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莉  高眉扬  饶安娜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58-1159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1990—2003年14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17064例孕产妇中有14例实施了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率为0.05%。剖宫产后为0.12%,最常见的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2.86%),其次为软产道损伤(21.43%)及子宫破裂(14.29%)(其中4例均为非法接生),合并DIC者占57%。结论:急性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科急重症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杜绝非法接生可减少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间20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占分娩数0.19%,手术指征为产科大出血,胎盘因素占首位45%,治愈率95%。结论 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原因、手术指征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7年6月间32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原因主要为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子宫收缩乏力、晚期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产科DIC等。手术方式为子宫次全切除19例,子宫全切除13例。结论: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大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凶险型前置胎盘与普通型前置胎盘对孕妇的危害性,以提高对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认识,预防产后出血和围生期子宫切除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收治前置胎盘孕妇134例,选取其中凶险型前置胎盘16例为凶险组,随机选取30例同期收治的普通型前置胎盘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凶险组阴道出血量为(600±115)ml,对照组为(550±13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凶险组经阴道分娩6例,胎盘粘连3例,发生产后出血4例,出血量(1000±205)ml;对照组中经阴道分娩者10例,发现胎盘轻度粘连2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出血量(600±150)ml。胎盘粘连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t=11.32,P均〈0.05)。凶险组剖宫产10例,发现胎盘粘连4例(25%);产后出血6例(60%),出血量(1200±225)ml,行宫腔填塞纱条2例,无子宫切除者。而对照组中,剖宫产20例(66.7%),产后出血5例(25%),出血量(800±125)ml,行宫腔填塞4例,无一例行子宫切除。剖宫产情况比较:两组剖宫产率,胎盘粘连、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或t值分别为10.3、4.27、5.64、3.442,P均〈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发生率低,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发生率相对高。一旦发生要引起高度重视,合理的期待治疗、重视围术期处理及产后出血抢救等环节,从而预防术中出血及降低围生期子宫切除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我院37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因,讨论如何降低其发生率。1临床资料1,1发生率1987年10月~1994年6月我院产科急症子宫切除37例,占同期分娩总数10918例的0.34%。剖宫产加子宫切除29例,占同期剖宫产术3712例的0.78%,占分娩总数的0.27%。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8例,占同阴道分娩7206例的0.11%,占分娩总数的0.07%。剖宫产子宫切除率与明道分娩子宫切除率对比分析,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1.2一般资料年龄22~40岁,平均29.53岁;初产妇18例(4.6%),经产妇19例(51.4%);第二胎者12…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8例临床分析,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2月间所做的产科子宫切除48例病例。结果:我院十年间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为0.158%,其中副官产子宫切除占77.08%,子宫切除术主要指征为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结论: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加强孕产妇监测,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可以有效地降低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降低重度产后出血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发生。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江苏省三家医院所有产后出血的孕产妇的1655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在导致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中,除软产道损伤外,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在出血量≥1000 ml组和<1000 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32例重度产后出血中,保守治疗无效最后遭遇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有16例,其中胎盘因素导致者10例,顽固性宫缩乏力4例,羊水栓塞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重症肝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各1例;(3)在子宫切除组和子宫保留组之间,产妇高龄、胎盘植入、既往有2次或2次以上生产史或剖宫产史、平均产后出血量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而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更易使产后出血发展为重度。(2)胎盘因素是遭遇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因素,前置胎盘合并黏连或植入的比例尤其高。(3)产妇高龄、胎盘植入、产次≥2次及重复剖宫产史(既往剖宫产次数≥2次)分别是使得重度产后出血导致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概率明显增加的高危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范围的不同分为2组,A组为行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0例,B组为行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系统性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24例。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2年复发转移率为40%,B组2年复发转移率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70.0%和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不全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但术后体温恢复时间及下肢水肿、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输尿管尿瘘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系统性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58例胎盘早剥患者中,合并子宫胎盘卒中者24例(观察组),未合并子宫胎盘卒中者34例(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分析子宫胎盘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附着部位及临床发病至临床处理时间是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子痫前期是胎盘早剥合并子宫胎盘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子痫前期是发生胎盘早剥的重要病理基础,胎盘早剥者易并发子宫胎盘卒中,胎盘附着宫角宫底部发生早剥时易出现子宫胎盘卒中。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者的母婴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10.
