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室旁区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32只,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不插线)。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室旁区nestin和SCF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室旁区nestin和SCF表达很弱。对照组缺血侧nestin的表达除2h、6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缺血侧SCF的表达除2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SCF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SCF的表达,推测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为神经干细胞治疗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2组再灌注后各观察部位不同时间Nestin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6h Nestin阳性细胞少量表达;1d时数量增多;3d时明显增多,7d时变化最为显著;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极显著。结论Nestin阳性细胞在正常成年脑组织中广泛表达,损伤后各部位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呈一致性增强,各部位阳性细胞数的增加量在不同时间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内Nestin、 bFGFmRNA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相关因子的变化,包括BrdU Nestin、bFGFmRNA。方法采用大鼠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两组,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3d、5d、7d、14d、21d、30d病灶侧侧脑室区(subventricle zone,SVZ)、海马齿状回(subdentate gyrus zone,SGZ)BrdU Nestin的变化,以及应用RT-PCR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两组病灶侧bFGFmRNA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几乎检测不到BrdU Nestin荧光值、bFGFmRNA的表达;模型组病灶侧Br- dU Nestin荧光值、bFGFmRNA表达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间模型组病灶侧BrdU Nestin荧光值、bFGFmRN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bFGFmRNA的表达值增强早于BrdU Nestin荧光值。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病灶侧SVZ、SGZ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病灶侧bFGF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关;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具有时间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髓鞘和轴突损伤的病理变化,明确脑缺血后白质损伤情况.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备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2 h再灌注6 h、12 h、1 d、3 d、7 d、14 d和21 d组,每组4只.于规定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行常规HE染色观察皮层区神经元病理变化,行Luxol fast blue-periodic acid Schiff(LFB-PAS)染色法标记大脑神经髓鞘,Bielschowsky银染法标记轴突,计算缺血侧与健侧髓鞘染色的积分吸光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ies,IODs)比值代表白质受损程度.结果 MCAO再灌注6 h皮层区即已出现细胞间质水肿,核深染、固缩,细胞变性坏死.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损伤加重,神经元进一步减少.再灌注14 d及21 d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6 h时髓鞘染色IODs比值亦开始下降(P<0.01);12 h时有空洞形成,再灌注14 d髓鞘损伤达高峰,IODs比值降到最低,髓鞘脱失明显;21 d时髓鞘IODs比值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突变化规律与髓鞘基本相同.结论 脑白质对缺血同样敏感,在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已存在白质损伤,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提示脑缺血后应及早对白质损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 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变化。结果 :脑组织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相继释放增加并持续至再灌注后 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上述因子的血浆变化滞后于脑组织变化。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早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褪黑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5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5只)、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褪黑素干预组(2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褪黑素干预组根据时间点第6小时、第1天、第3天、第7天分为4个组,每组5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大鼠脑组织内c-fos表达情况。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间点的HE染色显示,胶质细胞呈现程度不一的增生,神经元出现坏死;褪黑素干预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的坏死。在TUNEL染色凋亡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神经细胞凋亡升高;褪黑素干预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数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 <0.05)。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c-fos表达增加,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步降低;在褪黑素干预组,c-fos表达趋势与缺血再灌注组一致,但表达水平比缺血再灌注组相应时间点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褪黑素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降低c-fos的表达,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控c-fos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及受体(c-kit)表达的改变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耳兔35只,以开颅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分为脑缺血组(15只)、Epo干预组(15只)和假手术组(5只)。核磁共振(MRI)检查脑组织缺血情况,分别于手术后6h、12h和24h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法检测脑缺血皮质区神经细胞内SCF及c-kit的表达改变。结果 MRI检查显示EPO干预组闭塞侧大脑皮层异常信号区域范围较脑缺血组缩小。缺血6h,脑缺血组及Epo干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皮质区SCF及c-kit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缺血后12h,脑缺血组和EPO干预组缺血侧皮质区SCF及c-kit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多(P<0.05),于缺血24h明显增多(P<0.01);与脑缺血组相比,EPO干预组皮质区SCF阳性细胞数量于缺血12h显著增多(P<0.01),而c-kit阳性细胞数量则于24h后才增多(P<0.01)。结论 EPO可增加兔脑缺血皮质区SCF及c-kit表达,可能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纳洛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治疗组。采用大鼠四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不同开始时间点累积给药纳洛酮。并于缺血再灌注后48小时处死。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变化及Bcl-2、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cm标记凋亡细胞的变化:治疗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Bcl-2、bax检查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可减少脑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其中可能与纳洛酮早期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或通过减轻Bax对Bcl-2活性的抑制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TAT1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STAT1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TAT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TAT1蛋白在脑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呈阳性表达,半暗带损伤区表达最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STAT1蛋白超量表达可能对神经细胞存活和修复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性和雄性成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侧脑室室下层(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梗死皮质周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的差异性.方法雌性和雄性成年大鼠各16只,制作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海马齿状回SGZ、SVZ和梗死皮质周边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并采用HP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雄性大鼠SGZ、SVZ及梗死周边区域BrdU阳性细胞在缺血再灌注3 d开始增加,7 d达到高峰,11d后开始下降,18 d进一步减少.而雌性大鼠则是3 d开始增加,7 d明显增加,11d达到高峰,18 d才开始减少,且各时间点雌性大鼠的Brd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雄性大鼠.结论脑缺血再灌注雌雄成年大鼠均有NSC增殖,雌性大鼠NSC增殖较雄性大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11):991-994
