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了找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0年~2000年手术治疗的99例(128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进行了随访,根据X线片上髋臼指数、CE角、前倾角的测量,对再脱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再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手术中髋臼指数矫正不够及术后回升,髋臼内间充物残留,股骨颈前倾角过大。结论:在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行手术治疗时,一定要仔细进行术前准备,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计划;手术时应考虑到会引起再脱位的各种因素,尽量纠正。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2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先天性髓关节脱位术后再次脱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本院收治的26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病例,探讨再脱位的原因,并结合2次手术的随访资料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2次手术正确处理引起脱位的病理改变,随访2年以上,髋关节复位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1例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正确分析每一例患儿引起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选择恰当的术式、正确的手术操作来矫正这些病理改变、充分合理的植骨是预防再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系统评价Ferguson手术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综合分析40例共50髋,采用Ferguson手术治疗先髋关节脱位,并与32例共42髋,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两者进行比较,按全国小儿髋关节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Ferguson手术级的优良率为92%,高于传统保守治疗线73%,(P<0.01)(Ferguson手术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为8%,低于传统保守治疗组31%,(P<0.05)。结论:Ferguson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建议推广运用,特别是对婴幼儿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例应选用Ferguson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预防和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对1972年末~1995年3月间55例(58髋)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的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最长14年,最短1.5年,平均6.9年。结果发现2例(4髋)为双侧再脱位,1例为单侧3次脱位,余均为单侧再脱位。其中半脱位14例(16髋),占27.6%,全脱位41例(42髋),占72.4%。再脱位的发生率3.75%。术式选择不当、手术操作不妥、术后处理失误及功能练习错误是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也是要我们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一经发现再脱位,应及早处理,方法要确切、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和再处理王汉林,李永库,崔健,林伟枫,焦振清1975~1990年我科开展各类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N)375例,再手术9例。为了提高CDH手术治疗效果,本文总结再手术的经验教训,供同道参考。1临床... 相似文献
7.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1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病例,分析再脱位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得1年3个月~7年随访.临床结果:4髋为优,5髋为良,2髋为可,优良率81.8%.[结论]正确判断病理改变、选择合适术式、精确的术中操作是发育性髋关节术后再脱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三类,闭会复位,闭合复位加旋转截骨术和切开复位。1.在各种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参考患儿年龄和局部病变情况。(1)新生儿期: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除关节囊松弛外,多数关节基本正常,6个月以上髋臼前、上、后缘可能发育不良,臼浅,前倾角与关节改变不大,股骨头可置入日内,关节周围组织改变不大,且小儿尚不会走路,治疗原则应使双下肢保持外展位,股骨头置入日内,促体滚日和股骨头得到对应发育,而达到髋关节稳定的目的。1、2。(2)1~3岁,够自尚未充分发育,白没变形,自内充满变性…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下简称先髋)的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复杂、严重,治疗也越困难。青少年先髋以高位脱位、头臼严重发育畸形和髋周软组织严重挛缩为其主要特征。治疗上存在着三大并发症即术后再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关节僵硬。因此,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矫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本文对青少年先髋的治疗及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青少年先髋的主要病理解剖改变1.1.髋臼的病理改变 髋臼的发育停滞,相对地变浅、变小,盂唇缩窄内翻,臼内脂肪纤维组织填充,圆韧带增生肥厚或消失,臼横韧带相对地向中心内移,真臼脱出口形成骨嵴,以及假臼形成。1.2.髋周软组织挛缩与关节囊畸变 随着股骨头向上向后移位,关节囊被牵伸拉长、增厚,嵌夹于股骨颈与髋臼之间,由于髂腰肌的压迫,关节囊呈葫芦状或闭锁呈哑铃状。髋周肌群,韧带及其筋膜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或延长。一般来说凡与肢体纵轴平行的肌群均挛缩,跨越髋关节与肢体纵轴垂直的肌群被拉长。1.3.股骨近端的病理改变 股骨头高位脱位往往发育停滞。股骨头变小,畸变致头臼大小及形态不相称。颈干角增大髋外翻畸形。前倾角增大,小粗隆前移。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有严重骨关节炎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7例10髋成人位先天性髋脱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上移4~6cm.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2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的85.34分.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在正确认识的理解本病各种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有效的组织松解,尽可能将髋臼假体放置在真臼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自1991年1月~1992年12月,采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重建髋关节功能12例共13个髋。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根据临床及X线片评价,疗效优良率达85%。对应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适应证、术式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62例76髋,经1~9年随访,优良率为81.7%。认为该法按生理要求,将股骨头复位到原臼内,真正达到稳定关节、减少腰椎前凸、减轻髋痛及下腰痛的目的。