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 250例分为血糖正常组34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146例、糖耐量受损组312例与2型糖尿病组448例,观察男、女性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等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77.8%,高于男性的70.9%(P<0.05);女性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单支病变比例及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及病变范围积分低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多见,多个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存,病变程度严重、架内再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老年人(72 ~94岁)中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提示坏死、损伤、缺血的QRS-T改变,以了解老年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静息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择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患有冠心病老年人中的2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法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静脉血尿酸,以血尿酸≥420 μmol/L为界限,分为2组,其中160例尿酸正常,44例患有高尿酸血症.比较分析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与冠心病尿酸正常组的静息12导心电图中提示坏死、损伤、缺血的QRS-T改变.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204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心电图异常率均呈递升(P均<0.05).高尿酸血症组冠心病患者的静息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86.4% vs 75.6%,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静息心电图的改变较老年冠心病血尿酸正常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与冠心病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伴高尿酸组29例;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83例。分别观察了两组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室壁增厚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伴高尿酸组冠心病发生率48%,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伴高尿酸组冠心病患者室壁增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的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高,更易合并室壁增厚。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高尿酸血症是肾内科门诊常见病,本研究拟分析在肾内科门诊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现状、血尿酸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分析,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血尿酸控制情况,分析患者血尿酸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尿酸血症患者1499例,平均年龄55.9±17.7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小于60mL/min/1.73m2者752例(50.2%)。1246例(83.1%)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30岁以下患者药物治疗率较低(P<0.01);相较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药物治疗率较低(P<0.01)。平均血尿酸水平431.5±118.3μmol/L,血尿酸达标率46.4%,男性44.1%,女性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其他年龄组,30岁以下男性患者血尿酸达标率更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控制与患者年龄、性别有关,男性及30岁以下患者血尿酸更不易达标。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肾内科门诊常见病,且多合并肾脏基础疾病。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需重视年轻、男性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河北省蔚县居民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情况,并观察高尿酸血症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空腹血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该县各地区7,083名20岁以上居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情况。结果①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情况:总体血尿酸水平为(345.43±68.52)μmol/L,其中男性为(371.82±78.22)μmmol/L,女性为(315.28±73.67)μm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40%,男性患病率为16.88%,女性为10.83%;②痛风患病率:痛风125例,痛风患病率为1.76%,其中男113例(2.11%),女12例(0.70%);③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体重指数、收缩压、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北省蔚县人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率均呈现升高趋势。高尿酸血症患者易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表明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仍在继续升高,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研究充分证实高血压、血管性肾硬化、慢性全身炎症反应都是移植肾慢性失功的重要诱因.高尿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性肾硬化有关,并且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那么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发病及病变程度是否对移植肾远期功能有影响呢?目的:实验首次探讨肾移植前后高尿酸血症及其病变程度对移植肾远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216例,男性146例,年龄(40.98±11.09)岁;女性70例,年龄(40.01±11.62)岁.为比较移植前后高尿酸血症对移植肾远期功能的影响,将病例分为4组:正常组、移植前高尿酸血症组、移植后高尿酸血症组、移植前后均高组.为比较移植后不同血清尿酸水平对移植肾远期功能的影响,将病例分为3组:血尿酸水平正常组、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但<500 μmol/L组、血尿酸水平>500 μmol/L组.观察移植前后高尿酸血症对移植肾远期功能的影响;移植后不同程度增高血尿酸水平对移植肾远期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移植前男性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4.2%,女性患者为37.7%;移植后30 d肾功能恢复正常时,男性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6.2%,女性患者为42.4%,与移植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女性患者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女患者移植后血尿酸水平均高于移植前(P<0.01).随访3年时,移植前血尿酸水平对患者远期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但移植后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者,远期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移植后血尿酸水平正常者.实验结果显示,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程度均高于移植前,尤其是在女性患者.移植后尿酸持续增高患者远期移植肾功能不如移植后尿酸正常患者,提示移植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导致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Ig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6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分为男性高尿酸血症组、男性尿酸正常组、女性高尿酸血症组及女性尿酸正常组4组,统计分析4组的临床指标及病理指标。