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24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后,采用置放胆道支架(总计31枚)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总计51次)的治疗方法。分别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患者生存期和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结果24例患者PTCD成功率100%,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201.8±154.7)μmol/L降至(120.8±106.7)μmol/L。引流通畅中位时间6.1个月,全组生存中位时间6.2个月。结论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景波  张霞  陈燕 《医学综述》2013,19(8):1506-1507
目的探讨胆管内支架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到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治的63例80岁以上高龄MOJ患者,行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治疗。结果 63例患者均成功放置胆管内支架,其中1例术后第8天支架移位,取出后重新放置;术后3周时患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189.6±21.7)μmol/L降为(33.8±9.7)μmol/L;术后2~3周患者黄疸均明显消退,皮肤瘙痒症状消失,近期疗效显著;术后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胆管内支架引流术治疗高龄MOJ疗效肯定,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置放成功者24例(其中置放胆管金属支架14例,圣诞树支架10例),成功率92%。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316.68±105.12)μmol/L下降为术后1周的(147.89±58.07)μmol/L,黄疸明显减轻,肝功能改善。24例均随访至死亡发现胆道金属支架平均保持通畅的时间185 d,圣诞树支架平均保持通畅的时间189 d,两者无明显差别。生存时间3~15个月。结论:经内镜置放胆道支架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个创伤小、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解决晚期胰头恶性肿瘤患者的胆道梗阻和肠道梗阻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 对晚期胰头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梗阻,于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治疗肠道梗阻.结果 共诊治11例患者,放置胆道支架1个月后肝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7.1±10.5)、(12.8±5.3)μmol/L,均较术前的(200.2±115.2)、(139.7±72.7)μmol/L显著下降(P值均<0.05).肠道支架放置后,患者可进食半流质甚至普食.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5~18个月,缓和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放置双支架后2周,对11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Karnofsky评分平均为(72.7±9.0)分.结论 晚期胰头恶性肿瘤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和肠道支架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地提高此类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金属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X线引导下对26例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根据胆道梗阻狭窄的不同部位和狭窄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放置方式.结果 26例患者共置入30枚金属支架,其中,20例置人l枚于肝总管和(或)胆总管,4例置入2枚于左右肝管-胆总管内,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后的重新置入.26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98.83±121.51)μmol/L,直接胆红素(136.74±79.36) μmol/L.术后2周复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93.52±59.60)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到( 46.33±42.71) μmol/L( P<0.01).出现并发症2例(7.5%).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明  潘俊江  江华山  宇明  杨武 《重庆医学》2008,37(15):1665-1667
目的 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ERCP内镜下放置胆道内支架解除胆道梗阻性黄疸,经ERCP将导丝插入胆道并超过梗阻部位,扩张狭窄后,用推送导管将已经选择合适的引流支架推送至胆道合适部位,其近端均超过梗阻段1cm以上.结果 42例患者中插管成功36例,不成功6例,成功率85.71%(36/42).其中25例胆道内放置8F Z型自膨胀式金属支架外,其余11例行8~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中27例2周内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血清总胆红素退至40μmol/L,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334.12±66.54)μmol/L降至(89.87±53.42)μmol/L,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周,2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10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P<0.01).25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患者中,有1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内支架后引流通畅,1例放置金属支架术后患者第9个月才出现支架阻塞,予以再次植入金属支架.另外11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有4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于术后1~4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再次上升,经ERCP检查发现支架移位和梗阻,予以更换内支架.结论 通过ERCP内镜下胆道放置内支架,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对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金属内支架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金属内支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1例中26例经PTCD置放金属内支架,15例外科直视手术下置放。置放的支架有进口和国产两种。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例介入法放置术后2h出现胆道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3例置放术后出现胆道感染,1.5月死亡。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术前平均225.2μmol/L,术后3~10周内(平均6.5周)降至正常。随访时间最短为1.5月,最长为25个月.生存期为1.5~25月,中位生存期6.5月。术后存活半年以上者12例。其中3例于术后6、7、14个月再次出现梗阻性黄疸。结论胆道置放金属内支架具有手术简单、疗效显著的优点,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介入方式放置可膨胀性胆道金属内支架(Expandble MetallicStent,EMS)治疗恶性胆道狭窄,是近年来胆道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作者自1997年3月以来,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道EMS的方法,成功治疗恶性胆道狭窄病人1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36岁~75岁。黄疸持续时间0.5个月~2个月,血清总胆红素138μmol/L~459.3μmol/L,直接胆红素87.8μmol/L~290.5μmol/L;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12例大便呈陶土色,5例出现中度营养不良,3例有轻度腹水。术前均经B超、CT或MRI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肝外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恶性阻塞性黄疸,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梗阻性黄疸症状明显解除。血清总胆红素[术前vs术后为(233.6±109.1)vs(110.2±73.9)μmol/L,t=7.681,P<0.001);直接胆红素[术前vs术后为(192.0±96.0)vs(81.7±54.4)μmol/L,t=7.28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vs术后为(117.2±67.7)vs(41.8±20.7)U/L,t=6.614,P<0.001]水平明显降低,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5例术后胆道出血,其中1例血栓阻塞胆道支架;10例高淀粉酶血症,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胆道感染5例;支架阻塞6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操作安全,疗效明显,是一种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金属内支架置入术。结果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管支架均获成功,37例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388±153)μmol/L,术后1周复查血清胆红素下降至(170±99)μmol/L(P<0.01)。结论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的方法,对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观察其疗效和3个月、6个月生存率。结果30例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3.8%。其中18例置入金属支架,12例置八塑料支架。发生并发症2例(3.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以上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插管成功的30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170.84±101.72)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05.42±82.44)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21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分别达到93%及79%。结论30例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3.8%。其中18例置入金属支架,12例置入塑料支架。发生并发症2例(3.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以上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插管成功的30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170.84±101.72)±mol/L下降到术后1周(105.42±82.44)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21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分别达到93%及79%。  相似文献   

12.
