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与再循环及通路流量的关系。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分别采用TRANSONICHDO2血液透析监护仪测得实际通路内血流量(Qa),并分为3组:Qa〉1000ml/min(13例);Qa600~1000ml/min(20例);Qa〈600ml/min(12例),选择不同的穿刺间距(4、6、8、10cm),采用尿素法(UT)和TRANS2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UT与STRANS的测定结果,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统计,Spearman相关系数rs=0.934,P〈0.01,结果显示2种测定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当Qa〉600ml/min时,在穿刺间距≥4cm时RTRANS(%)=0,RUT(%)=(2.91±0.93),均为阴性结果;当Qa〈600ml/min时,RTRANS(%)和针距呈直线负相关,r=-0.956,P〈0.01;RUT(%)和针距亦呈直线负相关,r=-0.996,P〈0.01;结论在Qa〉600ml/min时,大于4cm穿刺间距不会引起R;但在Qa〈600ml/min,R随间距的缩短而增大,只有当间距〉10cm时无通路内再循环;认为每月进行通路流量检测十分必要,除能指导穿刺间距的选择,利于内瘘保护外,又能及时发现血管功能障碍,提前给予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流量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使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流量(access flow,Qa),再循环率及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并结合多普勒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Qa(896±454)ml/min,21例(17.9%)Qa500ml/min,85例(72.6%)Qa为500~1500ml/min,11例(9.4%)Qa1500ml/min。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Qa更低(t=4.615,P0.001),内瘘狭窄的发生率更高(t=5.356,P=0.029)。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OR=8.782,95%CI:1.862~41.412,P=0.006)和内瘘既往手术史(OR=4.087, 95%CI:1.082~15.437,P=0.038)是低Q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是内瘘低流量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预示着内瘘预后不良。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可能需要更为密切的监测内瘘功能,但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内瘘流量的变化及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的影响,以探讨超声稀释法检测内瘘流量的合适时机。方法使用Transonic HD02型血液透析监测仪对49例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30min、90min、150min及210min时内瘘流量(Qa)、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等参数进行监测,观察Qa的变化趋势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时间点对Qa的影响。结果4个时间点测得的Qa和平均动脉压(MAP)校正后的内瘘流量(Qa’)无明显差别。Qa与MAP呈正相关,且透析过程中Qa的变化与MAP的变化呈正相关。各时间点的MAP均为该点Qa的独立影响因素。透析210min时超滤量大于干体重5%的患者Qa的变化显著大于超滤量小于干体重5%的患者。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各个时段均可进行内瘘流量的检测,但是存在MAP显著下降时不宜进行Qa检测。此外,超滤量超过干体重5%的患者,不建议在透析150min后测定其内瘘流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测定,以了解患者内瘘的再循环、流量及心排出量情况,为拟定透析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患者在透析血液透析开始后0.5h及结束前0.5h进行内瘘测定,并对内瘘流量(AF)过低(AF〈600ml/min)进行追踪。结果73例中1例患者出现再循环,且再循环率大于50%,其余没有发生再循环者。15例患者流量〈600ml/min,占20.5%;18例〉1600m]/min,占24.7%。对〈600ml/min的15例患者追踪1年,其中6例堵塞,占40%;7例仍保持通畅,占46.7%;2例行肾移植。对开始后0.5h及结束前0.5h测定的AF、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及中央血容量(CB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定期内瘘测定对患者的内瘘功能有预测作用,流量越低内瘘闭塞的可能性越大。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足的情况下,再循环率低,两点距离不是再循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的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前瞻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做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45例,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将患者分为功能正常组99例和功能异常组46例,比较两组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差异,同时使用ROC曲线分析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功能异常组比较,功能正常组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增高[(672.74±127.47)ml/min比(504.88±144.82)ml/min,P=0.000];头静脉血流量增高[(482.62±108.83)ml/min比(365.81±122.48)ml/min,P=0.000];桡动脉血流量增高[(284.27±81.46)ml/min比(220.48±80.73)ml/min,P=0.000]。两组患者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0.05)。其中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055和0.818±0.053。结论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动静脉内瘘对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2013年肾内科收治的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按动静脉内瘘流量(Qa)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采用超声稀释法检测心脏搏出量、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并与血液透析次日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分析动静脉Qa对血液动力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Qa2.0 L/min组在内瘘流量、Qa/CO、搏出量、心脏输出量、心脏指数、中心血容量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Qa 0.6~2.0 L/min组内瘘流量、Qa/CO、搏出量均高于Qa0.6 L/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脏指数、中心血容量、外周血管阻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直径、右房面积、右房直径、右房面积、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LEVSD、LEVDD的指标随着Qa的增加而增大,且右房面积、LEVSD、LEVDD指标在Qa2.0 L/min组和Qa0.6 L/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功能方面Qa2.0 L/min组明显低于Qa0.6 L/min组、Qa 0.6~2.0 