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21.7%)高于女性(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检异常型患病率男性(14.6%)高于女性(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LeeⅢ级的患病率(7.1%)高于男性(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尿酸血症组的尿素氮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舒张压、甘油三酯比尿酸正常者明显增高(P<0.01),女性高尿酸血症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男性组(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IgA肾病的危险因素,可导致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及肾脏病理损害,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98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时高尿酸水平对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7例,检测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CIMT分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及管腔狭窄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尿酸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CIMT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管超声显示内膜增厚21例,斑块形成28例,管腔狭窄18例。各组血尿酸水平及CI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中3组血尿酸水平及CIM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均高于内膜增厚组,管腔狭窄组高于斑块形成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与CIMT值存在正相关性(P0.01)。冠心病合并高血尿酸可加重冠脉病变程度,促使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男性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规律及特点。方法:于2003-10/2006-10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正常体检人员中无症状男性高尿酸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各35例。另选32例门诊体检尿酸、血脂正常的健康老年男性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实验评估:①采用Olympas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酸、三酰甘油浓度。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充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100%;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服用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100%;肱动脉血流量(mL/min)=(60×π×肱动脉平均流速×肱动脉内径2)/4。结果:纳入受试者10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尿酸、三酰甘油浓度: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10±35),(260±70)μ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731,P<0.01);高三酰甘油血症组三酰甘油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1.3),(1.3±1.1)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27,P<0.01)。②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基础状态下,3组间肱动脉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292,0.740,P>0.05)。反应性充血状态下,3组患者肱动脉血管扩张、肱动脉血流量增加,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2.779,26.406,P<0.01),高尿酸血症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q=8.841,P<0.05),肱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3.786,P<0.05)。高三酰甘油血症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高尿酸血症组、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q=4.724,P<0.05),肱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高尿酸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q=7.267,P<0.05)。3组患者对硝酸甘油诱导引起的肱动脉血管扩张、肱动脉血流量增加反应存在,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272,1.431,P>0.05)。结论: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简便、有效地评估老年男性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②老年男性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受损,老年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内皮功能紊乱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应变成像技术评价无心肌梗死史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既往均无心肌梗死史的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患者(冠心病组)进行TDI应变分析。分别得出每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左心室应变峰值。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心率以及经常规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但冠心病组的平均左心室应变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42.3±9.3)%比(-28.8±10.3)%,P<0.01]。结论:TDI应变峰值能敏感地反映左室功能不全的亚临床信息,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王彦隆  闫旭龙  王增帅  金刚  王峰  吴国霞  陈梅 《临床荟萃》2010,25(12):1032-103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脉搏波速度(PWV)对冠状动脉硬化早期预测的价值及其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1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同时行IMT、PWV测定.用SYNTAX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别用IMT、PWV预测冠心病并比较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的可靠程度.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IMT越来越厚,PWV越来越快,IMT在轻度病变组(1.60±0.43)mm、中度病变组(2.37±0.83)mm和重度病变组(2.63±0.60)mm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1.12±0.23)mm,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又高于轻度病变组(P<0.01);颈-股动脉(CF)的PWV在轻度病变组(11.20±1.40)m/s、中度病变组(11.20±1.40)m/s和重度病变组(15.82±4.42)m/s均高于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9.37±1.47)m/s,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又高于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又高于中度病变组(P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动脉弹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因拟诊为冠心病者123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造影前测定颈-桡脉搏波速度(CR-PW V)、颈-股脉搏波速度(CF-PW 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结果:(1)冠脉造影阳性者的CR-PW V、CF-PW V较冠脉造影正常者显著增高(P〈0.05)。CF-PW V在1支病变组[(11.56±1.99)m/s],2支病变组[(12.49±1.21)m/s],多支病变组[(14.14±3.18)m/s]组间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W V随病变加重仅有较弱递增趋势(P〉0.05)。(2)预测冠心病的最佳指标是CF-PW V、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CR-PW V最终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1)CF-PW V是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2)CF-PW 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用以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54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冠心病(CHD)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评分表示。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PP及PPI。