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动脉瘤,大多数与动脉硬化有关,但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相对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相继报道腔内修复术治疗以来,以其微创,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恢复迅速,使一部分高龄、高危患者得到了治疗机会。近期,我院用腔内修复术成功救治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瘤手术切除组中具体手术方式:脾动脉瘤切除术(8例),脾动脉瘤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脾动脉瘤切除和脾动脉重建(5例)和腹腔镜脾动脉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系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58.6分钟。在瘤腔内栓塞组,所有患者均系局部麻醉下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是74.9±19.5分钟。相比脾动脉瘤切除手术,瘤腔内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没有发现早期死亡病例和30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2±3.6天。和脾动脉瘤切除术相比,瘤腔内栓塞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优势(4.9±2.8 vs 9.5±4.5天,P0.001)。结论脾动脉瘤切除术和瘤腔内栓塞在治疗脾动脉瘤同样有效可行。瘤腔内栓塞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变异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变异脾动脉瘤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A型变异脾动脉瘤,10例为B型变异脾动脉瘤。结果 15例病人中14例腔内治疗成功,操作结束后造影检查示瘤体不再显影;1例术中造影检查后考虑弹簧栓栓塞后移位至肠系膜上动脉风险大且病人动脉瘤直径较小,遂停止手术并随访观察。14例腔内治疗成功的病人中,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5例行出瘤动脉及瘤腔栓塞,1例行入瘤动脉、瘤腔及出瘤动脉栓塞,1例行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2例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4例行出瘤动脉、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随访2~117个月,无失访或死亡病例,无肠道缺血坏死、症状性脾梗死、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7年后再发腹痛,再次腔内治疗行瘤腔密集填塞,术后腹痛消失,密切随访。1例病人腔内治疗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第2年随访动脉造影检查示覆膜支架完全闭塞,Riolan弓显影,支架远端肠系膜上动脉灌注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变异脾动脉瘤安全、有效。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除了对动脉瘤完成满意的血流隔绝,还应重视保护肠系膜上动脉。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 QS  Jing ZP  Bao JM  Zhao ZQ  Feng X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23-42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均在DSA监视下完成。其中28例出现导丝进入真腔困难,4例出现导丝误入假腔再入真腔。术中使用的进入真腔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导丝上下贯通法。结果导管沿途造影法应用于32例患者,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应用于12例患者,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应用于10例患者,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应用于28例患者,导丝上下贯通法应用于2例患者。3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真腔,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裂口。结论导丝进入真腔困难及误入假腔,会导致手术失败及支架型人造血管误放假腔的灾难性后果。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是近10年开展的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开放式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重建术相比,这种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致死率低等优点,而且使一些老年和合并全身严重并存疾病的病人有了新的救治机会。近年我院用介人性胸主动脉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成功治疗了5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4例,假性脾动脉瘤4例;近端型6例,中间型4例,脾门型8例。根据患者脾动脉造影情况,选择普通弹簧圈、微弹簧圈或机械可脱式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1周及1、3、9个月行CT增强或CTA复查,随后每月行电话随访。结果对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采用隔绝旷置术,4例采用瘤腔填塞术,3例采用隔绝旷置术+瘤腔填塞术。术后12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脾梗死,梗死体积约10%~35%;余4例为轻微并发症。随访中无瘤体增大、破裂或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简单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8岁,2年前因中上腹疼痛行腹部核磁示:腹腔动脉、肝动脉瘤样扩张,直径3 cm,未行治疗。2年来反复出现左心衰,1个月前因心衰再次入院,复查腹部CT示:腹腔动脉、肝动脉瘤,瘤径3.9 cm,动脉期肝静脉显影,肝内动静脉普遍扩张。提示同时存在肝内动静脉瘘(图1),2006年4月22日入我院治疗,既往:高血压病、支气管炎20年;慢性心衰3年;糖尿病5年。术前生化检查正常,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把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的破口,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87例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封闭夹层破口,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示真腔均恢复正常直径,假腔内血栓形成。