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等凝血纤溶活性因子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于入院后当日对ACS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的VWF,ATⅢ,t-PA,PAI-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ACS组与对照组VWF与ATⅢ、t-PA与PAI-1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随访6月左右,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浆VWF,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者血浆VWF,PAI-1水平较未发生者高(P<0.05,P<0.05),ATⅢ水平较未发生者低(P<0.05).同时,两组VWF与ATⅢ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而t-PA与PAI-1均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P<0.05).[结论]VWF、ATⅢ、t-PA,PAI-1等参与ACS发病机制,AC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纤溶功能紊乱以及内皮功能损害.因此,上述因子水平的监测对于ACS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并且,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有助于ACS的合理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2例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2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测定血浆中vWF、D-D、AT水平。结果(1)初发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vWF、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缓解组vWF、D-D明显低于初发、对照组;复发患者vWF再次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初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缓解组vWF、D-D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2)恶性肿瘤各组AT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疾病晚期AT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血浆vWF、D-D含量变化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AT水平降低是反映病情危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冠心病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不同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 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影响。②方法F ib、D-D和vWF均采用STAGO公司的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Sysm 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测定。③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F ib、D-D、vWF、MPV4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④结论F ib、D-D、vWF、MPV增高,对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演变情况及用于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评价预后,且对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缺血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DD、VWF水平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AL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D、VWF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初、复发AL患者血浆DD(0.2055±0.0980mg/L,0.5401±0.7365mg/L)、VWF(213.42±69.59%,227.01±93.24%)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0.1180±0.0334mg/L,127.84±71.45%)(P<0.01)和正常对照组(0.1030±0.0291mg/L,147.85±36.26%)(P<0.01);未缓解组血浆DD水平(0.1918±0.0249mg/L)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VWF水平(117.55±27.88%)则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O5);初诊AL患者血浆DD、VWF水平之间明显正相关(r=0.557,P相似文献   

5.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24-42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PVT患者(PVT组)42例,未合并PVT患者(无PVT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的FIB和D-D的水平变化及其对肝硬化患者病情及PVT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随肝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且PVT组FIB明显低于无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D-D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且PVT组D-D水平明显高于无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与FIB呈负相关(r=-0.703,P=0.002),与D-D呈正相关(r=0.679,P=0.005);肝硬化患者PVT的形成与FIB呈负相关(r=-0.617,P=0.011),与D-D呈正相关(r=0.658,P=0.008);进一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FIB=1.99g/L和D-D=1.07mg/L为临界点,联合预测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D-D与FIB单独预测,D-D与FIB联合预测AUC为0.785,其灵敏度为83.33%(35/42),特异度为78.82%(67/8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FIB水平降低和D-D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恶化加重密切相关,检测血浆FIB和D-D水平对PVT的诊断、预后和病情监测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抗凝血酶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搏  张欢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0):598-599
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NS)的常见并发症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20例NS及28例正常人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进行测定。统计结果显示,NS发作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S缓解期与发作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AT—Ⅲ含量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r=0.615;P<0.01),另外在13例NS发作期的尿中测出活性的AT—Ⅲ,而在缓解期尿中未测出AT—Ⅲ。提示了测定NS患者的血浆AT—Ⅲ含量,对于防止NS常见并发症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病人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探讨冠心病病人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50例AMI和UAP病人,50例健康对照者的TT、ATⅢ和D-D水平.结果:AMI组和UAP患者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的D-D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和正常组(P<0.01),三组TT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ATⅢ活性降低和DD水平增高是监测和鉴别AMI和UAP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冠心病病例112例为冠心病组(CHD),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NC),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7例.同期测定各组的血清UA和血浆FIB、ATⅢ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血清UA.