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东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82-1082,1084
目的:探讨ADL训练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26例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ADL训练1年,并用ADL评价量表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结束后,患者的ADL评价量表评分情况优于ADL训练前(P<0.05或P<0.01)。结论:ADL训练能改善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病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量表(ADL)、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1]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SANS评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社会兴趣、个人的整洁、退缩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激惹、精神病性表现、退缩、抑郁因子分上较训练前有所降低,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SDSS、ADL总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阻止心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衰退和促进精神残疾的康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活技能训练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入组3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护理常规;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技能训练。训练6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护理观察量表(NOSIE)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患儿的ADL评分及NOSIE评分中退缩、总消极因素较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明显下降(P<0.05);NOSIE评分中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较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患儿训练前后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16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组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文体娱疗、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等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6周分别对患者作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后6周患者的BPRS总分较训练前低(P<0.01);NOSIE总分较训练前高,总积极因素较训练前高,总消极因素较训练前低(P<0.01);训练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142例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患者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一般常规护理。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技能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知识),观察10周。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MR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于入组时、入组5周时、入组10周时,进行社会功能的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间SDSS、MR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时训练组患者的SDSS、MRSS、A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0周时训练组患者的SDSS、MRSS、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技能训练提高了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9,(2):138-141
目的探讨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精神分裂症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水平。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生活技能训练(SST)评价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后,观察组SST总分高于对照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训练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作业疗法对提高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选自某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发育迟滞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2例。干预组患者1例出院,1例转院,最终30例给予作业疗法;对照组患者1例出院,最终31例只参加日常康复活动。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智力水平、《住院精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训练结束时,干预组患者智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1)。训练后,干预组患者自身对照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作业疗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护理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经验。方法:对21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实施专科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技能训练,在研究前后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予以评定。中度精神发育迟滞5例,重度12例,极重度4例。结果:中、重度精发育迟滞者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改善,极重度患者有部分改善,ADL评定在研究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医疗干预的同时实施专科护理及技能培训,能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方法:以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非流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表(SD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无差异,但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DSI分及ADL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阳性精神症状与非流浪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控制得较好,但前者的阴性精神症状和一般精神病态表现更严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行为的影响,及提高其自理行为的方法.方法 将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一般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训练,训练时间为8周.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其自理行为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患者ADL的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DSS的社会功能改善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我管理训练有助于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其自理行为,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生活技能训练6个月,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分别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护士用患者住院观察量表(NOISE)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生活技能训练6个月后,研究组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较,ADL、NOSIE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生活技能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赵玉香  王福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153-153,158
探索福利院脑瘫患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训练的效果。方法:我们随机将66例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32例,对照组34例,训练组用行为纠正方法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二便、起居)及社会能力,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疗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训练3个月开始见效,到8月训练结束时效果最佳。训练后2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用行为纠正方法训练脑瘫患儿效果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森田疗法在社区不同性别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各80例。两组均行8周改良森田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后,男性组SDSS中的职业与工作、社会性退缩、责任心和计划性评分均低于女性组,家庭职能评分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量表、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女性组明显低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应用于社区不同性别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各异,可降低男性患者SDSS中的职业与工作、社会性退缩、责任心和计划性评分,可改善女性患者的阳性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的62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患者辅以24周的生活技能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得分及ADL得分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生活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5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的效果.方法 2009-2010年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患者229例,选择其中无智力障碍、一直进行康复治疗,近一年无明显进展的51例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21~28 d进行4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ADL得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ADL总分、步行动作、床上运动、认识交流动作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无智力障碍脑瘫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90-92+96
目的探讨计算机作业疗法联合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3个月的计算机作业疗法及社会技能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6、12个月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服药依从性对两组患进行训练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后干预组患者SANS、SDSS量表总分和服药依从性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作业疗法联合社会技能训练能明显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可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社区随机抽取精神分裂症患者60人,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目前病情稳定。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进行作业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保持不变。时间为6个月。在治疗实施前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社交焦虑量表(LS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LSAS、ADL、SQL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交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作业疗法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能有效帮助患者回归、适应和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衡评定对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措施干预的影响。方法对80例入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合评定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跌倒发生率、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ADL)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后研究组跌倒发生率、Berg平衡量表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平衡评定,对制定安全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面的护理措施有临床意义,有利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量表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间>1年的12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多数姓名、年龄、既往史和籍贯不详;滞留在院人数自2005年后逐年增加,至今仍滞留在院107人(其中2005年后入院的人数为104),占85.6%;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赤身裸体、伤人毁物、扰乱交通、问话不答为主;存在言语功能障碍者占85.6%、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占82.4%、智能低下或无法检查者占88%、精神疾病无法确诊者占43.2%;住院后常伴发各种皮肤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死亡率高。结论: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多存在言语功能障碍,难以获得有效信息,诊断和治疗难度大,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多部门协作救助。  相似文献   

20.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高复发、高致残的重性精神疾病,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仅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且改善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的效果甚微,故早期、综合、全程管理患者,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早日回归社会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石河子绿洲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65),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对照组患者入组后给予常规诊疗模式干预,研究组患者入组后在常规诊疗模式干预基础上接受全病程管理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及入组3、6、12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及用药依从性评估(仅限已出院患者),出院后评估复发率。疗效评估: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阳性症状量表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精神症状、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复发率(仅限已出院患者)评估临床疗效;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评估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以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分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及PANSS、ADL、SDSS、MMAS-8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研究组6、12个月的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PANSS总分、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12个月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ADL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入组且出院后持续观察3、6、12个月时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入组且出院后持续观察12个月时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病程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同时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