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血管痉挛(CVS)指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的收缩状态。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CVS的发病机制已取得新的认识,治疗方法也有新的进展,现就这方面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欧绍武  王运杰 《医学综述》2007,13(6):420-422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内容主要涉及血管舒缩因子、溶血产物、血管壁结构、炎性反应、基因异常表达5个方面,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自发性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CVS将其分为CVS组(n=38)和无CVS组(n=82)。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指标,并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发性SAH患者并发CVS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破裂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S组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无CVS组,血钙、血钠、血镁均低于无CV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钙、血钠、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Hunt-Hess分级、动脉瘤破裂史均为自发性SAH患者合并发CV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自发性SAH患者并发CVS的因素较多,包括高龄、低血钠、低血钾、白细胞计数升高、动脉瘤破裂史、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临床应当针对影响因素及...  相似文献   

4.
陈果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2007,36(10):969-970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重要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并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提高患者成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脑血管痉挛的确诊有赖于脑血管造影,受客观条件限制多数医院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旦发生,预后较差。如何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存在是临床医生较为关心的问题。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CSF)的一些物质在血管痉挛前已发生变化,而CSF的采集和检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对其监测能及早发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免疫组化法观察SAH大鼠脑血管及下丘脑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研究了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氏血管壁和下丘脑部位内皮素样免疫以应物质(ET-LI)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对照和生理盐水对照大鼠颅底血管壁基底及平滑肌上存在少量ET-LI:SAH后早期颅底血管内皮、基底膜、平滑肌及丘脑一部第三脑室周围ET-LI明显增加,24h后明显增加,提示,ET可能是致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主要物质,可能来源于SAH后受刺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危重并发症,是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西医主要依靠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但易受给药方式及时间限制,长期应用会产生一定副作用。中医治疗多从瘀论治,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针刺疗法及中医外治疗法,但疗程较长。中西医结合在治疗CVS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此类文献报道较少,缺乏大量临床资料的支持。文章将从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阐释及展望,以期为临床SAH后CVS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临床资料。结果:DCVS在SAH后3~4d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d。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DCVS的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推注能显著降低SAH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因红细胞破裂,释放5一羟色胺刺激血管壁引起脑血管痉挛,脑组织水肿而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我科从IWe年1月一lpes年1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其中并发脑血管痉挛9例,经细心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sl.7岁。并发脑血管痉挛9例(40.9%),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5.8岁,好转7例,未愈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均口服尼莫地平或静滴尼莫通,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效果满意。也可反…  相似文献   

10.
罂粟碱明胶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尽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方法有扩容、升压、血液稀释以及罂粟碱扩血管,但有些患者难以耐受或无效.需要较少副作用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局部靶向用药.文中在术中将罂粟碱明胶微球植入痉挛的脑血管周围,明确罂粟碱控释系统对脑血管壁的保护机制. 方法:制备兔的2次注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使用罂粟碱明胶微球注入兔的自体枕大池注血模型,以7d时在DSA造影下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变化和透射电镜下血管壁病理改变为观察指标,判断治疗效果. 结果:A组(对照组)、B组(SAH模型组)、C组(空白明胶微球组)及D组(治疗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分别为(1.06±0.11)、(0.52±0.24)、(0.46±0.16)和(0.92±0.25)mm.D与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透射电镜下,A、D组血管壁无明显病理变化. 结论:在蛛网膜下腔早期鞘内注入罂粟碱缓释明胶微球即对实验性血管痉挛有治疗效果又对血管壁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9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腰椎穿刺加腰大池置管脑脊液(CSF)置换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89例,轻残9例;对照组恢复良好44例,轻残38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t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和脑积水临床疗效良好,对减轻症状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8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均进行常规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等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 mg/h微量泵入,2周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天3次持续使用12~24周。并于治疗后24 h和72 h、7 d和14 d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伤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3个月后哥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程度及预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明显,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车向新  洪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13-1215,1218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抗CD11/CD18单克隆抗体、脑脊液引流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7)。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血管痉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血管痉挛指数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对于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屠传建  宋大刚  柳建生  章月江 《浙江医学》2010,32(10):1492-149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mild hypothermia,MHT)对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在伤后第1、3、5、7、14天行予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亚低温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MHT可以显著降低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mMCA,降低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缓解CVS的强度,认为MHT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盐酸山莨菪碱 (6 5 4 2 )和地塞米松 (DXM)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VSP)的疗效。方法 :对 16例SAH的病人鞘内注射 6 5 4 2 +DXM ,与常规治疗组对比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治疗组全部病人经鞘内注射治疗后 ,症状减轻 ,无死亡 ,且随访未发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及交通性脑积水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鞘内注射6 5 4 2 +DXM是治疗SAH后VSP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早期引流组、晚期引流组和对照组,测定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proportion 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iter,%RBAD)。结果:早期引流组脑脊液中积血的清除最明显,晚期引流组其次,脑血管痉挛早期引流组例数最少,程度最轻;晚期引流组其次。结论:SAH后脑脊液中积血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高。SAH后腰池持续引流有预防和治疗CVS的作用,早期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IL-6水平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19例,入院后在24小时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1、2、3、5、7天于同一时间点留取脑脊液,使用ELISA法测定IL-6的含量。将出现血管痉挛者设为观察组,无血管痉挛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发生血管痉挛10例(52.6%),发生时间平均为手术后4.38天。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中IL-6的平均值在术后第2、3、5、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Fisher分级3级以上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分级(P<0.05)。结论:血管痉挛者脑脊液中IL-6术后第2天升高,早于临床诊断时间,IL-6是预测SAH脑血管痉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94~2007年国内发表的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SAH后CVS临床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利用M eta分析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对符合标准的16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同质性检验表明各试验具有同质性(P>0.05)。Meta分析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注射液能够减少住院期间SAH后CVS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001);不会引起再出血发生率的增加(P=0.17)。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尼莫地平能够有效防治SAH后CVS,降低病死率且未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