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郴州地区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于1991年在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区宜章县莽山林场设点凋查。结果:共查林区人群257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者16人,阳性率为6.23%。对16例个案调查,有明确蜱叮咬史者6例,占37.5%;并发现典型游走性红斑病例3例。结论:南岭山区可能是莱姆病疫区,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群血清中的莱姆螺旋体抗体,对我省部分人群进行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查5个地区13个县2460人,检出阳性21人,总感染率0.85%,可疑74人,可疑阳性率3.86%。7个县检出阳性。以坝上草原牧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平原,山区最低。调查表明,我省人群有莱姆病人及感染,得出的肯定结论在河北省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  相似文献   

4.
江西上高县人和动物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人和动物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原分离。结果:血清学检测155人林区居民,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10人,自然感染率65%;其中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莱姆病患者6例,患病率39%。另检测110只山羊和62头黄牛,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1%、129%。蜱的病原分离为阴性。结论:上高县林区可能是莱姆病疫区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IFA技术,对安徽省10个县(市)1078份自然人群血清标本进行了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36份,平均感染率力3.34%。山区、淮北平原感染率分别为5.56%和1.12%,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城镇低于农村,感染率分别为0.45%和3.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调查表明,山区是我省莱姆病的主要疫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林业工人和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湖北省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1192人中检出阳性152份,排除钩体MAT阳性30份,实际莱姆病IgG抗体阳性122份,阳性率10.49%(122/1162)。其中五峰县14.39%,南漳县9.92%,保康县7.12%。男性阳性率10.71%,女性阳性率9.9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年龄为9~68岁,20~40岁青壮年感染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农民8.93%,林业工人13.65%,学生3.57%。人群蜱叮咬率为5.92%。有蜱叮咬史者莱姆病阳性率高达56.71%;而无明确蜱叮咬史者阳性率仅为7.67%。确诊莱姆病关节炎4例。结论:湖北省人群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莱姆病调查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长白山区莱姆病传播媒介-全沟硬埤的地理位置,分布及其病原携带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莱姆病特异IgG抗体,结果:长白山区抓捕的620只硬蜱,全沟硬蜱为593只,占总数的95.80%,用BSK培养基33度培养,分纯后共获得纯阳性和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物243株,用免疫抗美国B3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荧光抗体试验进行鉴定,证明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菌株稍有差异,与国内分离株M7相同,血检826人,IgG,IgM大于等于1:128(抗体滴度)有49例,阳性率为5.93%,IgG,IgM大于等于1:64(抗体滴度)有82例;二项合计为15.85%,结论:长白山区是莱姆病重要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莱姆病的发现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报道北京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应用IFA法检测自然人群1314人抗BB螺旋体抗体,感染率11.87%;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应用改良BSK培养液分别从蜱、人血液中分高培养出BB螺旋体6株;取30例皮肤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有5例查到BB螺旋体;莱姆病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三嗪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及88%。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部分林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莱姆病流行状况和疫源地分布,系统收集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掌握人群莱姆病的感染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监测和有效防治莱姆病提供依据。方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调查1108人,阳性167例,平均感染率为15.07%;其中牧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7.98%,农业区林场人群为21.21%,显示地区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8,P〈0.001);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莱姆病感染率差异不明显;主要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带菌率为23.93%;主要宿主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6.08%,鼠的总带菌率为20.59%。结论调查地区不仅有莱姆病感染存在,而且人群感染率还较高,平均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地感染程度差别很大,农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牧业区;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主要传播媒介,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湖南省平江县莱姆病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于1999-2000年在平江县选点调查。结果:共查山林地区居民500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者32人,阳性率6.40%。38例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环形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当地的蜱类以二棘血蜱为优势种,占85%,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2.0%(6/50)。结论:平江县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确证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蜱传脑炎疑似患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疑似蜱传脑炎患者中有相当数量为莱姆病,并从血清学上证实蜱传脑炎与莱姆病间存在同时或相继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健康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水平。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共检测2184人,阳性225人,感染率1030%。儿童(1385%)、学生(1193%)感染率最高,农民(1057%)次之,林业工人及管理人员(644%)相对较低;林区(1037%)与非林区(1027%)人群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1,P>075)。180例莱姆病血清阳性者中,蜱叮咬率为40%,未发现典型的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皮疹患者,红斑、风团、紫斑占3278%,肌痛占2333%,关节炎占4111%。结论:粤东地区人群莱姆病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宁夏六盘山地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宁夏六盘山及周边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状况。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LISA法,检测人、畜血清莱姆病抗体.采集蜱类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检测757人,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1:128)24人,自然感染率3.17%,并查出典型莱姆病病例;黄牛、绵羊、山羊抗莱姆病抗体阳性水分别为23.88%(16/67)、15.82%(25/158)、20.31%(13/64)。共采集硬蜱4属5种141只,其中1属4种为宁夏首次记录;全沟硬蜱带菌率为50.0%(5/10),从80只全沟硬蜱分离出3株莱姆病疏螺旋体。结论:首次证实宁夏六盘山地两侧及前山丘陵地区、盐池县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天津蓟县山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天津蓟县山林地区莱姆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3个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共收集人群血清标本905份,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5.97%。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结论天津蓟县林区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人群患病状况。方法经IFA检测IgG抗体。结果共调查755人,其中一般人群671人,精神异常者84人(现患)。一般人群中发现292人具有蜱咬史,叮咬率为43.52%,经IFA检测疑似病例96人,IgG抗体阳性70人,阳性率为72.92%,患病率为10.43%。84例精神异常者IgG抗体阳性28人,阳性率为33.33%。结论该病各年龄组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10~至50~组,以30~组最高。不同性别间没有差别,不同职业问叮咬机会以工人和学生为高危人群,患病率以工人和干部为高。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以慢性游走性红斑、类感冒样症状、关节炎等出现率高。林区莱姆病1期以ECM和类感冒症状为主;Ⅱ期以一心脏异常、面神经麻痹为主;Ⅲ期以关节炎、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疫源地情况。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18.
长春地区首次发现莱姆病疫源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认长春地区是否莱姆病疫源地。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莱姆病人群特异IgG、IgM抗体,全沟硬蜱中肠伯氏疏螺旋体培养。长春地区全沟硬蜱733只,用BSK33℃培养,获得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物278株,用兔抗美国B3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M7,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试验。其结果与美国菌株稍有差异,同国内分离株M7相同。血清学调查298人份,15人阳性,平均感染率为5.03%。结果长春地区莱姆病疫源人群、家畜、动物感染莱姆病。结论首次确认长春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内蒙边防某部在莱姆病疫源区感染情况,为做好莱姆病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地区所在部队的官兵657人采用重组蛋白P39ELISA莱姆病特异抗体IgG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果:发现在市区的部队莱姆病感染率(0%)远低于草原地区部队的莱姆病感染率(6.02%),其中,老战士,新战士,干部三个组的莱姆病感染率分别为7.75%,1.59%以及2.94%,三组人群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莱姆病是一种新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对驻在疫源区部队的官兵要做好防病的宣传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部队的非战斗性减员。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我国证实东北某些林区存在莱姆病,而且发病率较高,但南方调查较少。邵武市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是主要林区之一。1990年5月,我们通过人群莱姆病抗体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中存在莱姆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