、血浆FIB的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1),CHD组血浆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NC组(P<0.01),AMI、UAP两组的UA、FIB含量明显高于SAP组(P<0.05),AMI、UAP两组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SAP组(P<0.05),AMI组的UA、FIB的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MI组与UAP组的ATⅢ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A、FIB的含量升高,ATⅢ的含量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防治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RA患者36例为RA组,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DD、AT-Ⅲ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RA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289.36±71.75)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2.25±38.63)μg/L;血浆AT-Ⅲ水平为(56.2±1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40±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组患者血浆DD、AT-Ⅲ水平与DAS28评分具有相关性(r=0.32,P<0.01;r=-0.72,P<0.01).RA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DAS28<2.6)血浆DD水平为(141.38±32.75) 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89.36±71.7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浆AT-Ⅲ水平为(96.20±4.20)%,显著高于治疗前的(56.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及AT-Ⅲ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可反映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评判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经心血管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平均年龄(63.40±5.70)岁;体检者150例,平均年龄(47.40±7.60)岁;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20.30±3.50)岁。SIEMENS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L水平,>3.12 mmol/L为阳性;SYSMEX CA7000血凝仪测定D-D水平,>0.6 mg/L为阳性。结果 LDL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237,P<0.05);冠心病组与体检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LD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D水平同时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患者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75.3%;而D-D水平的阳性率为97.3%。体检组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18%;LDL阳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48.1%;LDL阴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1.63%。结论 D-D的检测可以提高LDL水平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7例患者观察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D-D、ATⅢ、FIB,比较两组指标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D-D、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OPD患者体内存在较高的D-D、FIB水平及AT-Ⅲ水平降低,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辨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倪卫兵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34-163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为实验组,60例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ACS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Hcy。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D-D含量。结果:ACS组血浆Hcy水平40.42±3.5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86±3.54μmol/L(P<0.01)。D-D的平均血浆浓度ACS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05.5±90.21μg/l和208.2±99.80μg/l(P<0.01)。结论:血浆Hcy和D-D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血浆Hcy和D-D的检测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观察和愈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解克非 《当代医学》2021,27(36):112-113
目的 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旨在为评判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创伤程度分为轻伤组(n=30)、重伤组(n=26)与危重伤组(n=22),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浆D-D水平,分析其与骨折创伤程度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D-D水平为(185.23±63.25)μg/L,轻伤组D-D水平为(304.52±83.71)μg/L,重伤组D-D水平为(483.76±123.74)μg/L,危重伤组D-D水平为(532.75±136.82)μg/L;危重伤组D-D水平最高,依次为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42,P<0.001).经一般线性双变量Pe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得知,D-D水平与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程度呈正相关(r=0.826,P=0.000).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D水平对评判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效果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预后判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40例,经临床治疗后达到缓解26例,未缓解14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30例,对40例初诊组应用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临床分期,ISSⅠ期患者10例,ISSⅡ期患者13例,ISSⅢ期患者17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应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VWF、D-二聚体、FDP及AT-Ⅲ,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处理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初诊组VWF(277.84 ±98.08)%、D-二聚体(6.94 ±3.84)mg/L、FDP(45.33 ±27.08)μg/mL含量升高,AT-Ⅲ(64.65 ± 16.49)%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治疗后缓解组VWF(139.07 ±35.54)%、D-二聚体(0.43 ± 0.25)mg/L、FDP(2.86 ±1.78)μg/mL降低,AT-Ⅲ(132.15 ±31.6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ISSⅠ期比较,ISSⅡ、Ⅲ期VWF、D-二聚体、FDP均升高,AT-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SⅡ期比较,Ⅲ期VWF、D-二聚体、FDP升高,AT-Ⅲ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异常,动态观察可为病情观察、疾病分期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22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治疗前后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结果 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血浆TM、D-D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09~6.077,P<0.01).缓解后,血浆TM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t=5.099,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t=3.509~13.676,P<0.01).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6.
