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绒毛取材检查可以使染色体异常疾病和许多代谢性疾病在孕早期得到诊断。绒毛由三层组成:台胞滋养层(ST),细胞滋养层(CT)和绒毛间质(MC)。ST细胞没有进一步分裂的能力,CT细胞具有分裂活性,并且在体外连续培养几天后可迅速分裂,MC细胞可以通过各种解离的方法分离出来,并在分离后可在培养中迅速增殖。分析用的异常染色体标本可在短期培养(利用分裂中的CT细胞)或长期培养(利用分裂中的MC细胞)后制备。前者即所谓的“直接制片”,其优点是在相对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小鼠睾丸组织经研磨制成细胞悬浮液,按常规法分别培养4、24、48、和72小时后制片,统计出生精细胞中终变期、中期细胞所占的百分数,并与未经培养组(对照组1)及活体内注射秋水仙素后取材制片组(对照组2相比较。结果表明:经4、24小时培养的分裂指数分别为0.44±0.15、1.16±0.52,比对照组1(0.16±0.05)有明显升高;培养4小时组与对照组2(0.42±0.16)相近,但培养24小时组则高于对照组2(P<0.05)。本实验证实:小鼠睾丸细胞在体外经4—24小时的培养,也可达到增加可供染色体分析细胞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期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在相差显微镜的连续观察下,测定细胞的分裂时间、一代时间以及其在间期所处的时间。并用Feulgen和May-Grunwald Giemsa分别染色的材料,观察分裂间期各阶段的核仁与核仁周异染色质的变化。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内出现数量较多的核仁,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而体积则逐渐增大,并有合并趋势。核仁周异染色貭随分裂后间期时间的长短而有变化。核仁周的Feulgen阳性反应物貭从形成薄层、颗粒状或半圈形,增多到核仁周的宽圈,甚至复盖于整个核仁。碱性磷酸酶在核仁区的分布,在细胞刚分裂后布满于整个核仁,随后与DNA的分布一致,主要出现于核仁周的异染色貭区域。衰老培养、缺营养培养与Co~(60)射线影响后,细胞不进行分裂或分裂相大为减少,核仁周异染色貭亦减少。照射后的细胞继续培养,在出现大量分裂相前,核仁周异染色貭增加。以C~(14)-甘氨酸结合细胞,同位素自显术显示射迹颗粒,发现它们首先出现于核仁周,随着结合时间的增长,核仁内的颗粒增加,而且核仁区的颗粒数随着核仁周异染色貭的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8岁 ,汉族。婚后 4年自然流产 3次 ,均在孕后5 0~ 70天。身高 1.5 8m,体重 5 2 kg,表型及智力正常 ,无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孕期无患病、服药史。夫妇非近亲结婚 ,双方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它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患者外周血常规淋巴细胞培养、制片 ,G显带。镜下计数 5 0个中期分裂相 ,分析 10个分裂相 ,为 5 ;7号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 ,核型为 46 ,XX,t(5 ;7) (5 pter→ 5 q33∷ 7q32→ 7qter;7pter→ 7q32∷ 5 q33→ 5 qter) ,见图 1。其丈夫核型正常。讨论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两个非同源染色体发生断…  相似文献   

5.
病例 : 例 1:男 ,32岁 ,其妻因不明原因孕 3个月自然流产 3次 ,否认不良接触史 ,感染史 ,妇科检查正常 ,内分泌正常 ,夫妇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外周血常规培养 ,制片 ,G显带 ,计数 5 0个分裂相 ,上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生产的人类染色体分析识别系统 (下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MC1不同表达水平对细胞多极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分子生物学和慢病毒包装的方法建立稳定过表达SMC1和稳定沉默SMC1 (shSMC1)-HCT116细胞系,而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细胞株的构建是否成功,最后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过表达与低表达SMC1两种情况对细胞多极分裂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CT116细胞在过表达SMC1与低表达SMC1两种情况与正常HCT116细胞相比均显著增加了细胞多极的比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C1与细胞的多极行为密切相关,对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ABC法标记,观察NEU癌基因产物P~(185)在正常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分布,旨在研究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细胞P~(185)表达的变化规律,试图应用P~(185)免疫标记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 108例乳腺病变组织均取自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按照1982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分为良性组(32例)和恶性组(69例),以及7例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组又按Page的  相似文献   