L/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AVF对血液动力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与Qa有关,当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心脏变化以代偿性改变为主,当Qa2.0 L/min出现心腔明显扩大的可能性比较大,易出现心衰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正常使用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系统的物理检查,明确震颤的部位,并对内瘘进行超声监测,以期寻找正常内瘘触诊结果与动静脉内瘘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全程触诊,对可触及明显震颤的最近心部位进行标定并记录,分为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肘部及肘上4段;超声测量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内径及流量,同时测量头静脉前臂中段,前臂近肘部及肘上的内径;依据物理检查结果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70例患者完成全部物理检查和超声检测。20例患者震颤仅达前臂中部及远端1/2;21例患者可达前臂上段1/2至肘部;18例患者可于肘部触及明显震颤;11例患者震颤可达肘上。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平均内径分别为:(5.42±0.16)mm、(5.73±0.17)mm、(6.32±0.26)mm、(6.60±0.32)mm;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3,P=0.002)。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543.00(382.50,626.00)ml/min、(748.62±66.79)ml/min、(924.06±69.57)ml/min、(1253.73±98.74)ml/min;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7,P=0.000)。前臂中段组、前臂近肘部组、肘部组及肘上组肱动脉血流量的95%可信区间下限分别为432.91ml/min、609.30ml/min、777.28ml/min、1033.71ml/min。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内瘘震颤的强度分级,发现震颤较强的内瘘具有更粗大的动脉血管管径及血流量,动脉系统的内径及流量随震颤强度的加强逐级递增。震颤强度对于内瘘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肘部及以上触及明显震颤可以作为内瘘功能良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采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128例慢胜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包括术前准备、具体显微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及并发症处理等。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100%,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0.78%);术后3周首次穿刺血流量〉200ml/min 112例,150—200ml/min 11例,〈150ml/min5例;术后6周全组血流量均〉200ml/min;术后3年内内瘘闭塞9例(7.03%)。结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肢的血管储备,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充分术前准备,运用改良显微外科缝合技术及严格术后管理,是保证内瘘成功和长期通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术前超声检查对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患者术后内瘘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的57例尿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其中30例行术前血管超声检查(超声组)评估桡动脉和头静脉造瘘血管条件;27例仅行物理检查(对照组).术后1-6个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评估,主要观察血管走行、内径及血流通畅情况,比较两组内瘘术后成功率.结果超声组内瘘术后成功率83.3%,对照组内瘘术后成功率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检查不仅能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状况进行评价,且能对术前桡动脉和头静脉等造瘘血管条件进行详细评估,以确立内瘘手术适应证和最佳手术部位,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降低内瘘术后失败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以超声稀释法作为金标准,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比较其一致性。结果共103例低位桡动脉-头静脉吻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纳入本研究,超声稀释法测量内瘘流量(Qa)为(955.1±441.0)ml/min,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头静脉流量为(914.2±468.5)ml/min,肱动脉流量为(915.8±405.9)ml/min。所有患者中,肱动脉流量与头静脉流量均与Qa显著相关(P0.001),且肱动脉相关系数R高于头静脉(0.856 vs 0.808)。在鼻烟窝、腕部、前臂等不同部位亚组中,肱动脉相关系数R均高于头静脉。在11例(10.7%)高流量内瘘中,头静脉流量与Qa相关性(R=0.852)高于肱动脉(R=0.77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监测,测量部位首选肱动脉,但是在高流量内瘘中,测量部位可选择头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Qb)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Qa)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前臂标准内瘘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21例,正确进行内瘘穿刺及连接HD02超声稀释血液透析监测仪。在透析开始后30min及结束前30min,分别将泵控血流量调至200、250、300ml/min,调整时间间隔为4min,在每一泵控血流量稳定2min后检测内瘘血流量,并观察心率、血压。结果在上述不同的Qb下,透析开始30min后Qa分别为:(1123.0±457.9)ml/min、(1093.9±449.8)ml/min、(1153.9±436.3)ml/min(各组间P〉0.05);透析结束前30minQa分别为:(1083.9±420.9)ml/min、(1042.3±413.8)ml/min、(1039.2±392.7)ml/min(各组间P〉0.05);患者心率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透析开始及结束前,在泵控血流量200~300ml/min的范围内,内瘘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压与心率稳定,间接反映了心功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0名,随机进入对照组、治疗组.由同一名术者选用相同的术式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术后治疗组给予远红外线照射,对照组不进行远红外线照射,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流出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并于3个月时应用生理成熟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观察透析泵控血流量,出现穿刺损伤情况,评价两组患者内瘘生理成熟及临床成熟率.