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吻合方法(双动静脉吻合与单动静脉吻合)在静脉动脉化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拇指近节或第2~5指中节离断患者37例(40指), 其中男27例、女13例, 年龄29~45(37±7)岁。37例40指均因断指动脉损伤严重、动脉吻合通血失败≥2次、动脉缺损不能直接吻合且血管移植困难, 而采用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的静脉动脉化技术进行断指再植术。按照动静脉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双动静脉吻合口组18例20指, 分别将伤指两侧指动脉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单动静脉吻合口组19例20指, 先将非优势侧指动脉近端端侧吻合于优势侧指动脉上, 再将优势侧动脉的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吻合时间、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 以及术后伤指指甲生长速度、两点辨别觉、感觉功能分级和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等。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指指别、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每组有3例发生动脉血管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后吻合口处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缝接处血管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15只兔分3组:A组为完全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B组为部分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C组为完全离断小腿应用传统的胫后动脉缝接胫后动脉对照组,3组均结扎胫前动脉,保留胫前静脉等未动脉化的静脉及缝接其它离断软组织。术后28d麻醉下切取各组动静脉血管吻合口及其近、远端各5mm长血管和周围组织制成观察标本,经HE、免疫组化、墨汁灌注等方法处理后进行光、电镜观测。结果A组动脉化的静脉壁中膜平滑肌较B组的多,而呈圆形内皮细胞核均较B组少。A组吻合口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较B组少,较C组多。结论动脉化的静脉壁主要结构成分与结缔组织增生程度有相应一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对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对226例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的患者分为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118例和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修复及支架置入术、人工或自体血管搭桥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血管内膜硬化斑剥脱血管成型修复、动脉血管切开取栓和大网膜移植血流再通重建术)108例共两组,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和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检查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的缺血,分析创面的愈合情况(包括创面愈合时间、截肢率和复发率等)。结果 (1)226例下肢动脉缺血形成的创面中足部感染或溃疡197例(87%,197/226),小腿皮肤慢性感染和溃疡29例(13%,29/226)。创面〈1cm者59例(26%,59/226),创面1~2cm者77例(34%,77/226),创面2~5cm者63例(28%,63/226),创面〉5cm者27例(12%,27/226);(2)226例行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结果201例(阳性率89%,201/226),其中完全闭塞者48例(24%,48/201),重度狭窄者71例(35%,71/201),中度狭窄者82例(41%,82/201);(3)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者192例,检测阳性结果为167例(87%,167/192),其中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23例(14%,23/167),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39例(23%,39/167),股动脉+腘动脉闭塞或狭窄者58例(35%,58/167),腘动脉下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者47例(28%,47/167);(4)在108例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修复再通重建(PTA)及支架置入术32例(30%,32/108),人工或自体血管搭桥动脉旁路移植血管修复再通重建(髂-股动脉、髂-腘动脉、股-股动脉、股-腘动脉、股-胫前或后动脉)术36例(33%,36/108),动脉血管内膜硬化斑剥脱血管成型修复再通重建术25例(23%,25/108),动脉血管切开取栓再通术11例(10%,11/108),大网膜移植血流再通重建术4例(4%,4/108);(5)行和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相比,创面愈合的天数平均缩短(25±3)天(P〈0.05),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截肢率为7%(7/108),复发率为8%(8/108),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截肢率为14%(16/118),复发率为27%(32/118)。结论 在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或足部创面的愈合的过程中,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用30只大鼠尾中段动、静脉(外径0. 4、0. 5mm)分四组行血管移植研究:A 组切除尾动脉10mm,原位吻合,通畅率达100%;B 组切去尾静脉10mm,原位吻合,达30%;C 组切尾静脉5mm,植入尾静脉10mm,达10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对比剂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骶前区血管网三维成像的效果,并评价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5月间于本院就诊的40例因盆腔良性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女性患者,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钆浓度0.5mol,L20ml,B组为40ml。采用ACHIEVA3.0TX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盆腔e-THRIVE3D等体素动态增强MRI序列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后处理技术进行骶前区血管网重建成像,观察骶前区血管的正常解剖及走行,计算骶正中动脉、骶前区横干静脉显示率和骶正中动脉横径。以骶正中动脉为靶点,分别对两组MIP图像质量采取5分制主观评价方法,通过测定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图像中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前区横干静脉的总显示率为72.5%(29/40),其中A组显示率为75%(15/20),B组显示率为70%(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THRIVE序列横断位图像上A组骶正中动脉横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0.06)mm比(1.38±0.07)mm,P=0.117]。