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瓜蒂散属涌吐剂,由瓜蒂、赤小豆组成,主要功能是涌吐痰涎宿食。古代医家对此方有诸多论述。《伤寒论》太阳病篇166条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用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为散,合治之。”仲景将本条诸症之病机归为“胸中有寒”,痰饮之类阴邪阻塞于胸。《伤寒论》厥阴病篇355条云:“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  相似文献   

2.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4.
论《伤寒论》之少阳及小柴胡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伤寒论》之少阳及小柴胡汤孔祥梅,赵习德,刘鹤香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少阳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的.何谓“经”,历来看法不一。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篇》指出的“仲景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相似文献   

5.
仲景《伤寒杂病论》,文词简约,义蕴深奥。例如“烦”字,全书运用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因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其用法和含义则不尽相同。时而指症候,时而作形容,时而通用假借,灵活多变。在导师指点下,参阅前贤注释,归纳仲景对“烦”字的用法如次,以就正于高明。一、热也。许慎认为此字“从火从页”与火(热)无不有关,故曰:“烦,热头痛也”。”验之临床,“烦”因热邪所致者多见,故金·成无己,明·王肯堂,当代的刘渡舟等人都有“烦者,热也”之训。因此,《金匮》第六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之“烦”字,《金匮集解》、《医宗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依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很给人一个只是经脉之病的印象,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只是沿用已久,人皆称之。究其实质,还是称为“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切仲景本意。 三阴三阳辨证应包括如下三个内容:1 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不单指某一经脉,它包括:  相似文献   

7.
(六)对六经提纲应如何认识? 《伤寒论》有没有六经提纲?尽管《伤寒论》成书以来,人们对现在所称的六经提纲约定俗成,相沿袭用,仍不时有人提出异议,引起争端。到底六经提纲是后人强加与仲景,还是《伤寒论》原著已有,只不过是经后人阐明而已?六经提纲是废还是存?其意义何在?本文就此进行讨论。六经提纲之说,由来已久,早在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就已采用了六经提纲的说法,只不过当时称作:“总揭”。他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揭太阳之总病”;“阳阴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揭阳明之总”;并认为“余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用药上,亦很有特点。我学习《伤寒论》治痞诸条原文后,拟对仲景治疗痞证的特点作一探索。《伤寒论》134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功能清上温下,被后世尊为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及治蛔厥之祖方。《伤寒论》三百八十三条云:“…………妩厥者,其人当吐蜕,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臧寒。鱿上入其隔,故烦,须鱿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鱿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鱿。鱿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条说明乌梅丸所治厥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鱿动不安所致之厥症,并可治厥阴寒热错杂之久痢不愈之症。  相似文献   

12.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3.
柯韵伯《伤寒论翼·平脉准绳》学术思想探讨李惠义(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210011)关键词柯韵伯,《伤寒论翼》,脉诊自从《脉经》问世以来,诸家继起.分别使用各自的脉名,广泛但不切合实用,范围漫无边际,不能统一。柯韵伯认为:“仲景立法,只在脉之...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方原载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在《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为后世经方学派及时方学派常用方剂之一。伤寒、金匮将五苓散用于太阳病,恶寒发热,或发汗后,口干、口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等症,如“太阳病,发汗  相似文献   

15.
“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阳病小柴胡汤后。笔者学习《伤寒论》时,曾对此语颇感兴趣,反复玩味但终不得其中之奥。嗣后临床实践偶得一症而茅塞顿开,体会颇深介绍如下: 患者田××,女,46岁,工人,门诊号0004232。自述82年来月经期,经来量多、色  相似文献   

16.
一、伤寒部分 (一)说述柯韵伯对《伤寒论》六经涵义的见解,井加以评论。柯韵伯认为《伤寒论》六经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是将人体划分为六区地面。如《伤寒来苏集》中说:“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又曰“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二是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如《伤寒来苏集》中云:“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脉证征象进行比较推测,分析《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方式。[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包括根据治疗之后药效反应、相似之中有不相似之症、应出现之脉症未出现和不应出现之脉症出现、大小便症状表现、小便利否、厥热的程度和时间,以及阴性脉证推测病机等,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原文中便有丰富的病机比较推测的语言文字描述。另外,张仲景认识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其治疗之后的药效反应、脉症推理、二便合参、药物试探、厥热变化及阴性脉证等多方面比较推测病机的思辨理论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结论] 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的推测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火逆变证”是指用火法(包括灸法)后所出现的各种变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列“火逆变证”达十八条之多,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后世医家因视仲景为医中之圣,方家之祖,对“火逆变证”的产生未作详细分析,并过分强调和绝对化逐渐形成了“热证禁灸”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果]《伤寒论》"蛔"字是"逆"之讹字,将"乌梅丸证"条文重理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逆厥也。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逆。逆厥者,乌梅丸主之"。[结论]《伤寒论》在流传中历经整理,难免有错讹之处,若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并纠正错讹,则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伤寒论》第4条进行论述,认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属外感风寒之轻证,不传为卫气能够抗邪外出。“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属外感风寒之重证,卫阳被郁,正邪相搏,并有将传阳明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