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增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3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为89.1±38.6vs57.1±32.2vs26.0±22.1vs3.7±2.7(H=239.963,P〈0.01);PP和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3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P为(53±11)mmHg vs(48±11)mmHg,PPI为0.413±0.06vs0.375±0.06(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PPI均与CHD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7,0.632;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坎值为1.012,95%可信区间为(1.261,1.447)。结论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简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498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共40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共92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BNP等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单支病变组177例,双支病变组129例,多支病变组100例。又按年龄不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254例,年龄60~69岁;B组112例,年龄70—79岁;C组40例,年龄≥80岁。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与BNP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NP(387.5±132.3)ng,/L较对照组(58.6±22.1)ng/L明显升高(t=23.83,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NP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为(202.2±116.6)ng/L,双支病变组为(487.5±152.3)ng/L,多支病变组为(768.7±26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2,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BNP亦逐渐升高,A组为(182.6±93.1)ng/L,B组为(352.2±121.2)ng/L,C组为(491.2±158.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7.33,P〈0.01)。各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临床心肌缺血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CHD)患者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研究HS.CRP与LDL.C/HDL.C冠心病及冠心病病变程度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的Gensini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1)冠脉造影正常组(64例):Gensini评分0分。(2)冠脉轻度病变组(61例):Gensini评分〈10分。(3)中度病变组(32例):Gensini评分10—30分。(4)重度病变组(61例):Gensini评分〉30分。比较四组hS-CRP及LDL-C/HDL—C升高与冠心病的相关程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hs-CRP浓度和LDL.C/HDL—C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另外,hS-CRP浓度在冠脉中度病变组显著高于冠脉轻度病变组(P〈0.05);冠脉重度病变组显著高于冠脉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血hS—CRP和LDL-C/HDL-C均与冠脉病变密切相关,而且hS—CRP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据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可作为对冠脉病变程度的估测指标。虽血液中LDL—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但很难完全据此指标来预测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对高血压病合并胸痛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进行肾动脉造影检查,测定凝血系统中内皮素(ET-1)、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系统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比较高血压病合并RAS组和非RAS组血中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水平有无差异,同时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组与正常组之间这些凝血与纤溶指标有无差异。结果:(1)157例患者,其中126例(80.2%)患者肾动脉造影正常,另31例患者(19.6%)存在RAS(腔径狭窄≥30%),其中17例患者(10.8%)存在轻度狭窄(30%≤腔径狭窄〈50%),14例患者(8.9%)存在显著的RAS(腔径狭窄≥50%),包括5例患者(3.2%)存在显著单侧RAS(腔径狭窄≥70%),2例患者(1.2%)存在显著双侧RAS(腔径狭窄≥70%);(2)RAS组与非RAS组比较,凝血系统中ET-1和vWF明显升高,而纤溶系统中t-PA显著降低、PAI-1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ET-1、vWF和PAI-1水平升高,tPA水平降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多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ET-1、vWF、tPA和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ET-1、tPA和PAI-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AS同时合并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RAS组的ET-1、vWF和PAI-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tPA水平低于对照组,在RAS合并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高血压病合并RAS的发生率高。高血压病合并RAS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冠心病时,凝血功能亢进而纤溶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2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严重病变组。所有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应用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测量baPWV。结果冠心病组baPWV值(1603.75±223.99)cm/s明显高于对照组(1328.37±178.52)cm/s,(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动脉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后,baPWV的OR值为1.009,(95%CI:1.005—1.013,P〈0.010)。进一步分析baPWV以1400cm/s作为组界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PWV≥1400cm/s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度是baPWV〈1400cm/s者的12.723倍(95%cI:4.625—34.997,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中,aPWV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1437.78±221.89)cm/s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1328.37±178.52)cm/s(P〈0.05);严重病变组(1674.98±211.28)cm/s和双支病变组(1667.65±161.78)cm/s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严重病变组baPWV和双支病变组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新的预测因子之一,检测baPWV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功能严重低下的冠心病患者的经验。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共有37例射血分数(EF)〈30%的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31例,女性6例;年龄27—76(平均61.6±7.8)岁。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2例,多支病变35例,左主干病变10例。术前射血分数0.18~0.29(平均0.24±0.031)。合并心肌梗死史22例,支架植入治疗史6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3例,Ⅳ级3例。合并轻、中度二尖瓣返流11例,合并室壁瘤5例,左室血栓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76mm,平均(61.3±4.2)mm。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1±15)min,平均远端吻合口(3.7±1.1)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均在手术中安放。住院治疗期间病死2例,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1例,肺梗死1例。在出院后随访2—21个月中,有3例病死。3例慢性心衰需长期药物治疗。其余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能避免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的缺血损害,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