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眩晕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除了发热和头痛外,可以占第3位。眩晕性疾病又以位置性眩晕最为多见,约占全部眩晕患者的1/3。位置性眩晕是指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诱发的眩晕并多伴有眼震。位置性眩晕包括周围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周围性位置性眩晕有短暂的旋转性眩晕,多伴有短暂的不到1分钟的眼震,主要是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相似文献   

2.
梁俊花  陈竞 《河北医学》1997,3(5):69-69
突发性眩晕BAEP观察(050051)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梁俊花(050017)河北省中医院陈竞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数为突然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头颈部转动时眩晕加剧。我们选择40例病人,在发作期间作了脑干诱发电位(BAEP)检查,关...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一证常常突然发作,轻闭目静坐一会儿就好,重好象站立舟车上一样,不能睁眼,张目即觉天旋地转,感觉四周景物或自身旋转不定,站立不稳.常伴有恶心、呕吐、自汗等现象,更为严重可突然昏倒。  相似文献   

4.
针刺加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旋转角度过大或快速转颈时发生的眩晕,甚则晕厥,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颈椎及其关节位置结构异常或发生颈椎病变,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常,当病人头部转动角度过大、过快或过频时引起椎动脉受压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或晕厥.笔者2002年3月~2004年6月采用针刺风池、太阳穴加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并观察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有视物旋转性眩晕者为真性眩晕。仅有头晕、头重脚轻感而无旋转感称假性眩晕。眩晕不伴瞬间意识丧失。本组应用纳洛酮与利多卡因治疗眩晕各30例,疗效对照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血管源性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大多数来自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也可来自于前循环。典型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而不典型的血管源性眩晕不伴有神经系统体征,做出诊断较为困难。飞行人员身体素质较好,对疾病耐受力强,症状表现轻,不容易作出诊断。如何在早期及时识别并治疗这类恶性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给飞行人员带来的严重后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亦称Barre-Lieon综合征[1].该病以眩晕和颈椎疼痛为主要特征,其眩晕多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2] .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法.笔者自2004年2月-2006年8月,采用针刺方法对108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8.
眩晕药物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眩晕,增强前庭代偿过程以使大脑建立一种新的感觉平衡;减轻眩晕常伴有的植物神经的和精神因素引起的症状(恶心,呕吐、焦虑).治疗眩晕药物的主要类型:抗胆碱能药、抗组胺药、纳洛酮、甘露醇.钙离子拮抗剂、利多卡因、传统中药.  相似文献   

9.
《中外健康文摘》2007,(10A):34-34
问: 我近期经常头晕,请问常见于哪些病? 答:头晕又称为眩晕,多种疾病都有眩晕的症状,主要是内耳及位听神经病变所致。眩晕可分为两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我们用高压氧加药物综合治疗各种眩晕36例,男21例,女15例;31-64岁,平均4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6年。较重的眩晕发作频率为2月1次至每月2次,其中颈椎性眩晕18例(经X线证实均有颈椎病变),梅尼埃病11例,外伤后眩晕5例,2例原因不明。26例伴有高调耳鸣,7例伴有低调耳鸣;32例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17例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3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美尼尔氏综合症5例,外伤性眩晕2例,药物中毒性眩晕1例。疗程4小时~3年,首发眩晕者6例,既往有发作史者11例。用药方法:利多卡因200mg加入盐酸培他啶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2~3小时滴完,每日1次,1周为1疗程。疗效判定:①治愈:静滴利多卡因少于或等于3次,眩晕、恶心、呕吐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静滴利多卡因4次后,眩晕、恶心、呕吐停止,但可伴有部分残留症状,如头晕、…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摆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多种疾病都可引起该症状。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4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机体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将眩晕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临床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治疗眩晕的方法很多,我们从2004年2月开始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前庭系统性眩晕3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临床上常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动”的感觉是其和“头昏”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5.
李红卫 《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568-1569
目的:探讨有效问诊在眩晕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眩晕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通过有效问诊进行眩晕的初步判断,然后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经有效问诊能够确诊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未分类者和不明原因者)33例,占82.50%;中枢性眩晕7例,占17.50%。结论通过有效问诊基本可明确患者是周围性眩晕(包括未分类者和不明原因者)还是中枢性眩晕。因此,有效问诊在眩晕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单纯依靠辅助设备从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浪费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6.
谈眩晕证治     
眩晕是中医内科任候之一,“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晕转,但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静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动摇不定,步履不稳,甚则昏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出汗等。笔者根据对本病的认识,结合临床体会,就眩晕的证型论治概其大要,供同道参考。1肝阳眩晕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善条达,主升主动,赖肾水以蔽之,液以养之。肾明不足则不失涵养,肝体不足则肝用有余,木郁生火,明液暗耗,阴虚阳亢风火相煽,风阳升动,上抗清窍,则发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扬红面热,…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眩晕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实验性眩晕动物模型,以便于抗眩晕药物的研究。方法 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训练使其建立起逃避电击反射,然后通过旋转使动物产生眩晕,以旋转后逃避电击反射完成所需的时间(潜伏期)作为衡量眩晕时间长短的指标。结果 用天麻素,盐酸地芬尼多及对照组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地反映以上抗眩晕药物及对照组的药效作用。结论 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动物眩晕程度及眩晕时间的变化,可有效地应用于抗眩晕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0岁,以反复眩晕、头晕伴恶心、呕吐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头晕,晨起、夜间睡前起卧时或平卧转头时出现眩晕,时间约半分钟,伴恶心,有时伴有呕吐,吐出胃内容物,量不等,可伴有心悸、冷汗;平时有头晕,行走时症状明显,视物不清,跳跃感,无头痛、发热,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曾多次至其他医院检查,诊断为“眩晕症”“梅尼埃病”等,行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均无明显好转。2012年3月29日至本院门诊,  相似文献   

19.
自1990年以来对门诊和病房眩晕病人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疗效较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20岁~68岁。病种主要为内耳眩晕症,共29例,其余为中毒性迷路炎2例,神经官能症所致眩晕2例,冠心病伴心律不齐所致眩晕3例。本组病例多为急性起病,均为视物旋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部分病人有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等,25例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病程多数为数小时至1周。治疗方法:用2%利多卡因Zml~3ml(40mg~60mg),稀释手50%葡萄糖20ml~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一般女性用2ml,男性用3ml,大致相当于1mg/kg体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偏头痛性眩晕(MV)逐渐受到神经科医师的关注。MV的核心症状是反复发作性的前庭性眩晕,可伴有畏光、畏声等类似于偏头痛的伴随症状,且对于抗偏头痛药物有良好反应。MV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而且国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对其治疗也还需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在此就MV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