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36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和临床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首次造影阴性结果的患者均进行2次DSA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SA检查正常者38例(27.9%),阳性者98例(72.1%),阳性患者中颅内动脉瘤72例(73.5%)、颅内血管畸形23例(23.5%)、动脉炎3例;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为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结论DSA检查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并能为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刘伟民  黄政  杨晓武  陈薇 《山东医药》2010,50(26):73-7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或腰穿检查确诊的74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首次DSA检查发现病变者58例,其中颅内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3例。首次DSA检查未发现病变的16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DSA仍为阴性,其中9例颅脑CT扫描显示出血性高密度影主要局限于脚间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结论 DSA检查可发现大多数SAH的病因,其在SAH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及其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复杂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病死率约40%。半数的幸存者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系统残疾。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但预后较差。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肿瘤、血液病等。因此应强调指出,对于SAH患者,除非病因已经明确,否则均应行病因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1诊断90%以上的SAH患者突然起病,约75%的患者有头痛,为剧烈全头痛。常伴恶心…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脑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该院最近20年收治的59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72例SAH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是SAH的最常见病因(395/572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98/572例).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脑血管造影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作者认为SAH急诊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迅速明确病因,而且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SAH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急诊脑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在SAH发病后6~72h.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DSA检查的SAH患者276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24 h组(A组)32例,1~3 d组(B组)111例,4~14 d组(C组)93例,>14 d组(D组)40例。又按年龄分为≤60岁患者248例,>60岁患者28例。对其病因、造影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76例SAH患者DSA病因诊断阳性率为71.4%。所有患者动脉瘤为主要病因,而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在年龄≤60岁患者中则更为常见。B组、C组、D组不同时间DSA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脑积水、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癫痢发作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DSA对SAH病因诊断阳性率高,SAH患者病因诊断应常规行DSA检查,时间以发病1~3 d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分析及诊疗对策。方法对45例SAH首次DSA检查阴性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病人中,DSA复查15例,发现3例动脉瘤。CTA复查15例,无阳性者。MRI及MRA复查8例,发现隐匿性脑血管畸形1例。结论 SAH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需行二次复查,尤其是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人,配合MRI可提高SAH少见病因的检出率,同时规范和提高脑血管造影技术可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血出(SAH)病人的发病原因,并观察其病因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对住院的53例SAH病人进行全脑血管DSA、MRA、CTA检查以查找病因,对已发现动脉瘤的部分病例进行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或手术夹闭。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者37例(69.81%),动静脉畸形2例(3.77%),动脉硬化者9例(16.98%),病因未明者5例(9.44%),进行病因治疗者病死率较低,临床转归较好。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为SAH主要病因及死因,尽早进行病因查找及病因治疗有利于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约占脑卒中10%,其病因80~85%为先天性动脉瘤(以下称动脉瘤)破裂。近年来,由于神经外科学的进展,特别是显微外科的普及,动脉瘤破裂已成为神经外科疾病。但是,一些研究资料表明,中国人 SAH 的病因与西方有些不同,即动脉瘤所占的比例不像英美那样多,相反血管畸形破裂的比例则较大。SAH 的病理生理SAH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它取决于病因、出血速度、出血次数、出血量、病人年龄以及机体状态等。以动脉瘤破裂为例,往往可先后并发以下几个问题,从而使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朴健民  邬巍  徐宁  罗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4-4596
随着CTA、MRA、DSA检查的普及率升高,检查中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概率增高。据统计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1,2〕。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诊断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72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包括2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检查中偶然发现伴随的非责任动脉瘤患者。这些未破裂动脉瘤均经头部CTA或DSA确诊。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3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结果 368例患者391个动脉瘤,栓塞程度达100%的267个,占68.3%;达95%的87个,占22.3%;达90%的22个,占5.6%;〈80%的15个,占3.8%。227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行MRA复查、61例行DSA检查、80例失访,18例动脉瘤复发,12例行二次治疗。有21个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出血,其中7例术后复查CT血肿较大,行开颅血肿清除,4例行脑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治疗结果(GOS分级):Ⅴ级(良好)293例,占79.6%;Ⅳ级(中残)68例,占18.5%;Ⅲ及Ⅱ级(重残)7例,占1.9%;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15.
<正>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5%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10%为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NPMSH),5%由一些少见原因所致,如动静脉畸形〔1〕。非外伤性SAH病例中15%20%血管影像检查表现为正常〔2〕。当CT血管造影(CTA)阴性时大多数医疗机构仍进行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如果病人在平扫CT上发现动脉瘤样广泛的SAH而DSA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17.
陈聪 《内科》2014,(1):42-43,75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72.5%)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症状,头晕或眩晕起病30例(27.5%),意识障碍52例(47.7%),脑膜刺激征阳性98例(89.9%),眼外肌麻痹32例(29.4%),不同程度肢体瘫痪54例(49.5%)。全部病例中共查出不同部位动脉瘤共127个,均为囊性动脉瘤。以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及分叉部动脉瘤最多见共56例(51.4%),其次是后交通动脉瘤18例(16.5%)。动脉瘤部位与积血部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绝大部分患者预后好,高血压患者病死率高。结论 SAH临床表现多样化,脑血管造影常可明确病因,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吴桂琼 《内科》2012,7(1):89-9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12%~20%,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现就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SAH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SAH的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 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 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 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 39例患者中, 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 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 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 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 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 胰大动脉3例, 脾动脉2例, 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 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 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 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 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 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 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 与DSA一致性较低, Kappa值为0.462。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