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思义  钱群 《实用医技》2008,15(3):363-36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及治疗。方法:回顾1995年至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42例,分析其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及外科治疗等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数为腹块及腹痛。良性肿瘤49例。占39.5%,恶性肿瘤75例,占60.5%。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7.6%,94.8%。本组良性肿瘤切除率93.9%,恶性肿瘤51.6%。术后良性肿瘤复发3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39例,34例行根治术。5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侵犯脏器者采用累及脏器一并切除,不能切除和切除后再发的主张探查活组织检查和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方式,以及复发病例治疗方法。结果首发症状多为腹部肿块。B超及CT诊断率为96.7%和100%。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5%,复发率45%。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块要考虑本病,B超及CT是首选检查方法,实施完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也是复发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方式,以及复发病例治疗方法.结果 首发症状多为腹部肿块.B超及CT诊断率为96.7%和100%.肿瘤完全切除率64.5%,复发率45%.结论 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块要考虑本病,B超及CT是首选检查方法,实施完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也是复发病例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2例的诊治情况.结果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肿瘤,21例为恶性(65.6%),11例为良性(34.4%).CT诊断腹膜后肿瘤准确率达81%以上,B超诊断准确率为50%左右.完整切除率为78.1%(25/32),其中良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1.8%(9/11),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71.4%(15/21).联合脏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3例,不能切除2例.随访26例,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RT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症状;B超、CT及MRI诊断率较高;病理检查示良性25例,恶性26例;手术完整切除32例,联合脏器切除15例,姑息切除3例,不能切除1例;随访39例,复发11例。结论B超、CT及MRI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990~2000年9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36例良性肿瘤,57例恶性肿瘤.所有病历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影象学结果及病理类型.结果B超和CT的诊断率分别为83.75%和93.85%.完整切除率为73.1%,相邻器官切除者为7.5%.结论B超和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复发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995-2009年41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为单位体检时发现,其余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2%(37/41)。CT检查32例,MRI检查5例,阳性率100%。完全切除36例(87.8%),部分切除5例(12.2%),5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12.2%)。良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1995-2009年41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为单位体检时发现,其余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2%(37/41).CT检查32例,MRI检查5例,阳性率100%.完全切除36例(87.8%),部分切除5例(12.2%),5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12.2%).良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部包块15例,腹痛腹胀1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7例,腰背部痛3例.术前B超和CT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91.9%和97.1%.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良性肿瘤14例(37.8%),恶性肿瘤23例(62.2%).肿瘤完整切除24例(64.9%),联合脏器切除5例(13.5%),姑息手术和探查活检8例(21.6%).患者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良性肿瘤分别为100%和92.9%,恶性肿瘤分别为71.4%和52.4%.恶性肿瘤术后有5例复发.结论 CT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病理类型和肿瘤切除的完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3~2001年病理证实的4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观察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手术切除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腹痛和腹块是主要症状和体征,B超、CT及MRI的诊断率分别为52.6%、80%和100%。第一次肿瘤切除率59%,其中良性肿瘤为65.2%,恶性肿瘤为34.8%。第二次手术7例,5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B超、CT及MRI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但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120例,系统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08例行手术完整切除,恶性肿瘤1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接受放化疗治疗,死亡3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依靠X线、CT或MRI检查能够辅助诊断,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的手术切口选择和手术方式选择能够提高治愈率,术中的恶性肿瘤结合术后的放化疗治疗能够大大的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8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资料。结果 B超、CT、MRI、DSA对腹膜后肿瘤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3.08%、90.31%、100%1、00%;8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66例(76.74%),全切者术后2、5、10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84.23%、62.56%、51.45%,部分切除者术后2、5、10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37.21%、21.58%、11.34%;86例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瘤34例(39.53%),恶性肿瘤52例(60.47%)。结论 B超和CT可以作为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效果与肿瘤能否全切直接相关,完全切除者术后的平均存活率明显高于部分切除者。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部位深、腹膜后间隙大、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以腹部肿块及压迫症状就诊。本文对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作回顾性分析,认为要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早期确诊本病,B超及CT对诊断极为重要。指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组完整切除肿瘤占35%,部分切除占35%,探查加活检占30%。提高病治愈率关键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0例,重点探讨 B超、CT、DSA等的诊断价值及手术要点.结果20例中18例为恶性肿瘤, 2例为良性肿瘤.全切除19例,仅1例恶性淋巴瘤作姑息性减瘤切除术.无手术死亡 .认为B超可作为基本的诊断方法,CT有助于对肿瘤与邻近脏器关系及血供的判断,DSA不但提示肿瘤的血供并可在术前进行动脉栓塞而有助于术中控制出血.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关键,联合脏器切除术应在术前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0例,重点探讨B超、CT、DSA等的诊断价值及手术要点。结果:20例中18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良性肿瘤。全切除19例,仅1例恶性淋巴瘤作姑息性减瘤切除术。无手术死亡。认为B超可作为基本的诊断方法,CT有助于对肿瘤与邻近脏器关系及血供的判断,DSA不但提示肿瘤的血供并可在术前进行动脉栓塞而有助于术中控制出血。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关键,联合脏器切除术应在术前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李卫  温海燕  蒋又新 《重庆医学》2006,35(11):1033-10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例腮腺肿物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术前200例腮腺肿物患者需进行常规的CT与B超检查,术中将肿瘤完整切除后进行冰冻活检。对于恶性肿瘤主要进行腮腺和肿瘤全切术,一些患者还需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而良性肿瘤进行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术。比较分析常规石蜡切片和冰冻活检的诊断资料。结果:本实验中共有20例腮腺恶性肿瘤,4例(20%)术后复发;180例良性肿瘤,6例(3.3%)术后复发,分析比较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蜡片,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达97.2%,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5.0%。结论:CT和B超检查对定位肿瘤十分有利,手术方法的适当选择可使术后复发率降低,同时也使创伤及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治问题。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83例。结果 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38例(35.0%)。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纤维内镜检查加活检,选择性动脉造影,CT、B超检查,余均为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小肠良性肿瘤24例行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肿瘤33例行Whipple/Child术,7例行手术探查;空回肠恶性肿瘤44例中,18例行根治术,4例行姑息切除术,2例行手术探查,恶性淋巴瘤20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正规化疗。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术前误诊率高;纤维内镜检查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出率高;小肠分段造影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空肠、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手术为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加化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其早期诊断及手术切除率。方法 分析我院5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处理。结果 56例中良性肿瘤21例,完全切除15例(71.4%),合并脏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恶性肿瘤为35例,完全切除14例(40%),合并脏器切除12例,大部切除6例,手术探查活检3例,完全切除42例中术后复发22例(52.4%),再手术20例中13例肿瘤完全切除。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目前主要靠影像学检查,B超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手术完整切除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熊炜  温钦  黄志国 《黑龙江医学》2005,29(8):565-566
目的总结原发性肠系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及手术处理。结果初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肿物,辅助检查CT诊断率为94.4%,肿瘤完全切除率为48.7%,完全切除组术后复发11例,再手术10例,6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物要考虑本病,CT是最重要的诊断性辅助检查,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