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讨论了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更完善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3月~2002年12月,对DDH髋臼浅而小、股骨头大的48例49个髋关节,在通常术式的基础上,对Pemberton截骨术式进行改良,将截骨点上移,扩大翻转骨瓣面积;取髂骨全层骨板连带附着的骨膜植骨;增厚的关节囊制成两层,内层紧缩关节,外层稳定骨瓣.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X线片显示的截骨愈合程度、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程度及有无股骨头坏死等. 结果随访18个月~5年,按照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总计26~30分18例18髋,21~25分27例27髋,16~20分2例3髋,15分以下1例1髋,总优良率达93.8%. 结论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增大股骨头包容,避免了传统术式减少髋臼容积的缺点,更有利于稳定关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4年10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3~79岁。行CT及X线片检查,了解假体松动情况及假体位置,并分析脱位原因。无假体松动者,麻醉下手法复位、行稳定性试验。手法复位成功且稳定者,胫骨结节牵引4~6周。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者,原入路切开,根据术前及术中情况,调整offset值及部分假体组件。稳定者,关节囊修补,胫骨结节牵引4~6周。仍不稳定或松动者采用翻修手术。结果23例患者,1例松动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10例手法复位治疗成功;12例手法复位后不稳定或失败患者中,5例行切开复位关节囊修补,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增加offset值,2例改用防脱位髋臼内衬,1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并调整异常髋臼内衬位置,2例仍不稳定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患者均获随访1~5年,平均1.9年。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后1年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7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应根据脱位原因和术中稳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髋臼重建手术在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59例(59髋)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联合髋臼重建手术治疗。男22例,女37例;年龄1~15岁,平均4.9岁。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病理性脱位33例,髋关节结核26例;病程1个月~10年。髋关节半脱位9例,髋关节全脱位50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3~78分,平均61分。14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32例轻度增大,13例明显增大。合并髋臼破坏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头部分缺失12例,股骨头完全缺失6例,股骨头颈同时缺失3例;前倾角增大25例;髋内翻畸形9例。结果术后即刻摄X线片示所有髋关节均达中心性复位。55例切口Ⅰ期愈合,4例切口延期愈合。5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年。随访期间无髋关节再脱位。38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15例轻度增大。前倾角15~25°,平均20°;颈干角110~140°,平均125°,头颈解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年髋关节活动度完全恢复正常18例,屈曲及旋转轻度受限30例,纤维强直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2~95分,平均87分。结论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常合并严重的髋臼及股骨头颈部骨质破坏及后遗畸形,治疗上应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髋主要病理改变选择适当的髋臼重建术式,并结合股骨头颈重建处理,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动态分析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00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18例,女82例;年龄7~36个月,平均19.4个月.左侧68例,右侧32例.髋关节脱位按Zionts等方法分度,Ⅰ度15例,Ⅱ度50例,Ⅲ度26例,Ⅳ度9例.治疗时行内收肌切断与牵引74例,直接闭合复位26例.按四级功能评价标准判定临床疗效;于复位前、复位后第3、6、9和12个月动态测量患、健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cetabular index of depth to width,AI(D/W)],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治疗12个月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88.00%.复位后12个月,患侧AI由治疗前(37.17±2.17).下降至(27.02 ±3.54).,AI(D/W)由22.06%±1.65%增长至29.80%±3.56%,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健侧(P<0.01).复位后1~3个月、10~12个月AI分别为(3.22±1.42).和(3.41±2.03). 9 AI(D/W)分别为2.69%±1.83%和2.33%±1.13%,明显快于其他时间段(P<0.01);各时间段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均明显快于同期健侧(P<0.01).复位后12个月,7~12月龄、13~18月龄A1分别为(13.71±396).和(11.48±4.15).,AI(D/W)分别为9.95%±3.81%和8.28%±3.58%,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各年龄段患侧AJ、AI(D/W)变化速度均明显快于健侧(P<0.01).结论 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操作简便,治疗效果良好,在治疗后12个月内,患侧髋臼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健侧;患侧髋臼的发育高峰期在复位后1~3个月和10~12个月;患儿年龄<18个月为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认为应用较大的股骨头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风险,但迄今为止仅有有限的临床数据可证实这种假设。
方法:自1969年至1999年,在同一家医疗机构施行了21047例应用不同型号股骨头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常规、定期地随访,并特别询问有关脱位的问题。手术入路包括:前外侧入路9155例,后外侧入路3646例,经转子入路8246例。股骨头直径为22mm者8691例,28mm者8797例,32mm者3559例。
结果:在21047髋中有868髋发生一次或多次脱位。术后一年首次脱位的累积危险率为2.2%,术后五年为3.0%,术后10年为3.8%,术后20年为6.0%。前外侧入路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1%,经转子入路为3.4%,后外侧入路为6.9%。在前外侧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8%,28mm股骨头为3.0%,32mm股骨头为2.4%;经转子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5%,28mm股骨头为3.5%,32mm股骨头为2.8%;后外侧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12.1%,28mm股骨头为6.9%,32mm股骨头为3.8%。多因素分析显示:22mm股骨头相对于32mm股骨头脱位的相对危险度为1.7,28mm股骨头相对于32mm股骨头脱位的相对危险度为1.3。
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较大直径的股骨头可获得较低的远期累积脱位率。无论采取哪种手术入路,股骨头直径对脱位率均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行后外侧入路者影响最大。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