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边孔综合征是指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或腋神经的主要分支在四边孔处受压,导致四边孔处压痛,并向臂部放射,伴肩臂外侧感觉障碍、三角肌功能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1]。笔者自2010年到2013年采用点按手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本病3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总共收治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6~61岁,平均(44±10)岁;病程最短2 d,最长5年,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常用锁骨上入路或腋入路法,都着重把局麻药注在神经干上(找异感)。近年来通过仔细的解剖学观察,发现臂丛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后(C5-T2)分为3干在肌间沟内上下排列,穿行于前、中斜角肌筋膜间隙,离开斜角肌间隙,继续被锁胸筋膜覆被,在锁骨外行至腋窝继续被腋筋膜所包围,即臂丛神经血管周围间隙理论。利用臂丛神经干及其分支及颈丛神经被筋膜包裹,臂丛鞘是一多腔隔结构和臂丛与大血管伴行的概念,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周围间隙,使其沿间隙扩散,主要包括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血管周围阻滞法、腋血管周围阻滞法。  相似文献   

3.
四边孔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常被误诊、误治。笔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疗效良好,且创伤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四边孔综合征是指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在四边孔处受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临床报道较少。作者从 1995年至 1999年共收治 15例 ,经天宗穴水针注射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 15例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3~ 50岁 ,平均年龄 35岁 ;病程最长 12个月 ,最短 15天 ,其中有明显肩背部外伤史者 5例 ,有长期上肢工作劳损史 9例 ,不明原因 2例。2 诊断依据  ①肩胛背部外伤或职业性劳损史 ;②患者肩胛带不适 ;③三角肌或肱三头肌肌力减弱 ,肌肉萎缩 ;④肩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⑤患侧四边孔处有固定压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观察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用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腋神经阻滞,隔日一次;次日辅助高乌甲素行痛点局部阻滞,然后行康复训练,通过(1)疼痛分级,(2)Rom分级(3)疗效评定,说明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一疗程后,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即疼点等级明显提高,肩关节各方位的Rom等级明显提高。结论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辅以痛点局部阻滞,然后行康复训练,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半数以上的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病情得以控制。少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仍无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症状加重(手内在肌萎缩等表现),对于此类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对中、重度颈神经椎孔外卡压综合征,行锁骨上臂丛神经松解术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神经刺激器的作用及对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采用神经刺激器进行治疗的儿童5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腋路搏动组(P组)和30例为腋路神经刺激组(S组)。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以及手术过程中5min,15min,30min和50min血压和脉搏值。采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以及手术过程中5min,15rain,30min和50minl:g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脉搏在手术过程中15min和30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神经刺激器对儿童的血压及脉搏影响较小,效果明显,有效地减少了穿刺过程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阻滞30 min后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以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效果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效果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止血带痛和患者满意度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管损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尤其适用于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9.
李蕊  马宏林 《中医正骨》2010,22(11):48-48,5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骨折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数因阻滞不全而不能达到完全无痛的效果,需增加辅助药物,给手术及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自2004年以来,我院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然而,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对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诊疗且在过程中需行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于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传统导感定位法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阻滞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入血管不良事件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阻滞效果良好,麻醉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有关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有关解剖观测材料,对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四边孔综合征(Q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厦门市同安区中医院就诊的四边孔综合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对照组给予短波电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功能(CMS)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2周,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MS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四边孔综合征能显著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茂峰  辛绍祺  翁清松  王岱 《中国针灸》2003,23(11):661-663
目的 :观察腋路臂神经丛阻滞病患的良导络值变化。方法 :以 2 0位麻醉病患为受测者 ,在右侧腋路臂神经丛阻滞前后分别使用SD 80 2P良导络经络检测系统测量纪录手足左右 2 4个代表点电性数值。结果 :接受腋路臂神经丛阻滞患者之良导络值并无显著变化 (P >0 .0 5)。结论 :经络现象包括了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 ,但不能以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完全解释经络学说。可以运用良导络测量系统监测经络变化来研究麻醉及手术病患的经络穴位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腕管综合征是四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亦称为指端感觉异常,主要是正中神经受压所制。目前,该病尚无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我们用骨筋胶囊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临床表现典型的3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0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实验组实际为74例(其中2例因操作不当未能保留该神经和4例肿大的淋巴结与其粘连而放弃),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对患者观察并随访。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74例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异常5例(7%),而切除肋间臂神经的80例患者术后感觉异常69例(86%)。随访6~24个月,2组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异常。  相似文献   

17.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腋神经卡压综合征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010年,笔者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腋神经卡压综合征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表现为肩部不适,困乏无力,病  相似文献   

18.
铍针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仲民  张翔 《北京中医》2006,25(9):559-560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铍针治疗本病的机制。方法采用铍针治疗72例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5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结论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可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粘连松解,瘢痕消除,从而解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9.
中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0例布凤学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252300)梨状肌起于第2、3、4、骶椎的前面,经坐骨大孔进入臀部,止于股骨大粗隆。因其急慢性损伤或解剖变异刺激或压迫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神经所出现的症候群叫做梨状肌综合征。本征临床并不少见,因其...  相似文献   

20.
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是C5、C6的重要功能,C5、C6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病例很难判断其残根是否留有功能,因此直接修复不能保证术后功能恢复1。因此很多学者选择神经移位来重建C5、C6的功能,用作神经移位的神经有副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同侧C7、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或外侧头肌支,如果患肢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以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尺神经后内侧1/6束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至腋神经前支来重建肩外展和肘关节屈曲功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