8.
Rudak等(1978)最先用直接分析法研究人精子染色体结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试图建立此种方法,但仅有少数获得成功。作者分析了6例正常男性和2例接触射线和化学诱变剂的癌患者的精子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正常男性精子具有与仓鼠卵融合能力。1例癌患者在放射治疗(睾丸照射剂量3周内为30Gy,单次剂量为2Gy,周剂量为  相似文献   

9.
直接法制备绒毛膜细胞染色体与培养法相比,具有快速诊断、简单、母体细胞污染少等优点。然而,直接法的不足之处是分裂相少,染色体形态不佳,所以许多实验室仍用培养法作为常用的检查方法。本文介绍一种直接法,能够制备分裂相较多、染色体形态好的显带中期分裂相。同时,进一步改良培养法,缩短培养时间,一般在培养后3~4天就能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的绒毛细胞培养方法以及绒毛和胚芽染色体核型一致性分析。方法将33例标本(包括17例胚胎停育组和16例正常对照组)分别用胰蛋白酶法、胰蛋白酶加机械研磨法制备细胞悬液,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比较这两种消化方法在培养周期、核分裂相数等方面的差异;比较16例对照组标本在培养周期、分裂指数等方面的差异;将20例标本分别行绒毛、孕囊壁、胚芽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三者染色体核型是否一致。结果 33例标本中有1例培养失败,培养成功率97%,16例胚胎停育组中检出异常核型7例。两种消化方法在绒毛细胞培养周期上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核分裂相的数目无相关性。16例对照组中,与其他胎龄组相比,12周胎龄绒毛组织原代培养周期最长,有显著差异;二次传代周期和平均分裂指数均明显优于与原代。20例标本中有1例绒毛和胚芽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结论应用胰酶消化加机械研磨法制备绒毛细胞悬液,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方法简单高效;第二次传代培养有助于提高培养成功率并节约核型分析时间;对于同一标本,绒毛和胚芽染色体核型可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2 5岁 ,结婚 2年 ,孕 2 +月时 ,自然流产 1次。早孕期否认感冒、高热病史。夫妇表型及智力正常 ,非近亲婚配 ,图 1 患者染色体核型图 箭头示易位染色体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 ,其同胞尚未婚配。  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外周血常规制备染色体 G带 ,计数 5 0个分裂相 ,分析 10个分裂相 ,患者核型为 4 6 ,XX,t(1;19)(1qter→ 1p32∷ 19p13→ 19pter;19qter→ 19p13∷ 1p32→ 1pter) ,见图 1,其丈夫核型正常。  讨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平衡易位携带者因无遗传物质的明显缺失或重复 ,通常表型正常 ,但其在形…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30岁 ,结婚 4年 ,其妻自然流产 3次 ,均于孕 2月时无任何诱因胎儿停止发育。夫妻双方表型正常 ,非近亲婚配 ,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患者夫妇外周血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 ,G显带 ,镜下计数并分析 30个中期分裂相 ,患者核型为 :4 5 ,XY,der(6 ) (6 qter→ 6 p2 5∷ 15 q11→ 15 qter) ,其妻核型正常。讨论 患者核型两条染色体易位时发生部分丢失 ,但其表型正常 ,一般认为症状的轻重与缺失片段上的遗传物质的性质和多少有关 ,该丢失的染色体片段小 ,其表型正常可能与该染色体片段上遗传物质不太重要有关。家系中…  相似文献   

13.
细胞遗传学分析已成为白血病研究和恶性血液病临床处理必不可少的部分。短期体外培养是否增加异常细胞克隆的检测机率一直存在争议。八十年代前普遍认为体外培养有可能导致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培养技术的改进却使许多研究者发现了相反的情况。将某些患者的染色体正常的成红细胞(与白血病的发展无关)培养,通常数小时内停止分裂,这就导致了异常细胞的比例增加。看来,在培养条件的刺激下,染色体异常细胞比正常细胞能更快地恢复活性。不过,也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32岁,身高162cm。婚后8年未孕,表型及智力发育未见明显异常,月经周期正常,子宫卵巢发育正常。母亲在怀孕期间无农药及其他放射物质接触史,无不良妊娠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3mL肝素抗凝,常规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显微镜下计数5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10个核型。  相似文献   

