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不同动态血压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鑫  李文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9):1297-1298,F0003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近年高血压研究重要进展之一。它客观遵循动态血压节律特点,反映实际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并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及预后比诊室血压测量(office blood pressure measure,OBPM)更密切相关,从而提高老年高血压诊疗水平,监测安全降压,优化个体治疗策略。现就该领域多种动态血压模式临床特点及指导降压治疗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和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本指南对2015年发表的《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以及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 选择4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前后的诊所偶测血压、动态血压、白昼和夜间的血压负荷及降压谷峰比率.结果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0.5%.结论 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达到24 h全程平稳降血压,是符合时间诊疗学原理的理想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高血压患者用药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检查肝、肾功能及血糖,然后口服苯那普利10~20mg/d,4周后再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复查肝、肾功能及血糖,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Ⅰ、Ⅱ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呈白天高、夜间低的变化规律;Ⅲ期患者舒张压失去昼夜变化规律;苯那普利对昼夜血压均显示良好的降压效果,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苯那普利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对肝肾功能及血糖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控制状况,为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1~11月在我所就诊的正在进行降压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49例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控制率均〉50%,但是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比例控制率较低。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加强对夜间血压的控制,临床需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对降压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SPACELAB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14例有症状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夜间血压下降69例,24h平均血压均偏高16例,夜间血压升高20例,白大衣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9例。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对偶测血压增高者,不应轻易诊断为高血压或服用降压药物,应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脑梗死的预防中,控制血压尤为重要,有效地降压可以使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我们对比了血压控制相近的原发性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和原发性高血压无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探讨血压控制质量与脑梗死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074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748例,非高血压组326例。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监测血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高血压组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水平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动态24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但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糖尿病、既往患有心脑血管病史等人数比率以及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脉压是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应注意适度降压。  相似文献   

9.
自 8 0年代临床开始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以来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抗高血压疗效得到了充分论证 ,它不仅降压效果可靠 ,且能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1] ,减少病死率 ,已成为治疗高血压的重要药物。 2 4h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患者临床评价的重要工具 ,它所测血压更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压状态 ,与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及心性事件有更好的相关性[2 ] 。国产依那普利与进口培哚普利均为长效ACEI类制剂 ,以往的观察多是采用常规血压测量方法 ,同时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的报道少见。本文采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病的基本手段,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评价血压:诊所偶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方便、经济,已有大量数据表明:与诊所偶测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更好的预测因子。同时它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血压控制,监测降压药物疗效,减少医疗费用。另外对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性高血压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患者1074例分为两组,高血压组748例,非高血压组326例。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监测血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高血压组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水平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降压治疗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167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吲哒帕胺,或培托普利治疗)和安慰剂对照组,对比治疗1年。所有病例在安慰剂洗脱2个月后和治疗1年结束时,分别2次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节律为非杓型。治疗组治疗后SBP、SBP-L和PP显著降低(P<0.01),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DBPF)分别为(5.8±1.98)%、(6.4±2.11)%,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动态血压节律呈浅杓型。结论:降压治疗对于减轻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晨峰(MBP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和降压疗效.方法 经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MBPS高血压患者137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 长期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MBPS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偶测血压 (即诊所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的依据 ,也是临床医生调整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但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 ,心血管病发生率仅下降 1 9% [1 ] ,有学者指出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降压不足 ,偶测血压 (诊所血压 )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 2 4h的血压控制情况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2 ] 。本文对 1 0 0例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观察血压控制情况。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高血压组 :从 2 0 0 1 4~ 2 0 0 1 1 0来本院疗养的离休老干部中随机抽取 1 0 0例降压治疗中的高血压病患者 ,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合用松龄血脉康对卒中后患者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伴有高血压患者48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联合松龄血脉康组,西药治疗组服用玄宁2.5mg/d、缬克80mg/d,联合松龄血脉康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3粒/次,3次/d,疗程8~9周,观察两组的症状和降压疗效,治疗前后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MP)。结果联合松龄血脉康组降压效果、症状改善优于西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异有显著性,联合松龄血脉康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加用松龄血脉康较单纯服用玄宁、缬克能更有效平稳地控制卒中后患者的高血压,具有更好的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躯体和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高血压诊断和评估是降压治疗的基础,规范的血压测量是高血压管理的前提.曾经对血压测量的认识只是量个数值,不仅只观察诊室血压的数值,而且还很不规范.随着对血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血压测量方式等日趋丰富,从单纯诊室血压测量发展到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家庭血压测量(空间纬度)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时间维度).进行血压立体化监测,才能明确诊断、评估高血压的危害性及进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夜间降压指数评价不同降压药物对昼夜血压的作用及影响.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伊贝沙坦和吲哒帕胺缓释片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整体和个体方法计算夜间降压指数.结果不同方法计算所得两种药物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夜间降压指数,伊贝沙坦组均<1,吲哒帕胺组均>1.结论伊贝沙坦对白天血压降低更有效,吲哒帕胺对夜间血压降低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自我血压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诊断治疗传统上均根据医生办公室所测血压(OBP)。但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常有较大变异;办公室偶测血压并不能够代表患者24小时血压情况,而且有相当数量(20%~30%)的“白大衣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BPM)则弥补...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成为临床高血压诊断、指导和评价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ABPM能够提供24h期间多达数十次到上百次的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老年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老年各个系统器官病变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本文将对老年人ABPM变化特点及与靶器官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 2 4h动态血压监测 ( ABPM)培哚普利降压效果。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48例 ,给予培哚普利 4mg,qd于早晨 8:0 0口服 ,共 4周。ABPM用药前后 2 4h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 2 4h血压显著下降 ( P <0 .0 5 ) ,降低舒张压优于收缩压 ,总有效率为 81.2 %。白天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致相等 ,仍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培哚普利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较为理想的第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