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4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PSVT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胺碘酮150 m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5~30 min,若未转复窦性心律或心室率仍较快,追加胺碘酮150 mg,以0.5~1.0 mg/min维持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70 mg静脉推注,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5 min,若未复律,再重复给药70 mg,以0.4~1.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记录两组的复律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8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时间为(20.1±2.3)min,对照组为(9.2±2.7)min,两组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PSVT虽然各自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效果都比较显著,且安全性好,均可作为PSVT复律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连用7~10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mg持续20min静脉推注,余量2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J选择。结果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h、2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 g,每日3次,连用7~10 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 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 mg持续20 min静脉推注,余量2 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 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 J选择.结果 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 h、2 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房颤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3例均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慢性房颤复律后患,排除甲亢所致房颤病例。服用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31例。胺碘酮组服用胺碘酮0.6g/d。逐渐减量,维持量0.1g/d至每周1.0g/周;普罗帕酮组口服普罗帕酮450-600mg/d,维持治疗量为150-300mg/d。两组病例均长期随访,比较两种药物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服药顺从性。结果 疗效:胺碘酮组患在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例数分别为37,35及32例,分别占该组例数的88.1%,83.3%及76.2%。普罗帕酮组患在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失患例数分别为28,22及17例,分别占该组例数的90.3%,77.1%及54.8%。副作用;两组均见部分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普罗帕酮组2例因心衰而停药,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作为药物治疗手段。胺碘酮及普罗帕酮对于预防房颤复发均有良好的作用。但长期疗效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并且副作用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西地兰组(28例)。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5mg/kg于1h内静脉滴注,然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西地兰组:以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复律情况、血压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90%,西地兰组治疗总有效率67.86%2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和34%。胺碘酮组用药平均转复时间为(41.61±24.81)min,而西地兰组用药平均转复时间为(73.46±36.02)min。胺碘酮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可自行缓解,未出现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阵发性房颤分为胺碘酮组(I组,n=72),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73),疗效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但12个月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维持1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胺碘酮治疗)和观察组(37例,给予氯沙坦+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h、3d和1周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2个月,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24 h、3 d和1周时心房颤动转复率分别为66.7%(26/39)、76.9%(30/39)和84.6%(33/39),观察组分别为67.6%(25/37)、81.1%(30/37)和94.6%(35/37),治疗1周时两组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对照组与观察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69.7%(23/33)和88.6%(31/35),左房内径分别为(38.6±1.0)mm和(31.3±9.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房颤复律后联合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房颤持续时间〉30d的住院患者147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72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75例),胺碘酮组治疗方案:恢复窦性心律后,给予胺碘酮0.2g/d一次口服;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150mg/d,复律后随访观察22个月。结果用药后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vs.41.7%,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预防心房的电重构,可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66例具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n=32)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n=34),12个月后停用胺碘酮,共随访18个月,观察药物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随访第12月和第18月,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氯沙坦组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氯沙坦组转变为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例)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13例)(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能提高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彦  蔡舸  吕云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33+135-133,135
目的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病例,25例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以后根据心律失常控制情况,调节胺碘酮滴注量(0.5~1.0 mg/min)持续静脉滴注,直到房颤转复停止用药,标记为对照组.另外25例将西地兰0.4 mg溶于5%葡萄糖10 min内,5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如果2h后仍为房颤,则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以维持量0.5~1.0 mg/min静脉滴注,直到转复为窦性心律,标记为治疗组.结果 两组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和胺碘酮累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2.095,P<0.05),两组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室率均有下降,但是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0.860,0.941,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胺碘酮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且胺碘酮和西地兰联用缩短了转复时间,减少了胺碘酮的用量,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凯  于滨  刘强 《现代保健》2010,(9):21-22
目的观察普岁帕酮与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的作用。方法将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大于3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洋地黄组,普罗帕酮组先静脉椎注2mg/kg,再以5mg/kg维持24h,后改口服每天450mg治疗4周。洋地黄组先静脉推注毛花甙C0.4mg,然后每6h静脉推注0.2mg,24h后改口服地高辛每日0.25mg。结果普罗帕酬组17例(48.6%)转复为窦性心律,洋地黄组仅2例转复成功。普岁帕酮组转复成功者与未转复者卡甘比,左房内径明旺较小(P〈0.00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显著较短(P〈0.001)。结论普罗帕酮可有效地转复慢性心房颤动,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疗效不佳;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影响转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胺碘酮(观察组)31例,口服胺碘酮+坎地沙坦(对照组)31例,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 共61例完成治疗,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2~18个月后左心房内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12~18个月的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口服胺碘酮联合坎地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比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推注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即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7例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分别静脉推注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结果普罗帕酮组、毛花甙C组转复窦律的百分率分别为20/37(54%)、7/30(23%)。室率控制有效率分别为11/17(64%)、10/23(4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1/37(84%)、17/30(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普罗帕酮组有2例发生低血压、1例出现窦性停搏3.24s,患者一过性头晕,均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结论静脉推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优于静脉应用毛花甙C,能安全、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和室率控制。  相似文献   

14.