15.
病例 : 患者 ,女 ,2 9岁 ,因 6次妊娠均自然流产而就诊 ,患者婚后 4年 ,孕 6次 ,均在妊娠 75d内首先出现暗红色阴道流血 ,后经B超确认为“胚胎停育” ,行药物清宫术或手术清宫术。患者正常女性发育 ,心肺、肝脾无异常。无不良物质接触史 ,夫妇身体健康 ,智力正常 ,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夫妇静脉血 ,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G显带核型分析 ,计数 30个中期分裂相 ,患者核型为GTG ,4 6 ,XX ,t(1;13) (1qter→ 1p32∷ 13q14→ 13qter;13pter→ 13q14∷ 1p32→ 1pter)。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家属中父母非近亲结婚 ,生育史正常 ,…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介绍了用电镜观察人类染色体标本的新技术。他们用HeLa S_3细胞悬浮培养经过胸腺嘧啶(1mM,16h)两次同步处理,继之用较高浓度(0.1μg/ml)秋水仙素,16小时后按常规方法制片得到80~90%的有丝分裂指数,分裂相为高度收缩的粗短染色体,作者将这样的染色体直接滴在包有碳和树脂类外衣的电镜网栅(grid)上,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其结果看到了粗大的染  相似文献   

17.
inv(1)(p13q12)伴腹壁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4岁 ,表型及智力正常 ,身体健康。婚后曾足月分娩一男婴 ,娩出后发现婴儿腹壁缺如 ,内脏外翻。夫妇非近亲结婚 ,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及疾病史。家系调查 :其母孕 3产3,有 2个姐姐 ,表型及生育史均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夫妇外周血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 ,G显带计数 30个中期分裂相 ,分析 10个核型 ,均为 4 6 ,XX,inv(1) (p13q12 ) (pter→ p13∷ q12→p13∷ q12→qter)。丈夫核型正常。讨论 本例患者为 1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染色体倒位由于没有重要遗传物质的增加或丢失 ,一般无明显的表型效应。此倒位可能是导致胎儿…  相似文献   

18.
观察淋巴细胞培养中结构染色体变化是检测辐射与化学诱变剂在体内或体外诱发遗传损伤的一种常规应用方法。一般认为应分析第一次分裂中期(FDM)标本以避免不稳定畸变减少和后继分裂的“衍生变化”。许多人介绍,得到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最适宜时间是48小时,但也有人证明在这个时间可能已有大量的第二次分裂中期(SDM)。本文报告第一次与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构染色体畸变(SCA)频率和类型的比较研究。在1例偶然受很高剂量~(192)Ir照射的8岁小儿研究诱发染色体畸变,并对患Fan-coni贫血的3例同胞(5,6和8岁)观察自发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培养是应用McCoy培养基,除常规加入胎牛血清与PHA外,另添加BrdU(5μg/ml),培养时间为48小时。为观察SCA,每例分析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放射损伤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受体大鼠不同器官中植入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放射组大鼠心脏、肾脏、肝脏、肺脏的细胞凋亡率。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提取雄性大鼠骨髓MSCs,培养后把MSCs移植到[60COγ]照射和未经照射的雌性大鼠体内,通过PCR和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 FISH)示踪雄性大鼠MSCs在雌性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照射后大鼠心脏、肾脏、肝脏、肺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CR结果显示照射后移植MSCs的大鼠心脏、肾脏、肝脏、肺脏和外周血中可以扩增出Sry基因的DNA序列,而且Y- FISH显示照射后移植MSCs的大鼠在心脏、肾脏、肝脏、肺脏中可发现Y染色体阳性的细胞。但是未经照射行MSCs移植的大鼠在上述器官中未发现Y染色体阳性的细胞。结论:全身放射促进组织细胞的凋亡,并导致移植的MSCs在受体大鼠心脏、肾脏、肝脏和肺脏的植入。  相似文献   

20.
向若兰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7):F0003-F0003
在人体内正常细胞分裂的次数是遗传固定的,在生命历程中,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一般分裂次数在60~100之间.对于癌细胞来说,它们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能进行不受限制的增殖.在正常成熟细胞里,每条染色体的末端都会有一个如帽子一样的结构,叫做端粒,来阻止这种无限分裂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