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容量超负荷(volume overload,VO)与透析患者的高血压直接相关[1],而高血压又直接导致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VO定义为任何超出正常或干体质量状态的水钠潴留.因此,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清除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恢复正常容量状态,即保证患者达到"干体质量"状态,成为血液透析的重要目的之一.但在透析过程中评估并达到患者干体质量仍然是困难的,因为在特定患者缺少可靠的诊断标准来决定该患者是否已达到干体质量[2].在线血容量监测是无创、使用简便的监测相对血容量(relatively blood volume,RBV)方法,可以在透析过程中非侵人性的监测RBV的变化,可以通过个体化的血容量域值的获得从而获得干体质量并预防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3].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线血容量(blood volume,BV)监测对调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drv weight,DW)以及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及药物依赖高血压的作用.方法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进行108例次透析在线BV监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7岁.根据患者透析中表现分为低血压组(A组,n=31)和高血压组(B组,n=18),观察所有患者透析前后血压、体重、超滤量、BV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根据透析中BV变化曲线及临床表现上调A组患者DW1.53±0.71kg,透析结束时BV下降率(△BV)明显升高(16.06%±2.03%vs.21.03%±1.99%,p<0.05),未再发生低血压.对B组下调DW,每次0.5kg,DW共降低2.48±0.62kg,透析结束时△BV明显下降(11.5%±0.61%vs.4.36%±0.37%,p<0.05),高血压得以较好控制.结论在透析过程中在线监测BV变化曲线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调整干体重,帮助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能有效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及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温度对血流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两种不同温度的透析液(36℃、37℃),观察血液透析中血容量变化、体温、血压、心率情况。结果低温透析液(36℃)与标准透析液(37℃)相比,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稳定,出现低血压症状的病人减少,而血容量变化无差别。结论低温透析液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联机血容量测定及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从而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方法维持性标准钠透析(SSD)患者40例,根据透析中是否反复出现低血压反应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施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上述两组患者在实时容量监测基础上使用可调钠透析(VSD)并比较不同透析方法相对血容量(△BV)变化域值。结果易于在超滤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单次总超滤量及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在此基础上进行VSD后,透析中低血压等不适反应减少,具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BV域值均较SSD时存在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经3个月VSD后,原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透析患者原发病、年龄、透析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程度及营养情况均是影响△BV域值改变的因素。VSD可以改善低血压反应且使△BV域值变化具统计学意义。VSD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较SSD有利。  相似文献   

5.
胡岗  刘连升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4):241-242,247
目的比较低温与常温血液透析状态下患者血容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容量探测器(BVS)分别观察低温透析组和常温透析组相对血容量变化,同时对生化指标、细胞因子、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30例入选病例中有6例因低温不耐受而退出观察,有24例完成临床观察。通过血容量探测器(BVS)探测低温血液透析状态下患者血容量在不同时间段(0—4小时)相对血容量的变化,低温透析与常温血液透析比较,其BVS值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同时段常温透析组(P〈0.05),特别是在2小时、3小时和4小时时间段BVS值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常温透析组(P〈0.01),心率低于同时段常温透析组(P〈0.05);低温透析组与常温透析组治疗后比较,血钾、血钠、KT/V、血肌酐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和TNF—α低于常温透析组(P〈0.05)。结论在低温透析状态下患者相对血容量明显高于常温透析状态,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低温透析能抑制透析过程中部分细胞因子的释放;部分患者易出现低体温、寒战症状,其低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应考虑患者对低温透析的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过程中运用程序可调钠与程序超滤对水负荷过多患者可能发生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6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进行标准血液透析模式(SD)、程序可调钠与程序超滤结合(SP1+UP1)血液透析模式的透析各15次。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SP1+UP1透析模式时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SD透析模式。结论对水负荷过多血液透析过程中有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倾向的患者,可选用程序可调钠结合程序超滤的血液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血液透析中血容量曲线与相应ΔBV值(血容量变化值)的变化,配合调整钠离子浓度,控制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达到合适的干体重。方法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易出现低血压患者按病情分为两组:A组(血液透析间期高血压患者)12例和B组(血液透析间期血压正常患者)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血液透析和可调钠离子浓度透析。采用多光谱分光光度计连续实时测量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计算ΔBV值;实时监测钠离子浓度曲线,并依据ΔBV值对其进行调整。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均出现低血压;A组常规血液透析模式发生低血压12例(占100%),A组钠及容量曲线模式发生低血压1例(占8.3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常规血液透析模式发生低血压8例(占100%),B组钠及容量曲线模式发生低血压2例(占2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常规透析及可调钠离子浓度透析后患者血钠离子浓度变化不大(P>0.05)。结论通过监测血容量曲线的变化,及时调整超滤及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稳定了标准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的血液动力学因素,延迟了低血压发生的时间,降低了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的变化,探讨低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超声稀释法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频繁出现复发性低血压的患者进行透析前后中心血容量(CB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PVR)的对比分析;在出现低血压反应后分别给予强心药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并在调整干体重后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变量=治疗后-治疗前)。结果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与ACBV和ACO直接相关(P〈0.05),而APV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强心剂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后ACBV(0.04+0.06vs.11±0.04.)和ACO(0.33±0.15vs.0.70±0.16)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调整干体重前后。透析3hACO有明显升高(-1.63±0.68vs.-0.91±0.34),P〈0.05。结论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与有效血容量、心输出量直接相关,与外周血管阻力、心肌储备功能关系不明显。超声稀释法可简便、非侵入性监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为干预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钠曲线(SP)、超滤曲线(UP)、钠曲线和超滤曲线结合(SP+UP)与标准透析(SD)在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方法 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进行SD、SP、UP、SP+UP透析各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血压并记录低血压的发生例次。结果 SD、SP、UP、SP+UP发生低血压的例次分别为154次、84次、92次和22次。SP+UP模式发生症状性低血压例次显著少于SD、SP和UP模式(P〈0.05),而UP和SP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P+UP对血容量有较好的维持作用,能显著降低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桂霞 《中原医刊》2011,(10):105-106
