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2.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3.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4.
<正> 温病概念之现状究竟什么叫温病?前人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此,仅将建国以来的有关认识归纳如下:上海中医学院认为:“什么是温病?温病这一名称所包涵的病类,正如伤寒一样范围很为广泛,是多种急性病的总名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诸说种种,不一枚举。由于以上对温病的概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三版教材”的审订中,争论不小,因而有必要加以讨论、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6.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柳宝诒医案》、《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医论医话》的系统学习研究,发掘出柳宝诒治温特色:善用“疏”邪之法治疗外感温热病;善用“透”邪之法治疗湿热类温病;运用“托”邪的方法治疗春温病。其对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不仅对前人的治疗经验兼收井蓄,而且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治疗特色,值得后人学习、仿效。  相似文献   

8.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9.
<正> 李新然老师,是辽宁省营口市老中医,现年八十一岁,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其学识深,思路广,辨证活,用药精,擅长内科,更以温病著称。其学术别具风格,现将李老师的学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如下: 一、对“温病学”的见解独树一帜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术界多数所公认的。“温病”与“伤寒”,统称外感时病,而杂病,通常指外感时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认为:温病学实则包括许多内科杂病,许多内科杂病由温病之变症而来,或外感、内伤杂合而病。故常谓:“门诊看病,温病占十之七、八”,“会治温病,杂病亦通”;又说:“不会温病,内伤外感不辨,开口动手必错”。李老师在诊断,用药临床实践中,大都贯穿这一观点。因此,李老师对许多慢性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者是温病还是伤寒;内伤者,是否由外感引发或外感变症或内因外因同  相似文献   

10.
雷丰所著的《时病论》中春日外感病的理论及外感病的辨治具有临床指导性与实效性。分析雷丰对春日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从其治疗用方的方药组成、方义及功用进行阐述。雷丰认为冬日感受邪气感而即发,或邪气伏藏于机体至春才发;将春日之病划分为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5种,并分别论述。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凉荡热、润下救津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治疗。所用方药不仅切中外感病各证的机制,还处处顾护津液,临床运用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11.
风温病是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春季多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临床上以起病急聚,传变迅速,容易出现逆转心包为特点,正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比手太阳  相似文献   

12.
春温是温病学中重要的疾病之一,对其机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时至今日,《温病学》教材说法亦不尽相同:或曰“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伏邪温病,或曰:“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新感温病。笔者经过反复推敲,认为还应以伏邪论述更为适宜。 首先,从春温的源流来看。春温导源于《内经·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指出春温是在冬季人体阴精先亏的情况下,感受寒邪,郁而不发,至春阳气升泄,郁热自内外发而成。这也是伏邪温病最早的理论根据。之后,历代医家对春温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以伏邪  相似文献   

13.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岳云 《中医杂志》2005,46(8):635-635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温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发病途径,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入”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近世医家亦多宗从。证诸临床实际,温病之发,有始于师者,也有不始于肺者,故我们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只是温病发病的一  相似文献   

14.
时病是指发生在四时的外感病,正如雷少逸《时病论》所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时病发热多处在四时外感热病的早中期阶段,此时如能及时把握时机,正确辨证用药,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祛邪退热、保全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治疗温病话透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如感邪后病邪不及时向外透解,势必向里传变,或传于气分,或由卫分而径入营、血分,引起种种里热亢盛、营(血)阴耗伤等病变。祛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而透邪为温病祛邪的重要法则,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透邪之法即透法,是选用轻清、芳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7.
《幼科要略》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所撰。笔者试从此书探析叶氏温病学术思想如下。一、既论新感也讲伏气叶天士对温病,既论新感,也讲伏气。关于新感之论,众所周知。至于伏气,《幼科要略》曾用一定篇幅突出了伏气在外感热病中的地位,如云:“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邪深伏,已经化热。”又于自注中明确指出:“春温皆冬季伏邪,详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由温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由于“无邪不有毒,无毒不发病”,故换言之,温病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温热毒邪的涵义是: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具有温热属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温热时毒,温热毒邪大体包括风热时毒、暑热时毒、湿热时毒、燥热时毒、温热时毒等等。虽然温热毒邪是近  相似文献   

19.
风温源流考     
风温是一种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作为温病的一类,其理论发展始终与温病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风温起源于《黄帝内经》,作为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自此以降,日臻全面。本文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进行了全面考察,考究其源流,对于应对当今温热疾病频繁流行,研究温热病发展脉络规律,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