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而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异常,由此可以根据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方法:用ELISA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5天以及40例非手术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进行门诊随访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D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即刻tP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5天回升至术前水平,但仍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D-D、FDP含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5天下降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门诊随访31例PCI术后疗效稳定患者tPA、D-D、FDP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可能造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膜损伤而导致机体纤溶功能短期降低。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P〈0.01〉。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纽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用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纽(P〈0.01),有并发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31例经消化科确诊的患者分成四组:慢性肝炎54例,急性肝炎46例,重型肝炎6例,肝硬化25例。以52例正常人为对照。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IB含量。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7.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和纤溶酶原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纤溶与凝血系统的平衡是保证血流通畅的重要条件,也是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存在纤溶与凝血活性异常。为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血浆纤溶、凝血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了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和纤溶酶原活性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与分组1.1.1观察组: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60.2±10.12岁,病人均为2001年4月~2003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的发病72h以内的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 相似文献
8.
肝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探讨肝癌患者Fib和D二聚体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使用sysmexCA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50名正常人、64例肝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正常人、肝良性肿瘤、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2.90±0.50、2.71±0.67、2.14±0.71、3.45±0.73g/L和162±81、251±134、242±153、342±159μg/L;在肝细胞癌EdmondsonⅠ、Ⅱ、Ⅲ、Ⅳ级的值分别为2.03±0.40、2.15±0.42、2.51±0.45、2.61±0.47g/L和164±112、173±145、289±146、86±46μg/L。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Fib有升高的趋势;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都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1)。结论是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含量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升高;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妊高症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妊高症患者分期以及心肌损害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SYSMEX(CA-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BNP。结果 67例妊高症患者(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17例)与正常妊娠对照组45例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妊高症患者的检测值最高。结论 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及早判断妊高症患者的心肌损害程度,以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前孕妇血浆D 二聚体水平。方法 :排除D 二聚体增高的相关性疾病 ,将孕妇分成早、中、晚孕三组 ,并设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 ,用免疫比浊法对检测对象进行D 二聚体水平分析。结果 :对照组D 二聚体为 0 .2 3 μg/ml± 0 .0 8μg/ml;早、中、晚孕组分别为0 .3 3 μg/ml± 0 .0 9μg/ml、0 .76μg/ml± 0 .2 4μg/ml、1.5 1μg/ml± 1.0 7μg/ml。孕妇各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产前孕妇D 二聚体水平普遍高于健康妇女 3~ 4倍。在进行DIC或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时 ,不能套用健康人正常参考范围 ,否则会造成临床诊断的错误。必须注意对纤维蛋白原 >5 g/L ,D 二聚体正常或略高于正常 ,或显著高于正常的产前孕妇进行动态观察 ,防止DIC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纤溶指标的血浆水平变化。方法:测定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活性(PLG:A)等指标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病例组FIB、FDP和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LG:A活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呈现高凝及纤溶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检测肿瘤患者的TAT、PIC及D-二聚体的水平,探讨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后比较两组TAT、PIC及D-二聚体水平的之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的TAT、PIC以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仅有TAT(OR=1.66,95%CI 1.23~2.25,P<0.05)为肿瘤患者血液发生高凝的危险因素;TAT、PIC、D-二聚体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67、0.58与0.92,其评价肿瘤患者凝血为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分别为75%、56%、58%、与76%,特异性分别为90%、85%、65%与95%。结论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能更早地发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及时地避免患... 相似文献
14.
妊高征患者血清NO/NOS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生产期常见的高危妊娠征,是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因素。笔者对32例妊高征患者进行了血清NO/NOS和D-二聚体检测,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例临床检测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的原因及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收取临床检测过程中首次出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的标本30例。分别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和STA-LIATEST D-DI PLUS)检测。并对其进行数据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与STA-LIATEST D-DI PLUS数据相比较,[3.63(2.89~10.49)μg/mL vs 0.36(0.26~1.00)μg/mL,P<0.0001],两组数据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中21例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异常,>20 IU/mL(正常参考值上限)。9例患者类风湿因子水平正常,<20 IU/mL。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 PLUS对于D-二聚体水平假性增高的标本有很强的的纠正能力。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时,绝大多数是由于类风湿因子干扰造成的,少部分原因不明确,可能由其他异嗜性抗体导致。 相似文献
16.
17.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不同病理状态的血浆D-二聚体(D-D)等纤溶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急性加重期、8例恶化期及16例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D及其它纤溶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D水平在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恶化期患者升高更为明显,其它纤溶指标在肺心病各组均下降;D-D及纤溶指标均与PCO2呈正相关;吸烟可降低纤溶活性。结论:血浆纤溶活性降低与老年肺心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及并发肺梗塞和DIC有关。肺心病患者应戒烟并提示临床考虑应用促纤溶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足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方法:选取本院疮面修复科2012年4月~2013年3月107例糖尿病足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其严重程度分为0~2级(A组)、3~4级(B组)两组,另选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C组),检测以上对象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B组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B组AT-Ⅲ活性显著低于A组,更低于C组。结论:血浆D-D、Fbg水平和AT-Ⅲ活性的联合检测对于判断糖尿病足患者体内高凝状况及监测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对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8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D-D水平和不同Fg水平将患者分组,其中D-D0.5 g·kg-1组共47例,D-D≥0.5 g·kg-1组共35例,Fg4 g·L-1组共44例,Fg≥4 g·L-1组共38例,采用QOL-C30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观察记录术后1年内结直肠癌复发率以及患者术后1年的生存率。结果:D-D0.5g·kg-1组QOL-C30量表评分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D-D≥0.5 g·kg-1组(P0.05),而生存率显著高于D-D≥0.5 g·kg-1组(P0.05)。Fg4 g·L-1组QOL-C30量表评分和复发率低于Fg≥4 g·L-1组(P0.05),生存率则高于Fg≥4 g·L-1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D-D≥0.5 g·kg-1,Fg≥4 g·L-1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D和Fg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