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值,最佳肺动脉血管成像。方法收集了45例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造影剂用量按1.5ml/kg,注射速率3ml/sec。扫描延迟时间用Bolus Tracking第一组20例;test Bolus为二组15例;常规计算时间为一组10例。准直器宽度2.5mm,层厚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3D)等常规方法。一、二、三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结果第一组20例中19例和第二组15例图像肺动脉均清晰显示。第三组10例中4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肺动脉栓塞CTA血管造影中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和Bolus Tracking较优,常规计算时间延迟图像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48例患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头颅3例,胸部27例,腹部12例,冠状动脉6例,造影剂采用1.5—2ml/kg(Omnipaque 3001mg/ml),注射速率为3ml/s,延迟时间采用Blous tracting(造影剂跟踪技术),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各种功能重建。结果头颈部动脉系统扫描延迟时间为12—16秒,胸腹部动脉系统延迟时间为12—15秒,髂动脉为20—30秒。VR法重建的血管图像优于MPR,MIP和SSD。结论MSCTA是一种快速、大范围、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VR法是一种理想的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16层螺旋CT的3种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和容积重组(VR)对肋软骨骨折的显示状况进行评价。探讨肋软骨骨折的最佳CT成像方法。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和薄层低对比图像重建41例,所有病例均应用MIP、SSD及VR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比较MIP、SSD及VR对肋软骨的显示状况。结果3种重组技术均可显示肋软骨。在显示肋软骨形态方面,VR、MIP成像模式优于SSD成像模式;VR成像模式与MIP成像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P、VR是显示肋软骨骨折形态的最佳CT成像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狭窄的真腔和扩张假腔的情况。结论:64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腹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技术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胸痛患者行64排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并与冠状动脉CTA(CTC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0例、冠状动脉狭窄18例、主动脉夹层10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结果: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MPR和CPR对初始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均高于MIP和VR(P<0.05),MPR和CPR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R和MIP在破口的显示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显示上VR显著高于MIP(P<0.05)。结论:MPR及CPR的破口显示率明显高于MIP及VR,MPR、CPR及VR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IP,外伤性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技术可首选MPR和V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疚病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参数的优化,以达最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搜集了46例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造影剂用量按1.5ml/kg体重、沣射速率2.5ml/s为一组23例,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为二组23例。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层厚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二维(Real time 3D)度容积显示(VR3D)等。一、二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结果第一组图像对病灶品示不如第二组图像清楚。结论CTA下肢动脉造影用对比剂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是一种较好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70mgI/mL)100mL,注射速率2.5~4.0mL/s,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58例患者,154例阳性,发现176个动脉瘤;4例CTA阴性。动脉瘤最小直径2.0mm,最大直径27mm。结论 16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Philips Helical 64排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60-70ml,注射速率5ml/s,扫描延迟时间15s~22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7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1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12例,颈内动脉畸形6例,海绵窦瘘3例,颅内动脉瘤23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主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遮盖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SSD)和仿真内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升主动脉瘤2例,降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9例以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各4例。结论:16层螺旋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心脏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有急性胸痛感觉的6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之后对扫描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以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重组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等。分别统计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后处理检查和临床接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62例病例中有34例形成了冠状动脉斑块并狭窄,1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左房粘液瘤2例。其中46例临床初步诊断正确,临床初诊的符合率为74%;62例64层螺旋CT诊断正确,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对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是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SCTA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32例中,正常者10例,主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13例。SCTA均能良好显示主动脉瘤体、附壁血栓及钙化斑块和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撕裂内膜及破口,并能显示主动脉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结论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上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已基本代替传统的血管造影,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陆成栋  龚波  殷超 《现代保健》2011,(28):83-8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真性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真忤腹主动脉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扫描数据,传送至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技术处理。结果全部患者真性动脉瘤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CT征象包括瘤体直径增加、主动脉壁连续性中断、附壁血栓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腹主动脉瘤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尤其是内膜破口、直径、假腔的范围及受累血管的显示。方法:对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影像信息进行后处理后再现,分析相关影像特点。结果:参考DeBakey分型,60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6例,Ⅲ型42例。其中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样扩张,32例伴发胸腔或心包腔积液,18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17例合并明显的肾缺血,11例右半肠管缺血,2例左半肠管缺血,2例合并一侧下肢动脉闭塞。破裂口检查率为93%,影像诊断临床符合率为91.3%。结论: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可明确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受累范围及脏器累及情况评估和术后评估,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扫描技术。方法:对184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CTPA检查,采用团注实验法(bolustest)测试循环峰值时间,以峰值时间加1s作为肺动脉扫描的延迟时间,再对肺动脉进行成像扫描。结果:184例均成功完成CTPA扫描检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通过后处理技术均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进行CTPA检查,选择恰当的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而恰当的延迟时间又能使对比剂的用量减到最低。此方法简便快捷,达到延迟时间个体化,可作为CTPA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价值。方法以31例初步诊断为疑似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待获取扫描原始数据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包括: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多螺旋CT血管成像均可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清晰显示。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12例,包括"胡桃夹"综合征7例和十二指肠淤滞症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3例,包括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和胸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主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5例。结论 64排多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的各种病变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探讨MS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分析42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 42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26例为A型,16例为B型.CT表现:(1)主动脉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CT值约为50~80 Hu,增强后无强化,与强化主动脉管腔对比反呈低密度.治疗后复查,壁内血肿因吸收而演变为慢性血肿,厚度及长度减小,CT平扫时密度较前降低而呈低密度.(2)内膜钙化向内移位7例.(3)主动脉管腔狭窄、变形16例.(4)全部病例主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主动脉壁不规则增厚、钙化.(5)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38例.结论 MSCT清楚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