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徽省枞阳县长沙洲住户10年药物灭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连续10年使用抗凝血剂的灭鼠效果,分析了效果逐渐降低的原因,提出了长期控制鼠害的措施。方法: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同时进行抗药性监测及鼠类对毒饵的拒食性试验。结果:抗凝血灭鼠剂使用开始数年.灭鼠效果十分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灭鼠效果愈来愈差。造成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鼠类对毒饵拒食和耐受量增大以及鼠类种群组成结构的变化,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性较大的鼠种种群数量上升,而较敏感的种群数量减少。结论:在开展药物灭鼠的同时,必须逐步改造环境,控制鼠类食源和隐蔽场所,减少环境容纳量,才能最终有效地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2.
一、鼠情及鼠害情况鼠类为小型哺乳动物,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快,分布广,是目前存在的哺乳动物中最繁荣的一个“宗族”。全世界有鼠类2800多种,我国有13科187种,我省有7科28种。鼠害已经成为世界公害之一,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有15%的粮食被鼠类损害。1993~1994年我国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60~80亿斤,农田鼠害面积80年代初为数百万亩,80年代中期发展到3000多万亩。经过国务院召开全国灭鼠防病会议,开展了大规模卓有成效的灭鼠工作,使鼠密度明显下降,鼠害有所缓解,到1989~1990年鼠害面积下降到2000万亩左右,而自1991年以后,由于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乡结合部的外移,啮齿动物也大量地向城市内迁移,尤其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检疫监管场地,其鼠情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吴淞口岸内卫生检疫监管场地鼠害情况,抽取了辖区内的17家监管场地,除3家未捕获鼠类之外,均捕获数量不等的鼠类。提示当前灭鼠工作中存在着薄弱环节并对防治对策提出其看法。  相似文献   

4.
慈溪市鼠类种群调查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慈溪市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1996—2005年鼠情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6种3412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臭鼠句鼯为常见种;农村自然村捕鼠数量最多,城区居民区捕鼠数量最少;城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平均鼠密度分别为1.91%、3.51%和3.00%;2000年前鼠密度有春、秋2个高峰,2000年后鼠密度高峰集中在4—5月。结论应根据鼠类种群消长规律科学防制鼠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黄岛油港自1989年命名为“无鼠害港”四年来,在巩固“无鼠害港”的过程中,对鼠情的监测.控制及采用的综合防制措施。监测结果表明,鼠密度始终控制在“无鼠害”标准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6.
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方法用夹捕法观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鼠害重点防制区域及灭鼠适期,用粉迹法、夹捕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的影响。结果诸暨市城区下水道鼠夹捕获率为2.09%,褐家鼠是下水道中的主要鼠种;居民生活区、餐饮业集中区附近和农贸市场内的下水道(窨井)为重点鼠害防治区域;有春、秋两个高峰。3类重点区域下水道铺设铁丝网,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下降率为65.51%;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夹捕法密度下降率达到69.89%。结论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坚持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相结合,但巩固灭鼠成果,尤其是鼠患低水平区域,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以物理方法为主,通过实施铁丝网铺设、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下水道鼠患。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以捕获率(%)表示种群密度,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月为最高峰,4月为最低峰,相差最多的1993年,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5倍。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  相似文献   

8.
草原灭鼠后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7和1988年4~5月,用0.05%杀鼠灵小麦毒饵在天然草场上同一个试验区灭鼠,每年灭鼠800公顷,对照区1987年平均捕获率57.49±1.58%,布氏田鼠占95.59%,鼠类群落由布氏田鼠 黑线毛足鼠 达乌尔黄鼠 五趾跳鼠 黑线仓鼠等组成。1988年平均捕获率为21.31±1.09%,布氏田鼠占94.87%,鼠类群落组成与1987年相同。1989年鼠密度降低,平均捕获率为4.56±0.78%,鼠类群落演替为黑线毛足鼠 黑线仓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灭鼠区,1987年灭鼠前布氏田鼠占优势,为92.00%,鼠类群落组成与对照区相同,5月灭鼠,当月捕获率为0.76%,黑线毛足鼠占50.00%,布氏田鼠下降,该月鼠类群落组成变为黑线毛足鼠 布氏田鼠 五趾跳鼠 达乌尔鼠兔。灭鼠可引起鼠类群落演替,其过程与自然演替相同。  相似文献   

