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结核药物(25.0%),抗肿瘤药物(23.3%), 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15.0%),抗感染药物(11.6%)和抗真菌药物(6.7%)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12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超  张学武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59-106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西药占63.3%(76/120),居前几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抗菌药物等;中药占36.7%(44/120),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药物为主。女性(55.8%)多于男性(44.2%)。潜伏期1~8周。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高度重视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和药物相关性的调查研究,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而总结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易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2005年1月~2010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病历中,遴选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有效病例共172例,记录病人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响因素、转归等内容。结果: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黄疸,消化道症状为主,可伴有其他症状。本研究显示易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中,以中药、抗生素、感冒药、抗结核药较常见,占69.7%。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不具特异性,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也发生着变化,中药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中占36.7%,处于易引起药物性肝病药物种类第1位。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82 例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32.9%(27/82),其次为抗生素,占13.4%(11/8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5.1%(37/82),轻微肝病症状的占48.8%(40/82).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多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损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袁炳康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2):111-111,118
目的探讨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和防治。方法将有肝功能损害、有病前明显服药史、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8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5例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病药物和中草药最为多见,分别占41%和26%;经停用引起损肝的药物,护肝解毒对症支持治疗,84例痊愈或好转,1例死亡。结论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应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方法 对12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草药(59.68%)、抗结核药(16.94%)和抗肿瘤药(5.65%).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停用肝损伤药物,经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轻度药物性肝炎多数能短期内康复,对肝损害严重或发生肝衰竭者,应按肝衰竭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治(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大多数临床药物性肝损害不能被明确区分,而且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必须引起充分重视。长期以来,有关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一直存在着困惑。一方面,药物性肝病发病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临床表现与用药的关系也常较隐蔽,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消化科医师发现患者转氯酶升高,容易习惯地将患者转到传染病科,而传染科医师在已知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的情况下易诊断为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或所谓的病因未定的病毒性肝炎,而忽视药物性肝炎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药物性肝病至今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评价药物不良反应仍存在很大争议,评价术语尚无确切限定,常使用诸如符合(Compatible)、提示(Suggestjve)和无结论(Inconclusive)等评价术语,使评价的重复性差。尽管如此,在临床专家的努力下,近20多年来有关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方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提高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内收治的10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 本组病例中,中药致肝损害66例(51.8%),西药致肝损害42例(48.2%);年龄与药物性肝病的关系呈正相关(r=0.986,y=36);其临床表现以肝功能及胆汁淤滞为主.结论 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7--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载录的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文献,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特点和预后,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CNKI载录的2007-2011年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1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111篇文献,共10693例药物性肝损伤(DIH)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药物性肝损伤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最大为93岁,最小为7个月,平均为45.6岁。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421例,38.52%),〉60岁老年人占20.68%(226/1093)。43.51%的患者(2868/6592)无自觉症状,经体检或常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其余患者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及黄疸为主要表现。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几乎涉及了所有种类的临床药物和保健品,其中居前6位的是抗结核药(32.74%,3058/9340)、中药(22.12%,2066/9340)、抗微生物药(9.18%,857/9340)、抗肿瘤药(6.34%,592/9340)、解热镇痛药(4.80%,448/9340)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用药(4.37%,408/9340)。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3.66%,4438/6971)。患者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仅1.67%(114/6809)。结论抗结核药、中药、抗微生物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处理大多可治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12.
黄疸与药物性肝病回顾性诊断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喻国萍 《当代医学》2010,16(9):101-102
目的探讨黄疸与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2009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药物性黄疸肝病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使用了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结核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口服降糖药、降血脂药等后,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病人大多预后良好。在药物治疗期间,应严密监视各种毒副反应,视不同的情况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性黄疸肝病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杨桦  郑智敏  申秋  郑盛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44-145,148
目的 探讨引起老年性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120例发生药物性肝病的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伤,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41.7%(50/12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构成比为18.3%(22/120),再次为抗生素,构成比为15.0%(18/12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25.0%(30/120),黄疸构成比为11.7%(14/120),低热构成比为10.0%(12/120),皮肤瘙痒构成比为8.3%(10/12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45.0%(54/120);临床治愈率为71.7%.结论 心血管疾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药物性肝病与其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4.
13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3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试验、停药后的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药类占39.13%、抗结核14.49%、抗生素占9.42%、皮肤科用药占7.97%、免疫抑制剂占12.31%、解热止痛剂占3.62%、神经系统占4.35%、消化系统占2.90%、化疗药占2.90%、内分泌和代谢药占2.17%、其他占0.72%。临床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占36.2%、胆汁淤滞型占40.5%、混合型占23.3%。 结论:抗菌素引起的肝损害减少,中药引起的增加,其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79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各类中药为主,占44.2%,其次为抗生素,共占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13.4%;潜伏期大多数为1~8周(64.8%),但不少病例(26.8%)用药至发现肝损伤时间〉12周.临床类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57.5%),重型肝炎少见;主要表现有乏力(54.8%)、纳差(61.5%)、黄疸(65.4%).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病因中以中药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详细询问用药史和用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是诊断的关键.应积极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背景]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病例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抗结核类药物为16例(22.5%),抗生素类药物为13例(18.3%),抗肿瘤药物为9例(12.7%),解热镇痛药物为7例(9.9%),抗甲状腺类药物为4例(5.7%),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2例(2.8%),其他为3例(4.2%).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最常见,为30例(42.3%),其次为肝细胞型。为28例(39.4%),其他为混合型,为13例(18.3%).经停用致肝损伤药物及给予保肝等治疗,70例(98.6%)预后良好,1例(1.4%)发展为肝硬化.[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类药物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乙肝基础上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根据乙肝表面抗原检测(HBsAg)分为乙肝阳性组和乙肝阴性组(下文均简写为阳性组、阴性组),阳性组38例,阴性组55例.根据不同资料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阴性组和阳性组DILI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ALT、黄疸较阴性组高,阳性组发病年龄低于阴性组;阳性组重型肝炎发病率高于阴性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AST、ALP、TB、CB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乙肝基础上的药物性肝损伤对肝脏损伤更重.  相似文献   

18.
6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尚进  陈瑶 《四川医学》2010,31(12):1810-18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间68例药物性损伤住院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占据较大的比例,占统计患者的51.24%。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皮肤巩膜的黄染、皮疹、肝肿大,有50%的患者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以肝细胞损伤为主42例(61.76%)。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以ALT为主,表现为100%,其次为GGT检查异常61例(89.71%)。结论药物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药物治疗;酌情适当给予应用护肝药物、支持疗法等,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