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血清micro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形成组及斑块未形成组(其中又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检测各组血清mir-34a、Sirt1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未形成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斑块未形成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913,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2.90%、85.7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874,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1.40%、91.50%;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67,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1.00%、90.9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56,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7.60%、87.80%。结论 血清mir-34a、Sirt1水平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Lp-PLA2、HCY水平,并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脑梗死组的Lp-PLA2、HCY、IM 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比例(39.2%)明显高于对照组(14.3%),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IM T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④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HCY和IM T均高于无斑块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⑤血清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特异性高于 HCY。[结论]与 HCY比较,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更好;血清Lp-PLA2能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伴脑梗死患者35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28例,另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qPCR)法检测miRNAs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的miR-21、miR-155、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不稳定斑块组miR-126的表达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降低,脑梗死组的miR-126表达水平较不稳定斑块组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组中的miR-126表达水平与LDL-C、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可能与斑块的增长、不稳定、破裂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 共纳入85例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9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PN水平.结果 病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形成例数亦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CRP水平(7.4±2.5)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6±2.5) mmol/L,而APN水平(3.1±1.1)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5±1.2) mmol/L,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对血清APN的检测有助于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NOX2和SOD的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一共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8例,并进一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另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45例,分别以ELESA法以及WST-1还原法分别测定各组的SOD和NOX2在外周血的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NOX2水平较稳定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NOX2水平较对照高,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SOD低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SOD水平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SOD较正常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X2与SOD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调节二者水平的稳定有利于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对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脑梗死(病例组)患者与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行血Hcy测定。对所有入选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血管检测,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结果 脑梗死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Hcy高于稳定斑块组血Hcy,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重度脑梗死患者Hcy明显高于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结论 血清Hcy水平增高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血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ACI住院患者6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斑块组(n=39)和无斑块组(n=23),在发病72h之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对比。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CRP分别与TC(r=0.321,P=0.011)、LDL-C(r=0.341,P=0.007)、HbA_(1c)(r=0.264,P=0.038)、Fib(r=0.282,P=0.026)、UA(r=0.284,P=0.02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44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脑梗死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同时选取非脑部疾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4%;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组为60.00%,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急性心肌梗死组为70.00%,对照组为46.43%;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