9.
2000年厦门海港口岸鼠密度及种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15年来厦门港对“无鼠害港”成果的巩固情况。[方法]于2000年5月对厦门岛内厦门港码头、港区进行了1次鼠密度的调查。[结果]捕获鼠类87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种3属5种,鼠类种群有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臭鼩鼱,其中臭鼩鼱为优势鼠种。鼠密度:笼日法为7.72%,夹日法为2.09%;粉迹法为6.34%;鼠证法为5.00%。[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港区鼠密度较1985年创建“无鼠害港”时有所回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鼠密度,以巩固“无鼠害港”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自1982年5月至1986年10月连续五年采用Elton氏法共捕获500只各类鼠,经鉴定共计3个科6个种,查明寄生蚤螨共分属4个科8个种。并首次从一只草原兔尾鼠中检出EHFV抗原阳性,滴度1:160。基本摸清了鼠类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创建无鼠害空港和进一步开展疾病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布氏田鼠综合防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防制布氏田鼠是一项复杂的牧业生态工程。退化草原是布氏田鼠生存的最适宜环境,已经退化的草原应在短期内禁牧,或采用围栏、补播、浅耕翻等措施,使草原尽快恢复生产力,造成不适宜布氏田鼠栖息的环境;平时应对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和群落演替情况进行监测,为防制提供依据;一旦发生鼠害,及时用抗凝血杀鼠剂灭鼠,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并保护和招引鼠类天敌,禁止对天敌滥捕滥杀。  相似文献   

12.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引起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子。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151法,在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不同生境内进行数量调查,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年共捕鼠10种8434只,其中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数量均超过鼠类群落组成的10%,子午沙鼠位居第3位。子午沙鼠种群数量随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年际数量变动受怀孕率、二次怀孕率、繁殖指数、月捕获率及其他3种鼠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了解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化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可为预测预报和鼠类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摸清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5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获取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结果 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9.97%。对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4.06%,平均怀孕率为26.97%,平均胎仔数为5.14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结论 黑线姬鼠是该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湖南西南部高山牧场不同环境对沼泽田鼠密度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高山牧场不同环境沼泽田鼠密度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人工牧场原生植物越多,鼠密发越廊(r=0.885 P<0.01);牧场植物越高,鼠密度也越高(r=0.829 P<0.01);结构疏松土壤鼠密度亦高,如沙质土与粘质土或翻耕地与未垦地比较,鼠密度均以前者较高;梯耕地鼠密度显著高于全耕地(t=7.192 P<0.01)。作者认为,上述结果与沼泽田鼠生物学特性有关,即:高株牧草地适合其隐蔽和营巢,疏松土壤便于其掘洞和取食,梯耕地垂直面为其创造了营洞环境。据此,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草山和种植矮株良种牧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三趾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其预测进行研究。方法1991~199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种群数量动态和预测的研究。结果共捕获三趾跳鼠2484只,它是当地的优势种之一,它们的年度数量变化波动不大,属于比较稳定的种类。1993年数量最高,年均捕获率为(2.48±0.23)%,1992年数量最低,年均捕获率为(0.93±0.14)%,最高年是最低年的2.67倍。三趾跳鼠数量季节变动明显,变动曲线为单峰型,最高峰在5月。可用当月捕获率预测下月的捕获率,Y=0.2218+0.85x,r=0.836〉r0.01=0.59(df=16);用当年5月的繁殖指数预测翌年9月的捕获率,Y=0.3615+0.945x,r=0.722〉r0.05=0.707(df=6),预测比较准确。结论经初步分析,种群密度、繁殖指数和当地其他优势种的数量是影响三趾跳鼠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 1991-1998年4-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8年调查,小毛足鼠数量变化经历了低谷(1991—1992年)、高峰(1993年)、下降(1994年)和低谷(1995—1998年)4个时期。结论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的百分比、怀孕率、鳖殖指数以及该地区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种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种群特征。方法: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结果:共捕获鼠类7利568只,其中森林中捕获鼠类5种146只,捕获率为4.06%,以大林姬鼠、棕背ping和大林姬鼠为主;农田中捕获鼠类6种235只,捕获率为6.53%,以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为主。另外还报道了不同生境不同鼠种的生物量、年龄结构、肥满度、繁殖指数、性比和繁殖长度。结论:黑线姬鼠的种群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预测春季农田害鼠发生程度。方法:运用微机,对影响春季农田害鼠发生程度的前期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找出与发生程度相关性高的3个因子,即3月份捕获率、3月份雌鼠捕获率和上年12月上旬至当年2月上旬最大一次降水,然后用BASIC语言编写Fuzzy聚类程序进行运算,从而组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论:1994年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