术后随访至今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病人作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临床资料 :1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 2 0 0 1年 2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前CTA显示 :主动脉自弓降部开始出现夹层 ,一直延伸到腹主动脉分叉上6cm ,假腔的最大直径达 6 .6cm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为 4 .5cm ,瘤颈受夹层累及 ;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直径 2 .5cm的真性动脉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34mm× 34mm× 1 3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 ;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2 6mm× 1 4mm× 1 4 5mm的分叉型Talent移植物。将腹主动脉瘤和双侧髂动脉瘤隔绝 ,手术耗时 30 0min ,失血 30 0ml,透视 62min ,造影 5次 ,使用造影剂 2 0 0ml。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术后第 2天出ICU ,术后 30d出院。随访 1年 ,病人生活质量良好 ,复查CT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完全封闭。结论 :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d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术后应先处理胸主夹层处理腹主动脉瘤 ,以减少后半程手术对先前植入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瘤体演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隔绝近端裂口后,恢复真腔及分支动脉血流、假腔血栓化并机化收缩,主夹层动脉瘤重构稳定,减少动脉瘤破裂机会.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恢复快等特点,腔内隔绝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最近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瘤体重构并未完全达到理想情况,真腔直径未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并有假腔变大,支架附近隔膜破裂、内漏、隔膜逆撕形成新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管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TA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2年8月到2005年9月,我们共收治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均行支架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突发胸腹部疼痛10h”入院。患者突发胸腹部疼痛,呈撕裂样,程度剧烈,伴大汗,伴有右下肢麻木,感觉障碍,无恶心呕吐,无昏迷,急送我院急诊就诊,查体:脉搏90次/分,血压60~70/45~50mmHg,应用多巴胺5μg/(kg·min)提升血压,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率90次/分,无心律失常,无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14.
我科于2005年11月收治1例创伤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伴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的病人,应用伞堵技术成功封堵动脉破口.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脾动脉瘤(SAA)是一类少见、具有潜在致命破裂风险的内脏动脉瘤疾病。SAA的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切除动脉瘤及脾脏。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SAA的腔内治疗越来越普及。相比于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简便、术后快速康复的优势。本文探讨SAA腔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0例SAA患者资料,并介绍了我科治疗SAA的3种介入手术方式。结果:患者30例均行腹部CTA明确SAA诊断,其中近脾门型17例,中间型9例,远脾门型4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1例。30例均采取腔内治疗方法,其中21例行SAA栓塞术,6例行脾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行脾动脉裸支架置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平均住院费用5万元,术后发生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10例,症状均在3 d以内缓解,无后遗症发生。发生穿刺点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住院期间无急性脾梗死发生,没有发生需再次手术的并发症。2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示动脉瘤完全血栓化,未见造影剂进入;出现无症状局灶性脾梗死5例。结论:介入腔内手术可在保留脾脏的情况下治疗SAA,治疗效果确切,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相比开放手术无明显增加。腔内治疗可作为绝大部分SAA的首选治疗,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术前CTA显示的SAA形态及位置来决定。  相似文献   

16.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17.
18.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椎动脉缺血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椎动脉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尤其是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受干扰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病人中135例手术成功,66例左锁骨下动状脉开口受到干扰,其中5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距夹层破口太近,而有意将其封堵。8例有椎动脉缺血症,仅1例为急性脑缺血表现。2例术后被迫行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以缓解椎动脉缺血情况。而术前接受预防性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的4例病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后无不适症状。结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可能会引起左侧椎动脉的急性缺血而致严重并发症。根据夹层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间的距离,术前选择性实施左颈动脉鄄左椎动脉旁路术可预防椎动脉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97年8月至2004年12月对19例脾动脉栓塞术后的患者实施脾切除术,其中17例为脾功能亢进复发。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1~63岁,平均54.3岁。脾动脉栓塞术前,19例全部诊断为肝  相似文献   

20.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Jing ZP  Feng X  Bao JM  Zhao ZQ  Zhao J  Lu QS  Qu LF  Ye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83-486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