目的比较钠曲线(SP)、超滤曲线(UP)、钠曲线和超滤曲线结合(SP+UP)与标准透析(SD)在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护理措施。方法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进行SD、SP、UP、SP+UP透析各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血压并记录低血压的发生例次。结果SD、SP、UP、SP+UP发生低血压的例次分别174次、94次、102次和26次。SP+UP模式发生症状性低血压例次显著少于SD、SP和UP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和SP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UP对血容量有较好的维持作用,能显著降低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超滤(UF)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透析膜的运动。UF能排除尿毒症患者体内多余水分,是透析疗法的主要功能之一。如血液透析过程中UF过度,可引起病人低血压、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肌肉痉挛、抽搐等;如UF不足,可引起心衰、肺水肿、高血压等并发症。并影响病人的进食水。为了使透析更充分,UF在透析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血液透析的患者77例进行分析研究,治疗中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并记录血压的变化,对于发生低血压症状及时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关的护理管理。结果在治疗中此组患者均出现低血压现象,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透析时血压均维持正常的范围内,确保患者透析顺利的完成。结论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时,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机体血容量,能够有利于血液透析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钠曲线及超滤曲线的联合应用对于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的临床效果与意义。方法选取18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模式进行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仪器内置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进行透析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以及低血压发生的次数;同时,对2组患者的血容量下降和超滤量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前、透析过程中的1、2h 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无显著差别;透析过程中3、4h,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23±10/79±8)、(121±8/78±9),而对照组分别为(100±10/70±8)、(90±9/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患者为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透析前与过程中的血清钠离子浓度无显著区别。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容量下降率分别是10.24%和17.36%;2组患者的超滤量则分别是(3.7±0.7)kg和(4.1±1.2)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钠曲线与超滤曲线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对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充分脱水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对血清中钠离子的浓度不产生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纠正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达20%~30%,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使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影响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并使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2004年-2005年我院对非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时,应用50%葡萄糖静脉滴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原因并探讨其相关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102例血液透析患者中3060例次透析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超滤量越多,越容易出现低血压(P〈0.0001)。结论透析低血压与有效血容量,血浆渗透压、糖尿病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降低体外循环血流量,停止或减慢超滤,吸氧、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高渗液体,大部分病人血压能回升并完成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6.
蒙如庆  韦喆  覃勋 《广西医学》2008,30(7):999-1000
目的比较两种血浆白蛋白的使用时机对透析超滤缓解重度肾病性水肿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方法对30例重度顽固性水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间断血液透析超滤治疗,106例次在血透中使用白蛋白,治疗组53例次于透析开始即静滴血浆白蛋白,对照组53例次于透析结束前30 min静滴血浆白蛋白,监测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BV)的变化及发生症状性低血压、肌肉痉挛的例次。结果治疗组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的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透析1、2、3、4、5 h RB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水清除量大致相等情况下,在透析开始时静滴血浆白蛋白具有较好的维持血容量作用,可显著减少症状性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IDH)是指血液透析(HD)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症状性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4kPa(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发生率在25%~50%,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患者常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心慌、恶心、呕吐、腹痛、胸痛、抽搐、意识丧失,导致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存活率,而且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而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提高患者透析地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现将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规律透析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12例,按照随机单盲法进行常规透析和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每种透析模式观察2个月288人次透析。记录每次透析患者的血压、心率的变化和低血压发生情况,每个月查一次透析前后血生化情况。结果低温可调钠透析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P〈0.05),心律下降(P〈0.05),血压发生率较常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模式透析前、后分别比较血钾、血钠、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能达到预期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期间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2例患者,在透析间期发生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62例患者发生低血压128次,原因:有效血容量减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因素等其他原因。所有患者经抢救治疗后无1例死亡。结论血容量减少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低血压最主要的原因,有效的护理干预,透析间期体重控制的指导是预防低血压发生,达到预定的透析目的,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70-1372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对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连续4次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反应≥2次的中老年患者1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标准透析(标准组)、低温可调钠透析(低温组),每种模式为期4周,透析次数均为12次。监测透析前后体温、心率、血压,透析过程中每30 min监测患者血压、心率1次,并记录低血压发生次数伴随症状及所需的护理干预。结果:低温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次数均明显少于标准组(P<0.01),低温组透析中及透析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标准组(P<0.01)。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提高中老年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