间质瘤的超声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6.0%,83.3%,54.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20例对照组、27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结果经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29个低回声斑块中有5枚发现有表面溃疡,7个发现新生血管;糖尿病组36个低回声斑块中15枚有表面溃疡,23枚发现有新生血管,其中8枚低回声块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共28个低回声斑块有14个发现溃疡,16个出现新生血管,其中6枚低回声块发现溃疡合并生血新管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三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低回声斑块出现溃疡、新生血管以及溃疡合并新生血管的个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探查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可行性,可用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声像学特征。方法对经MRI、CT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二维彩超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4.18%(135/182)呈波浪状改变,25.82%(47/182)呈锯齿状改变。70.88%(129/182)肝脏呈肿大表现,68.68%(125/182)患者门脉增宽,31.32%(57/182)有门脉栓子。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为2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7.47%(141/182)为弥漫结节型,22.53%(41/182)为斑块型。全部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杂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条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彩超确诊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难度,应重点与肝硬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1):1033-1036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与其临床症状关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146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事件分为有临床症状组96例和无临床症状组50例。应用SMI技术及超声造影(CEUS)技术观察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通过一致性分析将SMI技术和GEUS技术进行比较,并分析2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厚度分别为(3.09±0.79)、(2.89±0.49)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症状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80例(83.33%);无临床症状组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20例(40.00%);有临床症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比例显著高于无临床症状组(Z=-6.488,P<0.05)。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SMI分级与CEUS分级均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SMI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内有血流信号者100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80例,无临床症状组20例;颈动脉斑块内无血流信号者46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16例,无临床症状组30例。GEUS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内有血流信号者109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81例,无临床症状组28例;颈动脉斑块内无血流信号者37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15例,无临床症状组22例。SMI技术预测发生临床症状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40.0%。GEUS预测发生临床症状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56.0%。结论 SMI技术可简便易行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同时,新生血管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MI技术对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与其声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102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对所有入选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并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将斑块分为低回声、强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4种类型,采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类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ratio)。结果 102例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39例(38.24%),强回声8例(7.84%),等回声25例(24.51%),混合回声30例(29.41%);与强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斑块相比,低回声斑块造影增强强度、ratio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回声斑块造影增强强度、ratio与强回声、等回声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声斑块造影增强强度与造影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比值呈正相关(r=0.874,P<0.05)。结论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且造影强化程度分级与斑块内生成新生血管数量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的评估价值并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我院超声医学科就诊发现颈动脉均质等回声或低回声斑块的120例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采用SM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测颈内动脉闭塞情况;据SM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新生血管组(n=98)及无新生血管组(n=22),统计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MI与DSA检测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塞概率分别为13.33%与18.33%,两者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4,P=0.023)。有吸烟史、有冠心病史、有脑梗死病史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升高均为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郭晓斌  王鹏  陶立元  吴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372例,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372例受检者分为斑块形成组(110例)和无斑块形成组(26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颈总动脉IMT,并测定补体C1q水平和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规律运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服用降脂药、服用降糖药、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补体C1q、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IMT与补体C1q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95%CI(1.07,1.16)〕、规律运动〔OR=2.88,95%CI(1.37,6.22)〕、服用降糖药〔OR=0.15,95%CI(0.03,0.59)〕、舒张压〔OR=1.05,95%CI(1.02,1.09)〕、Cr〔OR=1.03,95%CI(1.00,1.06)〕、TG〔OR=1.49,95%CI(1.01,2.2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年龄、规律运动、糖尿病服药情况、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关,对临床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4例甲状腺单发结节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4例中良性53例,恶性21例。恶性病灶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周边无声晕,内可见微小钙化,血流信号丰富。良性病灶表现为:边界规则并可见声晕,内部回声相对均质,少有沙砾样钙化。病灶内部血流较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倩 《中国现代医生》2014,(3):60-61,F0003
目的探讨应用彩超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肿块60例。使用美国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做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有无钙化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测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比较良恶性肿块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阻力指数(RI)。结果良性肿块二维超声的声像图以低回声为主,形态较规整,边缘光滑、整齐,有少量条状、片状、点状钙化,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度低。RI=0.58±0.31。血流分级主为0~I级,占85.4%。Vmax=9.12±1.53 cm/s。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含液性暗区,微小钙化点多见。无包膜,后方回声衰减,呈毛刺样或蟹足样改变。肿块周围及内部可见多条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Alder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占91.7%。RI=0.82±0.03。Vmax=17.34±3.65 cm/s。良、恶性肿块的Vmax及R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乳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燃煤砷中毒(CAP)患者外周血CD44黏附分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CAP患者按病程及是否癌变分为4组(CAPI〈10年23例,未癌变;CAP2 10-19年21例,未癌变;CAP3≥20年20例,未癌变;CAP4≥20年6例,癌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患病时间组的CA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黏附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水平为(36.81±10.71)%,而CAP1、CAP2、CAP3和CAP4组则分别为(36.53±9.08)%、(40.31±8.21)%、(45.18±10.48)%和(49.61±12.15)%;随着病程时间延长,CD44黏附分子表达百分率逐步增高,患病时间20年以上组增幅明显(P〈0.05),但CAP4肿瘤组和同一患病年限的CAP3非肿瘤组之间的CD44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病20年以上的CA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黏附分子明显增加,外周血CD44表达水平可作为CAP患者肿瘤风险评估、监测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及混合斑组,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一强度定量分析指标。结果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硬化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辛伐他汀及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照组仅用辛伐他汀,6个月后复查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股动脉及胭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并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股动脉和胭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动脉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治疗组下肢动脉单相波的出现比例由治疗前的26.67%(8/30)降至治疗后的6.67%(2/30),对照组则由治疗前的26.67%(8/30)降至治疗后的16.67%(5/30),两组治疗前后出现下肢动脉单相波的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单相波的患者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联合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可有效降低TC、LDL浓度,与单用辛伐他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肢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期提高超声对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3例TMC(101个病灶)的超声图像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图像、血流分布特征及颈部淋巴结受累及情况。结果83例TMC(其中PYMC82例,滤泡状TMO1例,共101个病灶)术前超声发现病灶69倒(83个),超声表现为不均低回声81个(97.6%),不规则形72个(86.7%),边缘不整齐72个(86.7%),85个TMC结节A/T平均值为091(0.50~1.50),69个(83.1%)I-MC结节A/T≥1,83个TMC结节均无声晕,病灶内见微钙化42个(50.6%);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I型25个(30.1%)、II型42个(506%)、III型16个(193%);颈部淋巴结转移22例(26.5%)。结论PYMC的超声图像特征为病灶多呈不均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整齐,A/T多≥1,结节内部多见点状或簇状钙化;对于PTMC的超声诊断要依靠以上多个超声图像特征性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30名健康青年针刺左侧少府穴,并应用经颅脑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在针刺5个不同时间点内大脑前动脉(ACA)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针刺左侧少府穴对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变化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及针刺对大脑前动脉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将其分为3组:男女混合组30例,男性组15例,女性组15例。针刺左侧少府穴,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前动脉(ACA),观察在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A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男女混合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在行针时、出针时左侧A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增加,出针时左侧ACA的Vm与针刺前相比明显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出针时右侧ACA的Vm与针刺前相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针时左侧ACA的Vd、Vm与针刺前相比明显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行针时左侧A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数据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混合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在行针和出针时使左侧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增加。男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出针时右侧的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前增加,行针时左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女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行针时左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