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董春红 《包头医学》2018,42(1):16-1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将100例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1)、斑块组(n=69)、易损斑块组(n=28)、非易损斑块组(n=19)和混合斑块组(n=22),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无斑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低于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发现斑块组复发率(23.19%)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5%),复发时间(10.12±2.28)月显著短于无斑块组(11.61±2.38)月(P<0.05);易损斑块组复发率(39.29%)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10.53%),复发时间(9.51±1.27)月显著短于非易损斑块组(11.31±2.36)月(P<0.05);混合斑块组复发率(22.73%)和复发时间(10.22±1.23)月与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尤其是易损斑块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我们对 5 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5 8例 ,男 4 1例 ,女 17例 ,年龄4 2~ 70岁 ,平均 5 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及一过性脑缺血 (TIA)发作 ,病史 3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2例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与1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检测,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32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例(68.3%),明显高于对照组18.6%(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LDL -C浓度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 -C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措施之一,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AP )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患者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复发时间短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易损斑块组的复发率低于易损斑块组,复发时间长于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患者及复发患者的斑块均以 BIF 更为多见,且左侧较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和高血脂。结论:CAP 可导致ACI患者更易复发,特别是易损斑块者,更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0.
韩心伟 《当代医学》2013,(14):65-66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其与脑梗死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汉中405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230例,其中脑梗死组115例,对照组非脑血管病患者11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回声强度、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评估,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时治疗脑梗死提供有力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3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2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有30例(93.75%)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7处,颈动脉狭窄23例(71.88%),其中轻度狭窄3例(9.38%),中度狭窄12例(37.50%),重度狭窄及闭塞各4例(12.50%);对照组有12例(37.50%)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22处,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2例(6.25%)。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US显示不规则、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US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20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先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36例(17.22%),无高尿酸血症173例(82.78%)。吸烟(χ2=12.637,P=0.000)、高血压(χ2=6.231,P=0.020)、糖尿病(χ2=7.690,P=0.004)、既往脑卒中史(χ2=7.347,P=0.006)、高尿酸血症(χ2=6.003,P=0.012)、性别(χ2=6.554,P=0.017)和年龄(t=3.178,P=0.002)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5.150,95%CI=1.394~10.703,P=0.009)、年龄(OR=1.046,95%CI=1.013~1.080,P=0.006)、糖尿病(OR=6.515,95%CI=1.388~30.569,P=0.017)、高尿酸血症(OR=5.614,95%CI=1.209~26.063,P=0.028)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对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脑梗死(病例组)患者与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行血Hcy测定。对所有入选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血管检测,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结果 脑梗死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Hcy高于稳定斑块组血Hcy,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重度脑梗死患者Hcy明显高于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结论 血清Hcy水平增高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血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研究对象分成脑梗死组与健康老年人组,均经SONOS 5500彩超检查主动脉。结果 脑梗死组主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87.50%.其中复合型67.86%,而健康老年人组发生率仅为3.33%。同时脑梗死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为首位。结论 主动脉粥样斑块特别是复合型粥样斑块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并进行积极预防干扰,对啮梗死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清micro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形成组及斑块未形成组(其中又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检测各组血清mir-34a、Sirt1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未形成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斑块未形成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913,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2.90%、85.7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874,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1.40%、91.50%;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67,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1.00%、90.9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56,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7.60%、87.80%。结论 血清mir-34a、Sirt1水平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检查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智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39-14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77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查80例非高血压患者做对照。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分别为(1.54±0.86)mm、(0.72±0.65)mm,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4.97%、2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老年患者中,122例(270处)可见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其中54.1%(66例,172处)为钙化性斑块, 11.5%(14例,22处)为非钙化性斑块, 34.4%(42例,76处) 为混合型斑块;84例粥样斑块为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115处,颈内动脉颅外段65处,颈总动脉起始部位36处,颈总动脉中段29处,椎动脉25处.122例患者中83例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8例、血管闭塞10例.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钙化性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双源DSCTA可清晰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