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杓形、非杓形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相关肽(CGRP)与高血压昼夜变化的相关性及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动态血压检查仪将11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形(B组)和非杓形(C组),同时在昼夜规定的范围内采用,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CGRP。设对照组A组。结果:ET值:B组、C组昼间值,C组夜间值均高于A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P<0.01;P<0.01)。CGRP值:B、C两组昼夜值均低于A组,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杓性高血压患者昼间,非杓形高血压昼夜间均有缩血管物质ET水平的升高,即ET分泌增加和/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CGRP昼夜分泌减少和/或活性减弱,由此反映了这两种血浆活性物质调节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正>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发病6 h1 w内,由于脑梗死缺血的进展或组织坏死的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类脑梗死。其在脑梗死病例中的发生率约为26%1 w内,由于脑梗死缺血的进展或组织坏死的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类脑梗死。其在脑梗死病例中的发生率约为26%43%〔1〕,致残率和致死率较一般的脑梗死高,病情呈现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也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难点。目前脑梗死因存在多种分型〔2〕,如TOAST分型、OCSP分型、CT分型、CISS分型等。现就目前脑梗死分型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可能的预测指标以及预后。方法将起病在24小时内4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分成四组:即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根据起病到7天内肌力下降情况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比较各组有进展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的特征、危险因素、重要体征、头部CT、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86例患者中有116例发展为进展性卒中(23.87%),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组发生率最高为36.59%,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6.70%及后循环梗死组20.34%,而部分前循环梗死组发生率最低为12.10%。完全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有进展的患者头颅CT早期异常及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较无进展的患者多。腔隙性脑梗死组中,有进展的患者入院时血糖较无进展的高,而头颅CT早期异常率较无进展的患者低。有进展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影响到患者预后。结论不同脑梗死组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不同,有进展的患者预后差。完全前循环梗死组头颅CT早期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及狭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高血糖及低头颅CT异常,均可能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动态血压检测(ABPM)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成为观察焦点之一.有报告指出,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LVH)加重,而LVH与室性心律失常(VA)间相关性已多有报道.本文分析一组高血压病人ABPM、超声心动图(UCG)和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以探讨血压节律、LVH与VA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相似文献   

7.
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11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组(n=30)、非杓型组(n=30)、超杓型组(n=25)和反杓型组(n=30);并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Rivermead行为记忆功能测验第2版(RBMT-Ⅱ)中文版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RBMT-Ⅱ评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各组RBMT-Ⅱ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杓型10.0±0.8,非杓型9.4±1.1,反杓型8.6±1.5,超杓型8.9±1.1,正常对照组10.5±0.9,P均<0.05)。高血压亚组中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组的RBMT-Ⅱ得分均低于杓型组(P均<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低于非杓型组(P均<0.05),反杓型组与超杓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是影响记忆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进展性卒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可预测卒中进展的发生,因此干预这些因素可阻止其发生和发展。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发热、糖尿病史、早期CT局灶性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临床-DWI不匹配,以及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一些细胞因子(如促炎因子IL-6和抗炎因子IL-10、IL-4)水平异常等。目前一些针对性治疗已进行了临床试验,有望在不久将来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发生率,探讨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90例老年人,根据体位性血压变化情况分为3组:体位性低血压(OH)组、体位性正常血压(ONT)组和体位性高血压(OHT)组,并进行生化、颈动脉超声、动脉硬化指标检测。结果190名老年人中OH发生率19.47%,OHT发生率20%。与ONT组相比,OH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升高(ONT组和OH组IMT分别为(0.85±0.02)cm、(0.97±0.04)cm,P〈0.05)、肾小球滤过率(CCR)下降(ONT组和OH组CCR分别为(70.68±2.29)mL/min、(62.14±3.36)mL/min,P〈0.05)、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升高(ONT组和OH组baPWV分别为(1872.36±21.17)mm/s、(2165.40±37.01)mm/s,P〈0.05);而OHT组患者baPWV升高(OHT组baPWV为(2109.45±36.22)mm/s,P〈0.05)。结论老年人OHT与OH患病率较高,体位性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1.
血压昼夜模式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梅  赵三明  张琳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1):770-770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水平都与靶器官损害有关,夜间血压水平对心脑损伤较昼间更为严重[1]。我们对9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与动态血压的同步监测,旨在探讨血压昼夜模式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按WHO标准...  相似文献   

12.
由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临床上称为肾性高血压,依其病变部位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由肾血管病变引起,另一种由肾实质病变引起,其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实质病变引起的最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昼夜血压节律变化规律和特点,为选择降压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7):13-613
高血压与高血糖是糖尿病人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已知危险因子。糖尿病人如有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或餐后高血糖,心血管危险更高。该文研究糖尿病人昼夜高血压与高血糖的关系。107名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做24h血压监护(ABPM),同时也做昼夜血糖监测: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前、午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10:00PM、午夜;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工作中有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虽经系统治疗,仍出现病情恶化,临床上把这种称为进展性卒中。2004年欧洲进行卒中研究关于进展性卒中的定义为,根据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系统规定:卒中发作后3天内,经过连续的神经功能评价,患者意识水平,臂、腿或眼的运动评分下降≥2分和(或)语言评分下降≥3分或72h内出现死亡。本文以此定义为基础,研究其与体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是体内神经内分泌动态调节综合平衡的结果,是血压的基本特性之一,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活动、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关.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压变异性在卒中的发生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卒中防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方法选择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各50例,对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根据起病到48 h内肌力下降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晶体及胶体渗透压的变化。结果两组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球蛋白和白蛋白均较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血浆胶体渗透压存在差异,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重视。在老年群体中,血压的波动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等疾病,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是导致患者血压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焦虑抑郁共存,使得老年人的病情更复杂,预后更差。但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相关性及其主要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的研究也较少,进一步研究并阐明潜在的可改变因素在这种复杂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是必要的。本文综述了老年体位性血压变化与焦虑抑郁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为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以及焦虑抑郁的相关诊断和治疗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