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5±0.69)分比(3.10±0.66)分,P=0.479]。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客观评价SI、S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719.63±124.91比811.66±170.60,SNR:61.71±17.35比74.97±27.91,均P〉0.05),而CNR低于B组(45.68±13.35比62.41±23.37,P〈0.05)。结论采用体素动态增强成像序列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骶前区血管网。0.5mol/L20ml钆双胺的剂量同样能达到双倍剂量的显像效果,均可显示骶正中动脉及横干静脉的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重建供血再植末节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13年1月巢湖紫晨手外科医院手外科中心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39指)末节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为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0例患者采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试验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侧方静脉吻合;19例患者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对照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腹静脉吻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指别、末节分型、动脉吻合失败次数及骨折、神经损伤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重点比较两组术后的成活率、指甲长度、两点辨别觉、远端指间关节(DIPJ)活动度、手指感觉、手指各关节活动度测定.结果 术后试验组再植指成活率100%(20/20)与对照组成活率为78.9% (15/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5,P=0.038).试验组再植指均外形佳,指甲生长近平整;对照组再植指均出现轻度萎缩,指甲生长均不平整.术后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指甲长度(15.6 ±2.7)mm、DIPJ活动度(62±4)°及手指感觉(S3+)、两点辨别觉(4.6±0.3)m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参照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试验组优良率(94.4%)与对照组优良率(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89,P=0.032).结论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DIPJ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家兔静脉动脉化模型,探讨静脉动脉化前后以及动静脉之间力学参数差异。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12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家兔完成静脉动脉化模型的建立,使得静脉桥中流过动脉血,造模完成后术后4周取下静脉桥。同时获取对照组家兔单侧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三者同时完成充压拉伸力学测试,并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结果 24只家兔无死亡,静脉桥内均血流通畅。随着血管内升压,血管外径变化规律均为先变化而后稳定于某一固定值附近;静脉弹性比动脉更差,静脉血管外径随着血管内升压快速增大并达到其弹性极值;相较而言,动脉血管外径则是缓慢增大。HE染色显示,静脉血管的管壁厚度更薄;静脉动脉化后其管壁厚度增加。静脉动脉化后增殖细胞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α-actin阳性表达,证实平滑肌细胞出现增殖,静脉血管桥出现再狭窄趋势。移植入动脉系统后的静脉弹性较移植前有所提升。结论伴随血管内升压,相较动脉,静脉更快地达到其弹性极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静脉内膜易因此受损;静脉动脉化后,随着静脉内膜的逐渐增厚,血管腔再狭窄的趋势逐渐明显,其弹性较移植前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  方法 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 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最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  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  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 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相似文献   

10.
1963年,我国陈中伟、钱允庆[1]成功地完成了右腕关节完全离断的断肢再植后,显微外科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断肢(指)再植成功的报道如雨后春笋一般,其中指尖部离断在临床中并不鲜见。然而,严重创伤导致的末节断指,由于小静脉血管壁无肌层结构,管壁菲薄、管腔容易塌陷等特征,使得寻找可供吻合的静脉并进行有效吻合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此类无静脉可吻合的断指再植的治疗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指尖部无静脉可吻合的断指再植的分型、再植方法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几丁糖在预防术后组织粘连方面疗效确切,但在断指再植术后能否应用,其对血管吻合口的愈合是否有影响,国内外文献较少提及。 目的:观察医用几丁糖对成年大鼠股动脉吻合口通畅率的影响。 方法:离断SD大鼠双侧股动脉,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显微镜下吻合双侧股动脉,所有吻合动脉即时通畅率达100%,且为同一人操作,吻合后,实验组吻合口周围均匀涂布医用几丁糖1滴,对照组不涂。分别观察术后7,14,21,28 d大鼠吻合口的通畅情况,吻合口口径、吻合口周围有无感染、周围粘连情况及病理切片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覆盖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前、术后吻合口管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吻合口周围均无明显感染,实验组吻合口周围粘连较对照组轻,吻合口总体通畅率实验组为96%,对照组为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各个时间段实验组、对照组内皮细胞覆盖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医用几丁糖的放置不影响大鼠股动脉吻合口的总体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构建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动物模型,探讨模型构建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家犬20只随机分为头臂干组和降主动脉组,以小口径异种血管为桥血管。