目的观察孕酮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脑组织TASK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孕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孕酮+I/R组,后3组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随机分为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和120 h 8个亚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进行脑损伤评估,检测各组大鼠死亡率、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2 h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TASK3蛋白的表达。结果孕酮+I/R组大鼠死亡率(18.18%)明显低于I/R组(40.66%),该组动物脑梗死体积(21.85%±3.53%)也显著低于I/R组(37.21%±3.50%)(P<0.01),且该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2.00±0.74)显著低于I/R组(2.67±0.49)(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TASK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I/R组各时间点脑组织TASK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I/R组相比,孕酮+I/R组各时间点脑组织TASK3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孕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TASK3通道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对额叶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7);假手术组(n=49);手术组(n=49)。缺血15min,分别于再灌注1、6、12、24、48、72h和7d断头取脑,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额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24h,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48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h出现大量TUNEL阳性细胞,7d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缺血组于再灌注24h可见少量P^53蛋白表达,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7d明显下降,这种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内。结论 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额叶P^53蛋白表达增加,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DNA损伤和修复的角度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方法 运用双肾双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四血管法制备高血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灌注过程中鼠脑DNA损伤修复,蛋白XRCC1、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3h在缺血区皮质和海马CA1区XRCC1表达出现显著减低,这种减低一直持续到缺血再灌注24h(P<0.05);再灌注24h缺血区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发生了凋亡,神经细胞XRCC1的表达强度与凋亡呈负相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神经细胞XRCC1表达的减少可能导致机体对此时出现的DNA单链断裂修复的能力下降,造成了再灌注后期发生了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丁苯酞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10(HSP1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和NSE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变化和记数各组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丁苯酞干预组大鼠脑组织HSP10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丁苯酞干预组及缺血再灌注组HSP10表达水平于再灌注后6h开始上调,3d达到高峰,丁苯酞干预组各时间点HSP10阳性表达指数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干预组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上调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HSP10的表达,从而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减少神经元死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应用谷氨酰胺后小肠黏膜sIg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分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除了不电凝椎动脉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其余与盐水对照组相同)、盐水对照组、奥扎格雷钠组和谷氨酰胺组。结果 sIgA表达水平:在6h、12h和24h,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对照组、奥扎格雷钠组和谷氨酰胺组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谷氨酰胺组相比,盐水对照组和奥扎格雷钠组表达下降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盐水对照组和奥扎格雷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急性期可造成小肠黏膜的sIgA表达水平下降,应用谷氨酰胺后可提高sIgA表达水平,从而在sIgA表达水平方面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小肠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12)
目的观察活性氧(ROS)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缺血灶周区皮质的动态表达。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n=55),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50),模型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10个组,即脑缺血—再灌注1h、3h、6h、12h、1d、3d、5d、7d、14d和28d组,每组5只大鼠。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严重性评分(m NSS)对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缺血灶周区R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动态时空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0。脑缺血—再灌注1h大鼠出现神经损伤,3h~1d时症状加重,3~7d时症状有所改善,14~28d症状明显好转。假手术组有少量ROS和VEGF表达,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h缺血灶周区ROS急剧上升,3~6h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假手术组,后逐渐下降,3d时降到最低,与假手术组相仿,随后迅速上升,5d时已超过6h数值,7d时接近1h高度,后ROS表达呈平台期,VEGF表达趋势与其相仿,ROS表达与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ROS可能在脑缺血损伤中起双相作用,在超早期参与脑损伤过程,后期可能参与脑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血脑屏障(BBB)损伤特点。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免疫球蛋白(IgG)。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BB损伤逐渐加重,含水量增加和IgG漏出以I/R24h、3d显著;模型组含水量(I/R 12h~6d)较假手术组升高;青年模型(I/R12h~6d)和老龄模型(I/R 6h~6d)IgG漏出分别较青年和老龄脑缺血3h组增加;老龄模型组(I/R 12h~I/R6d)IgG的漏出高于同时间青年模型组。结论脑水肿和BBB损伤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IgG漏出老年较青年明显,血脑屏障的增龄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再灌注后XIAP与Smac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XIAP与Smac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内XIAP与Smac蛋白表达,应用尼氏染色及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死亡情况。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半暗带区神经元内XIAP蛋白表达在再灌注后6h增高,12h表达最多,在48h趋于正常;再灌注6h胞浆中Smac免疫阳性细胞增多,24h表达最多,并且胞浆和胞核都着色,72h降至正常。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XIAP与Smac基因表达,XIAP水平的早期增高是机体对脑损伤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Smac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钙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脑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缺血后常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对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颇多,传统认为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神经细胞完全性坏死,从1990年发现脑缺血可引起神经元凋亡后,许多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在动物卒中模型中,神经元也存在胞浆与核固缩以及DNA裂解等凋亡特征。而在神经凋亡中,钙信号异常是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最后通道”。本文拟综述钙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Ca~(2+)i]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在细胞内,Ca~(2+)参与细胞膜生物电活动和胞内生化过程,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起着关键作用。正常神经元内的游离钙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