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术406例(第二产程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1628例(对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出血发生率和出血原因。结果第二产程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第二产程组由于子宫切口裂伤、子宫收缩乏力导致术中出血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是导致出血的重要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是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观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LH)某些改良操作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71例改良腹腔镜子宫切除术(modified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MLH)的手术特点、子宫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 并与同期28例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TLH)和36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LAVH)进行比较。  结果  与TLH和LAVH组比较, MLH组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经阴道(而不经腹腔镜)缝合残端、使用LH专用举宫器、使用百克钳代替传统双极电凝、在子宫被离断前经腹腔镜用电动粉碎器完成缩减子宫体积操作(腹腔镜下原位缩减)。MLH、TLH和LAVH组子宫大小(均值)分别相当于妊娠(12.3±2.6)、(10.3±1.9)和(11.6±2.2)周, 分别有39例(54.9%)、3例(10.7%)和18例(50.0%)需缩减子宫体积, MLH组与TL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MLH平均手术时间为78.0min, 短于TLH和LAVH组的90.4和94.7min(P < 0.05);MLH、TLH和LAVH组术中估计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1.3、81.1和144.2ml, LAVH组明显多于MLH和TLH组(P < 0.05)。MLH、TLH和LAVH组术后病率分别为16.9%、10.7%和13.9%, MLH组与TL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9)。MLH组和LAVH组各发生1例输尿管损伤, TLH组1例发生阴道残端出血。  结论  LH专用举宫器和百克钳的使用能提高LH的可操作性; 腹腔镜下原位缩减子宫体积法是一种可选方法; 经阴道缝合阴道残端比经腹腔镜缝合简便, 尤其适用于需经阴道缩减子宫体积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时,即刻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及处理,即刻中转开腹指征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831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42例即刻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即刻中转开腹手术的发生率为5.05%,主要原因有严重的盆腹腔粘连、下腹部手术史、出血并发症等。结论有多次下腹部手术史可疑盆腔粘连及子宫过大者,选择腹腔镜子宫切除时应慎重;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手术的时机及开腹手术后的处理方法,是降低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江元琼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8):576-576,57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原因、手术指征、观察及护理、处理方法、预防措施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2007年因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年中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产妇2208例中有22例子宫切除,发生率为0.99%,其中剖宫分娩切除19例,阴道分娩切除3例;胎盘因素10例,其中胎盘植入3例,前置胎盘4例,胎盘早剥3例;产后宫缩乏力7例,宫内感染3例,多次妊娠2例。结论子宫切除是治疗产后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其对产妇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在剖宫分娩组中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应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产科严重并发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可以减少子宫切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LSH)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对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2007~2009年在我科行LSH术和LAVH术的患者共122例,比较术前、术后两组患者性生活的满意度.结果 LSH组术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恢复正常,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术后8个月性生活质量恢复正常,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内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8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式对患者近期性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远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开腹和腹腔镜两种术式比较,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104例,其中59例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研究组);45例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病率。结果研究组59例中,56例成功实施了腹腔镜手术,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通气早、术后病率低、住院天数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和处理原则。【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大学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3例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泌尿系统损伤中,6例发生于子宫全切术,4例发生于子宫颈癌根治术,2例发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1例发生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10例在术中发现。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较其他手术为多,应引起妇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K系统开腹钳(PKTM)在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借助PKTM行阴式非脱垂全子宫切除术(PK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以传统手术方式完成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传统组)131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牵拉反应、术后病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PK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牵拉反应发生率、术后病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日、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KTM应用于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止血安全可靠,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恢复快,更符合微创的目的和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非脱垂瘢痕子宫阴式全切术7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脱垂瘢痕子宫行阴式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间,78例非脱垂瘢痕子宫阴式切除术患者(研究组)和80例无腹部手术史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子宫大小及盆腔基础疾病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长,平均术中出血量多(均P<0.01);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非脱垂瘢痕子宫经阴道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has been reported as having a higher incidence of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compared with the abdominal and/or vaginal hysterectomy. The cause of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after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is not specified, but possible causes may be the use of thermal energy for vaginal incision, reduced suturing width due to magnification, low quality of laparoscopic suturing skills and early resumption of regular activities after surgery. Methods: We performed 677 cases of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for benign diseases, such as fibroids or adenomyosis,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08 in our institute. We experienced four cases (0.6%) of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We checked the operative parameters for these cases, such as whether the retroperitoneum was sutured or not and intrapelvic adhesion, as well as examined operative duration, blood loss, weight of removed organs, and body mass index. Results: Sexual intercourse was the triggering event for three cases (96 days, 103 days and 47 days after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and the other case occurred during defecation (18 days and no sexual intercourse after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with or without retroperitoneum suture and intrapelvic adhesion. Conclusion: After these four cases of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w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review these cases carefully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cause and how to prevent this from occurring in other patients. We do not have the answers to prevent this complication at present, but reducing the power‐source and attempting different suturing techniques may be important step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致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的10例胎盘植入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胎盘植入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9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5例切除子宫。结论胎盘植入易导致产后出血,早期判断出血量、快速有效地补充液体是积极抢救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给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