左侧第4肋间切口入胸,先行头臂干动脉或降主动脉端血管吻合,再行冠状动脉端血管吻合,术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结果 2组犬均无术中死亡。头臂干组和降主动脉组主动脉端血管吻合用时分别为(33.9±4.8)min和(29.6±3.5)min(P0.05),冠状动脉端血管吻合用时分别为(28.5±3.0)min和(28.1±2.3)min(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7.5±16.2)mL和(66.5±12.3)mL(P0.05)。降主动脉组术中侧壁钳夹降主动脉后股动脉血压明显降低,术后2只犬出现黑便。结论将小口径异种血管吻合在头臂干动脉或降主动脉均可成功构建犬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模型;降主动脉组股动脉血压波动大,存在腹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头臂干组血管吻合用时稍长,但术中股动脉血压波动小,模型构建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的选择方法及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的影响。方法 205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16.2岁;体质量13~84kg,平均体质量38.2kg。对其采用胸腔镜建立体外循环,分析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型号与患者体质量关系及插管型号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灌注流量及动脉灌注管阻力的影响。结果 114患者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91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205例患者中有15例在高于2.2L/min流量灌注过程中动脉灌注管阻力高于40kPa(300mmHg),其他患者灌注流量与动脉灌注管阻力均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选择合适的股动静脉插管可以保证体外循环灌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操作简单的肾移植模型。方法以BN(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实验组静脉吻合用3号prolene线作内支架,对照组直接端端吻合肾动静脉,将输尿管带膀胱瓣吻合于膀胱。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成功率分别为90%和85%,两组准备供体耗时为(23.0±2.4)min,供肾热缺血时间为(5.6±1.3)s,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手术耗时分别为(40.6±6.3)min和(54.1±4.2)min,冷缺血时间分别为(38.4±5.7)min和(49.7±6.3)min,手术耗时和冷缺血时间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支架法简单实用,明显缩短肾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管吻合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肾移植的成败。 目的:提高肾移植变异血管吻合的技术方法。 方法:1999年9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共完成878例肾移植,对其中供肾存在的动静脉血管变异进行修整、合并、延长等重建处理后进行移植,副肾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支撑法同腹壁下动脉吻合。 结果与结论:878例肾移植中,55例供肾动脉变异,肾静脉变异22例,经血管修整重建后均成功与受者髂内或髂外血管吻合。23例直径大于1 mm副肾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均取得成功。移植后彩超显示肾动静脉吻合口血流及副肾动脉血流正常。提示移植肾血管变异及副肾动脉只要正确处理,吻合得当,可以安全有效地移植给受者并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伴随不同种类解剖畸形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通过不同术式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大动脉调转术、双向腔肺吻合术、Rastelli矫治术、Fontan术、Senning术等治疗伴随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下腔静脉中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动脉畸形、主动脉弓缩窄等畸形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评价术后生存率.结果 全组275例,早期死亡14例(5.09%):大动脉调转术后死亡10例(10/243,4.12%),其余术式术后死亡4例(4/32,12.50%);生存261例,其中双向Glenn术、改良Fontan和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患儿发绀明显缓解,大动脉调转术和改良Senning术后患儿发绀消失,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通过多种术式治疗,新生儿通过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中肾血管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我科完成的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共计83例分为3组,A组35例,术前行CTA检查并行腹腔镜下取肾术;B组15例,术前不行CTA检查行腹腔镜下取肾术,C组33例行传统开放取肾术。A组术前行CTA观察供肾动静脉血管位置、数量,制定术中血管处理预案,与B组和C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结果 A组术前检查发现肾血管异常5例:2例1支副肾动脉;2例肾动脉早期分支;1例双支肾静脉,术中证实术前CTA对肾血管异常的诊断正确率达100%。B组肾血管异常3例:1例肾动静脉异位;1例误断内径约0.6 cm副肾动脉,术后取腹壁下动脉行动脉延长术;1例用Hemolock阻断腰静脉时损伤肾静脉,术后修补。C组肾血管异常5例:1例1支副肾动脉;3例肾血管早期分支;1例1支内径约0.1 cm右肾副下极动脉,术中损伤,结扎废弃。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的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 CTA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在术前提供详细的肾血管解剖情况,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供肾的存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肾取肾术中有较价高的应用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 结果 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 cm vs (3.7±0.2) cm,t=14.608,P<0.05)]。术后7 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 (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 vs (8.4±0.4) mmol/L vs (7.5±0.6) mmol/L,P>0.05]。 结论 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