金属内支架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金属内支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1例中26例经PTCD置放金属内支架,15例外科直视手术下置放。置放的支架有进口和国产两种。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1例蛤入法放置术后2h出现胆道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3例置放术后出现胆道杂,1.5月死亡,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术前平均225.3μmol/L,术后3-10周内(平均6.5  相似文献   

13.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多模式介入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介入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TBD治疗的72例OLT术后胆道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19例、肝门区狭窄16例、多发性狭窄31例、吻合口瘘6例.治疗方式包括VTBD合并多次更换引流管、球囊扩张、胆道内涵管/金属支架置入,比较PTBD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胆道形态改变情况,评价疗效;比较不同部位放置引流管胆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72例患者PTBD均成功,66例症状改善或治愈,有效率为91.7%.26例治疗后症状消失给予拔除引流管,拔管率为36.1%;8例置人胆道内支架56~153 d后再阻塞,再次行PTBD治疗;38例长期带管并每隔1~3个月更换引流管.66例胆道梗阻患者PTBD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106)μmol/L及(76±59)μmol/L,明显下降(t=3.78,P<0.001).引流管前端位于胆(总)管内与引流管前端位于十二指肠内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及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6,P=0.027).结论 PTBD是治疗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最.引流管前端置于胆(总)管内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后,采用置放胆道支架(总计33枚)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总计53次)的治疗方法。分别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患者生存期和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失访,平均生存期为17.7个月,平均支架维持通畅时间为15.3个月。结论 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和3个月、6个月生存率。结果:56例病人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其中36例置入金属支架。18例置入塑料支架,2例行单纯鼻胆管引流,2例未能插管成功而放弃ERCP。并发症5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胆管炎1例,并发症率8.9%。插管成功的56名患者血清胆红素从(377.4±155.5)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46.4±54.5)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40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到94%及77%。结论:通过ERCP所进行的支架的放置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32-135
目的探讨总结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研究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58例2014年1~10月到我院就医的确诊为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进行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研究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成功率、胆道再堵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情况。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成功率高达93.1%,术后胆道再堵率为20.7%;术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随访45例,平均生存时间(28.0±4.2)个月(4~38个月),1年生存率为55.6%(25/45),2年生存率为26.7%(12/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并发症经术后积极护理均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是可行的,并发症较低;经有效护理治疗均可使并发症得到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孙柯科  李小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09-1111
目的总结内镜下金属内支架置放治疗胃流出道恶性梗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内镜下金属内支架置放治疗的胃流出道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成功50例,成功率为96.2%;失败2例。无严重并发症,置入支架后梗阻均解除,消化道通畅时间2~23个月,平均(6.5±4.6)个月。结论内镜下金属内支架置放治疗胃流出道恶性梗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吕达  陈英慧  王洋 《吉林医学》2011,(7):1357-1358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不宜手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通过内镜、经皮经肝两种方式行胆道支架置人术。回顾其支架通畅、胆红素下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应用内镜治疗23例,经皮经肝穿刺4例。14例放置金属支架的患者中3例术后2个月支架阻塞,经过放置塑料支架后引流通畅,其他11例置入支架后平均通畅266 d。13例放置塑料支架的患者中2例术后4周内支架移位或梗阻,重新置入塑料支架,其他11例支架通畅平均110 d。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放置内支架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AST、ALT均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6个月,存活3个月以上18例。结论: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宜手术的患者,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症状的缓解、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Y"形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植入"Y"形支架,2枚支架并行放置10例,经第一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2例,其中8例联合抗肿瘤治疗。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总胆红素术前(263.5±153.8)μmol/L,术后2周下降至(57.2±10.4)μmol/L,没有出现与植入支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结论 "Y"形支架植入可有效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