周乃菁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67-2269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和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合并房颤者复律后窦律维持情况的作用。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7例,经药物或者电复律后,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非洛地平和福辛普利,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和非洛地平。治疗随访时间为1a,终点事件是房颤复发,观察2组复律后2、4、6、8、10、12个月内窦性心律的维持人数,同时观察血压的维持水平,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房颤复律后第6、8、10、12个月,观察组的窦律维持人数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稳定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1a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和非洛地平比单用胺碘酮和非洛地平更有利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后窦律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就诊的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患者均于心房颤动复律后24 h内开始服药,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胺碘酮第1周200 mg/次,3次/d,第2周200 mg/次,2次/d,第3周起200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托伐他汀10 mg,1次/d。若血压不能达标则加用吲达帕胺片2.5~5 mg,1次/d。两组均治疗1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率、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左房内径、血脂、hsCRP、肾素、AngⅡ的表达水平及肝肾功能。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67.5%、32.5%、15.0%,治疗组分别为92.5%、7.5%、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左房内径及血脂指标(TC、LDL-C、HDL-C、TG)[(35.42±0.36)mm、(4.33±0.79)、(2.80±0.21)、(0.99±0.21)、(2.04±0.48)mmol/L]与治疗组[(33.10±0.45)mm、(3.24±0.60)、(1.44±0.20)、(1.26±0.17)、(1.13±0.35)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hs-CRP、肾素、AngⅡ水平[(3.52±0.12)mg/L、(0.47±0.27)ng·ml~(-1)·h~(-1)、(60.94±21.44)pg/ml]与治疗组[(2.98±0.11)mg/L、(0.36±0.32)ng·ml~(-1)·h~(-1)、(50.89±30.22)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减小左房内径,降低血清hs-CRP、肾素、AngⅡ的水平,从而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瞻性研究最低剂量胺碘酮防止老年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65例老年房颤患者口服最低剂量胺碘酮(84±34)mg/d以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其中39例患者为慢性房颤,经胺碘酮药物复律或电击除颤后再服药维持窦律,另26例为阵发性房颤病例直接服药防止房颤复发.平均年龄(70±7)岁,平均随访(24±13)个月(31d~46个月).结果随访满1、2和3a的窦律维持率分别是87%、80%和76%.33例患者房颤复发,但增加药物剂量后30例(91%)又转复窦律,其中27例随访期超过1a,85%维持窦律.因副作用而停药的发生率1、2、和3a分别为0、2.5%和4.8%.副作用有甲状腺毒性2例(3.1%)和干咳1例(1.5%).随访期中未发现有胺碘酮致死亡的病例.结论最低剂量胺碘酮防止老年患者房颤的复发疗效高,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4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普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普伐他汀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Ⅱ、Ⅲ、Ⅳ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1±2.1)、(41.7±2.8)、(44.4±3.1)、(40.1±2.5)mm.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CRP水平分别为(4.56 ±0.24)、(4.47±0.45)、(2.87±0.53)、(2.54 ±0.42)mg/L 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I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7.9%、79.4%、77.1%、85.3%,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 缬沙坦和普伐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