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凡误用火攻如熏、熨、灸、烧针等法所导致变证者,均可视为火逆证。现今临床典型的误火变证虽较少发生,但《伤寒论》所载误火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辨证方法,乃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误治病证后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火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伟 《陕西中医》1994,15(1):42-43
<正> 《伤寒论》,论及误用针灸的内容共17条,其中误用火灸者11条,误用温针(包括烧针)者6条。综其内容,皆系误用火法(条文中有“熨”、“火劫”、“火迫”、“火”、“火熏”、“火灸”、“灸”、“火逆”、“烧针”、“温针”等概念,然均含“火热”之意,故本文概之日“火”法)取汗而引起的变逆之证。现按其引起变证的病理本质,分述于次。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成书之时,多种火法已经流行,如“温针”“烧针”“熨”“炙”“熏”等方法,火逆证即为误用火法而引起的变证。本文结合《伤寒论》关于火逆证论述的条文,总结火法类型及禁忌症,分析其产生变证的原因、引起变证的种类,从中探索出临床火法的应用及火逆证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中医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火逆证是指因误用火疗法而致的变证。《伤寒论》中有30余条论述火逆证的形成机制、病机变化及治疗方法,说明火疗法的应用在东汉是颇为盛行的。火逆证多症情凶险,证候复杂,表现多样,如吐衄、惊悸、奔豚、黄疸、惊风等等,多因误用火疗法使火热内攻,耗气伤阴,甚则生风动血,正气欲脱所致。《伤寒论》中虽未专门论述何为火疗法及其适应证,但从诸多火逆证条文可得知,火疗法(有些医家谓之火法、火攻法,笔者认为称火疗法为宜)是一种简便易行、使用广泛的治病方法,主要有温针法、烧针法、灸法、熏法、熨法等5种,应用最多的是灸法。火疗法和其他疗法一…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误治变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病变,总以邪正两方为基础,故其治则不外祛邪、扶正两端。三阳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三明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若违背这一治疗原则,错失病机或妄投诸法,则每易导致正益虚,邪更盛,遂使邪势不可遏而破竹直入,变证蜂起。综观《伤寒论》所述诸误治引起的变证,有因于误汗(失汗、过汗)、误吐、误下诸由,或因于妄用温外、火逆、水摸(灌)诸法,或因于差后食复、劳复、阴阳易等。外邪客表,发汗为常法。若当汗不汗,则坐失机宜,致卫气怫郁,邪恋不去,出现寒热如疟状,身痒,热多寒少等证候。若当汗而汗之太过,或不当汗…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了之,利遂不止,脉促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条文似属方证不符,有待商榷.综观《伤寒论》注释,历代医家认识有如下种种:①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肠胃,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为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熏於肺则喘,外蒸体表而汗出。②脉促、喘而汗出为表邪未解故。③认为本条是误用下法后所出现的里虚寒证,气喘是由中虚气逆而上,而正气又欲托邪外出所致,应用桂技人参汤主之。④原文有误,此条当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117条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云:“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也。”程佼倩亦认为:“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必躁扰不宁。”成、程二氏对“火邪”之“其  相似文献   

8.
热证用灸谈体会230000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陈浩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而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一般不宜用。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用灸...  相似文献   

9.
微博直通车     
正#艾灸也有禁忌症#@颜新好大夫:小胖微信节选:从伤寒论开始,自古医家对艾灸都是非常重视禁忌症的。伤寒论有明文说乱灸的危害,随便找几条看看:"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你能明白自己的虚实么?你能明白你的脉象么?不明白你咋敢乱来?7月21日05:33来自weibo.com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对吐利证论述详尽,六经病皆有之,施治颇具特色。笔者谨就吐利证治予以剖析。一、太阳伤寒,殃及阳明致吐利太阳病以风寒袭表为主,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主要脉证,然“呕逆”症亦能兼见。因风寒之邪,既从肌表伤人,表现上述太阳表证,又可从口鼻而入,殃及阳明胃肠,使其失和降而致吐逆。如《伤寒论》第3条麻黄汤证的“呕逆”、  相似文献   

1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伤寒论》方。《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有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组成。是仲师为太阳病因误治而损伤心阳、心神被劫出现烦躁不安等证而设。余在临证中.不囿于因烧针而出现的变证;  相似文献   

12.
杨绍泉 《四川中医》1997,15(5):10-11
《伤寒论》有关发开的条例较多,讲述也较详尽。笔者就此对《伤寒论》使用开法初探如下:玉.明确病邪性质、时间、所在部位《伤寒论》把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以及转化后的一系列治疗规律进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经辨证。分析给予其治疗原则,极为重视对疾病初起的治疗。在(伤寒论》397条中,太阳病脉证病篇就占lgy条,并将疾病初起的脉证以总纲的形式列出,如何发展变化,以总纲为前提,如在第一条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恶寒包含发热在内,本条指出太阳病基本脉证,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14.
浅谈《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伤寒论选读》所收集的398条条文中,以针灸主治或辅治的共有10余条,其中有用针者,有用灸者。这说明仲景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运用针灸。他在总结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同时,对因针灸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论述。例如记载因“烧针”、“温针”、“灸”、“熨”等引起的“火逆证”就有10多条之多。本人仅就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谈一点个人体会。1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1.1针刺法1.1.1刺期门以泄血室之热,治疗“热入血室”证。原条文…  相似文献   

15.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16.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一部辨证论治经典著作 ,被后人称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 ,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研究不舍。从历代对《伤寒论》研究著作 170 0余部 ,到近现代数千篇论文 ,多侧重经方的研究 ,然对其针灸学术精髓探讨不多 ,现就《伤寒论·太阳病》篇 2 0条针灸条文所阐述的针灸宜忌、立法处方、取穴规律等探析于下 :1 太阳病宜针慎灸观《伤寒论》太阳病篇 178条 ,其中专论火灸 8条、有关温针 5条、针刺 7条。张仲景在本篇中详细地论述了太阳病采用火灸方法导致的热盛内攻、亡阴亡阳等变证 ,对火灸多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8.
急症救治用灸,可溯至《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后灸治急症的应用日渐昌盛。在古代急症救治中,灸法以其效速力宏、简便实用而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已成为急症救治的主要措施之一。现简介如下。1灸治急症的临床应用1.1适应病证古代灸治急症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阴盛阳微之厥逆暴脱请证。如《伤寒论》主张阴盛阳微之危重症用灸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肘后方》有治卒死尸厥灸*鼻人中”、灸“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的用法。②风痰肆逆之中风、痉痛、癫狂诸疾…  相似文献   

19.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胸腹痛证是指脏腑经脉气血病变投射于患者胸腹部位的一种自觉症状.其诊治规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审证求因以论治胸腹痛证或因火邪郁滞,或因淤血阻结,或因蛔虫窜扰,或因寒热相混等,虽因素极多,然其治疗务必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准绳,在明确致病因素之前提下遣方择药.例如火邪郁结、气血不利之“心中结痛”(78条,宋版《伤寒论》,下同),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阳热内陷与痰水相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