抗凝血酶Ⅲ测定在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抗凝血酶Ⅲ (AT -Ⅲ )浓度的测定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2 3例重度肝病和 2 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AT -Ⅲ浓度。并与 47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2 3例重度肝病和 2 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AT -Ⅲ浓度分别为 90 .5± 16 .4mg/L和 15 4.3± 31.1mg/L。均低于正常参考值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浆中AT -Ⅲ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云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70例作为肺炎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受试对象肘静脉血5 mL,分别检测血浆D-D、Fib及CRP水平。结果肺炎组D-D、Fib、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1±18)mg/L比(105±8)mg/L,(5.41±0.63)g/L比(3.24±0.23)g/L,(84.3±7.1)mg/L比(4.3±0.4)mg/L,P<0.05]。混合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肺炎患者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细菌感染患者Fib、CRP显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6.4±0.4)g/L、(5.3±0.4)g/L比(4.6±0.3)g/L,(97.5±8.5)mg/L、(83.8±6.9)mg/L比(72.2±6.1)mg/L],混合感染患者Fib、CRP显著高于细菌感染患者(P<0.05)。高危、中危肺炎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低危患者[(642±21)mg/L、(579±18)mg/L比(436±14)mg/L;(6.7±0.7)g/L、(5.3±0.5)g/L比(4.1±0.3)g/L;(93.9±7.8)mg/L、(88.5±6.9)mg/L比(65.9±5.4)mg/L],高危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中危患者(P<0.05)。≥80岁年龄肺炎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63~79岁年龄组[(648±19)mg/L比(484±15)mg/L,(6.1±0.6)g/L比(4.8±0.5)g/L,(89.9±8.4)mg/L比(79.3±6.7)mg/L,P<0.05]。结论老年肺炎患者体内存在的炎症反应会诱导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浆凝血指标发生变化;D-D、Fib、CRP可以作为老年肺炎诊断和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MBL、Hs-CRP含量,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冠心病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收集100例冠心病(CHD)病人和60例健康对照者抗凝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MBL含量;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对冠心病组血浆中Hs-CRP与MBL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人血浆MBL含量的平均值(3900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2056μg/L),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人血浆Hs-CRP含量的平均值(10.257mg/L)高于健康对照组(1.488mg/L),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Hs-CRP水平升高(>3mg/L)与否将冠心病人分为两组,Hs-CRP水平升高组和Hs-CRP水平正常组的血浆MBL均值(±SD)分别为(3723±2783)μg/L和(4258±3961)μg/L,经t检验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00例冠心病样本中,Hs-CRP与MBL含量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r=0.144,P=0.245,没有发现两者有相关关系。结论MBL和Hs-CRP两项指标在冠心病组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提示他们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虽然MBL和Hs-CRP在冠心病人显著升高,但是这两项指标之间不显示相关,提示它们可能以不同机制参与冠心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食管癌患者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3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行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FIB及D-D检测,观察两组FIB与D-D、研究组不同时期FIB与D-D阳性率及含量。结果:研究组FIB(4.17±6.55)g/L与D-D(0.63±0.4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72±4.63)g/L和(0.31±0.23)mg/L(P0.05);研究组Ⅰ期FIB和D-D阳性率14.28%和28.57%显著低于Ⅱ期26.66%和73.33%以及Ⅲ期61.53%和92.30%,Ⅲ期检出阳性率61.53%和92.30%最高,且同一时期D-D阳性率28.57%、73.33%及92.30%高于FIB14.28%、26.66%及61.53%(P0.05);研究组FIB及D-D含量Ⅲ期(4.21±6.26)g/L与(0.79±0.53)mg/L高于Ⅰ期(3.19±4.71)g/L、(0.56±0.32)mg/L以及Ⅱ期(3.82±4.78)g/L、(0.61±0.58)mg/L,且呈逐步上升趋势(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根据其含量能够帮助病情诊断和及早治疗,达到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血浆对臭氧在水介质中杀菌作用的干扰效应,为医用臭氧对腹水等体液中细菌杀灭作用研究摸索臭氧作用的浓度及时间参数.方法 在含不同浓度血浆的生理盐水中加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悬液定量法计算高浓度臭氧(90 μg/mL)对其杀菌率;臭氧作用于含10.0%血浆的生理盐水,摸索臭氧有效杀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参数.结果 臭氧杀菌效果随生理盐水中血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血浆含量大于10.0%后杀菌效果显著降低(P<0.05),90μg/mL臭氧作用20 min(流速12 ml/min)对含10.0%血浆的生理盐水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率可分别达到100%、99.05%.不同浓度组(40 μg/mL、60 μg/mL、90μg/mL)的臭氧杀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臭氧作用不同时间(5 min、10min、20 min)杀菌效果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浓度为90 μg/mL臭氧作用20 min杀菌效果最好.结论 血浆可干扰臭氧在生理盐水中的杀菌作用,血浆含量在10.0%以下时影响作用较小,提高臭氧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可提高杀菌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