结果 共80名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39名,对照组38名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第2,3个月内瘘直径分别为0.45±0.12mm,0.47±0.11mm,高于对照组内径0.42±0.11ml/min,0.43±0.19ml/min(P=0.040,P =0.030);治疗组第2,3个月时内瘘血流量分别为525.4±175.8,574.2±204.3,高于对照组487.8±187.4ml/min,523.2±238.2ml/min,(P=0.000,P=0.010);治疗组3个月时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7.4%比89.5%;P=0.040),临床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4.9%比84.2%;P=0.040).结论 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不同血管通路分成两组:内瘘穿刺组51例和中心静脉置管组39例,以血流量250ml/min为基础值,根据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4cm、6cm、8cm、10cm)、不同的动静脉压(以13.3kPa为观察值)采用尿素法监测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值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循环率与血管穿刺间距呈负相关(P〈0.05),与动、静脉压两者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通路再循环率与内瘘穿刺间距、血流量、动脉引出压力和静脉回流压力相关,针对其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提前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HD)通路的时机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尿毒症患者(321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结果]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一期成功率96.51%,而肘部、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术为100%.人工血管AVF较自体AVF成熟时间短(P〈0.05).鼻烟窝及人工血管内瘘较易发生血栓形成(P〈0.05);而端-侧吻合较少(P〈0.05);肘窝、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内瘘易成熟(P〈0.05).[结论]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标准内瘘)是首选;改良侧-侧吻合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亦有较高成功率;人工血管内瘘为自体内瘘失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9年2月1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或)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经动脉途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05例)为经桡动脉途径,B组(n=84例)为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两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操作过程中平均穿刺时间、手术耗时、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痉挛A组1例,B组0例;局部血肿A组2例,B组0例;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A组为0例,B组分别为4、1、1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及排尿困难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肾动脉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成桡动脉组(50例)与股动脉组(50例),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行肾动脉造影术,观察两组肾动脉造影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股动脉组肾动脉狭窄检出例数分别为9例(18.0%)、6例(12.0%),两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80.0%)低于股动脉组(98.0%),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2.0%)亦低于股动脉组(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肾动脉造影,但是可通过对导管的长度进行改进增加手术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肾动脉造影。所以,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是安全可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原位取栓手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VF成熟并使用后发生血栓栓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2组均行原位取栓术和内瘘吻合术,对照组在手术1月后使用内瘘,而实验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使用内瘘,比较2组内瘘1年内的血流量、使用时间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流量,均达到235ml/min及以上,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2组患者的内瘘使用时间均超过了1年;对照组出现8/25(32%)例动脉瘤、9/25(36%)例吻合口狭窄,实验组出现2/25(8%)例动脉瘤、3/25(12%)例吻合口狭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3.125,2.741,P均<0.05);皮下血肿对照组7/25(32%)例,实验组5/25(20%)例2组无统计学意义(=0.110,P>0.05);2组均未出现血管阻塞。结论 AVF原位取栓术后的早期使用不会损伤血管,影响伤口愈合,并可保证良好的血流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稀释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肾内科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行MHD患者95例进行检测,包括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Qa)和透析后不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中心血容量(central blood volume,CBV)、中心血容量指数(central blood volume index,CBVI)、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R)等参数。结果 95例患者收缩压(SBP)、SV、CO、CI及CBV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增加,而舒张压(DBP)及心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透析后1hCI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CI<2.5L/(min·m2)、B组CI2.5~4.2L/(min·m2)、C组CI>4.2L/(min·m2)。A、B组患者透析3h后SV、CO、CBV较透析1h明显下降,PR增高(P均<0.01),A组最为明显,而C组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MHD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表现主要为血压、CO、CI以及CBV降低,PR增高。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程度不同,CI与Qa、SBP、年龄、糖尿病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68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0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1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PCI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出血和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闭塞、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