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 ̄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1病史和临床检查患者,女,11岁4个月。“牙齿不整齐”求治。…  相似文献   

3.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的错(牙合)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采取拔牙与不拔牙矫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现在仍然是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7|7尚未萌出的此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采用不拔牙进行矫治:用直丝弓矫治器,通过推上磨牙向后的方法,矫治其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以及磨牙远中(牙合)关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临床病例不只是单纯表现在磨牙关系为Ⅱ类,还可表现在牙槽、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垂直向以及横向异常。临床上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下颌第二双尖牙间隙关闭时前后牙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式.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采用X线头影测量牙移动距离的方法,以治疗后蝶筛点与翼上颌裂点的连线(PM平面)为参考平面,比较治疗前后牙移动的变化.结果 上中切牙冠、根远中移动分别为(3.59±2.39)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单颌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按照患者矫治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上颌单牙合拔牙矫治方案,参考组接受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方案,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矫治前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SNA、SNB、A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SNB、ANB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U1-FH、U1-AP、H角减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UL-E距离、H角、Z角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为(22.13±4.53)个月,与参考组的(22.65±5.0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颌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够使上前牙内收,使软组织侧貌很大程度改善,然而单颌拔牙矫治方案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总结矫治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临床正畸医生矫治此类错牙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矫治后,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N-ANS、ANS-ME、MP/SN及MP/FH明显增加,牙性测量指标U1-NA、U1/NA、U1/SN、L1-NB、L1/NB及L1/MP显著增加,软组织测量指标UL-LL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非拔牙矫治可以很好地解除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前牙闭锁牙合和颌骨的垂直向不调,对软组织侧貌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B组)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10例。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疗程相互匹配。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U1-L1,S-GO,N-ANS,ANS-Me增加,U1-SN减小;Holdaway软组织分析显示:两组病例矫治后上唇沟深,鼻下点至H线距,H角,下唇至H线距,颏唇沟深度减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有效内收上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下颌拔牙位置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除上颌第一、下颌第二双尖牙间隙关闭时前后牙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式。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采用X线头影测量牙移动距离的方法,以治疗后蝶筛点与翼上颌裂点的连线(PM平面)为参考平面,比较治疗前后牙移动的变化。结果上中切牙冠、根远中移动分别为(3.59±2.39)mm、(1.19±2.44)mm,牙长轴顺时针旋转9.87°±7.68°;上颌第一磨牙冠、根近中移动(4.32±4.87)mm、(2.74±1.56)mm,牙长轴逆时针旋转3.90°±4.55°;下中切牙冠、根远中移动(2.32±1.58)mm、(1.56±0.98)mm,牙长轴逆时针旋转2.64°±3.99°;下颌第一磨牙冠、根近中移动(4.38±1.46)mm、(4.43±2.12)mm,牙长轴逆时针旋转1.25°±6.06°;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拔牙间隙前、后牙移动比率约为1∶1.25;下颌约为1∶2。上颌前牙内收表现为控制性的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基本为控根整体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