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对48例V型斜视按下斜肌功能状况分为四组:Ⅰ组V型外斜视伴有下斜视肌功能亢进17例;Ⅱ组V型外斜视无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10例; Ⅲ组V型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14例;Ⅳ组V型内斜视无明显下斜肌亢进7例;对Ⅰ组和Ⅲ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单(双)侧下斜肌后徙术,对Ⅱ和Ⅳ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8△-+3△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4△。Ⅱ组原在位眼位-10△-+5△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8△。Ⅲ组原在位眼位-4△-+6△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4△。Ⅳ组原在位眼位-5△-+10△,向上与向下斜视角差为7△。结论采用两种术式矫正V型斜视疗效确切,下斜肌后徙较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效果明显,并且有希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 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但下斜肌部分切除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矫正V型斜视不但可矫正眼位 ,而且可能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A-V综合征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V综合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138例A-V综合征患者中104例给予手术处理,其中V征90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A征14例,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双眼视功能状况以及是否伴有内旋偏斜,行上斜肌切断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 ~ 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 的V征。对无双眼视功能的A征患者,上斜肌亢进达到或超过 者,适用于上斜肌断腱术;而双眼视功能良好,又未见内旋或上斜肌亢进程度≤ ,用水平肌肉移位术效果最好。结论斜肌功能异常是A-V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及双眼视情况,决定行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4.
V型斜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状况。方法31例V型斜视伴有斜肌功能亢进的22例行斜肌断腱+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不伴斜肌功能亢进9例行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术后对无双眼单视功能的病例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结果31例中V征矫正满意25例(80.6%),欠矫6例(19.4%),欠矫者术前V征斜视度差值均>35△。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28例术后经同视机训练21例年龄在17岁以下的病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Ⅰ级2例,Ⅱ级4例,Ⅲ例15例。结论V征产生原因是多因素的,可根据有无斜肌功能亢进选择术式,对有斜肌功能异常的行斜肌断腱+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疗效满意。术后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病例仍有部分能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斜V征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48例外斜V征,32例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1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其中4例联合上直肌肌止端向鼻侧移位),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情况。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45例,V征消失或缓解者43例,双眼视恢复者17例。结论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种上斜肌减弱手术即断腱术和肌腱延长术在A型斜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上斜肌功能亢进伴A型斜视患者分别行上斜肌断腱术和肌腱延长术,并矫正水平斜视,对术前术后的眼位、A征的矫正情况、上斜肌减弱手术在上斜肌功能眼位垂直斜视矫正量、上斜肌减弱手术对第一眼位及下方水平斜视度的影响、上斜肌的功能状况和双眼单视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32例中,正位27例(84.4%),内斜5例(15.6%);A征消失26例(81.3%).术后上、下转25.时斜视度差平均6.9△;上斜肌减弱术在上斜肌功能眼位垂直斜视矫正量平均11.10±4.90.;术后上斜肌功能不足发生率断腱术高于延长术;残留上斜肌亢进发生率延长术高于断腱术;两种减弱手术对A征矫正没有明显差别(P>0.05).双眼上斜肌减弱手术对A征矫正量平均26.94±10.39△;对下方外斜视矫正量平均23.61±10.51△;对第一眼位水平斜视影响 14△~-11△.结论 两种上斜肌减弱术矫正A型斜视伴上斜肌亢进安全有效;上斜肌减弱手术方式应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A征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综合考虑;上斜肌腱延长术可以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适当定量,针对性较好;双眼单视功能较好,上斜肌亢进程度较轻行延长术比较安全;当A征<20△时行双眼上斜肌减弱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至2010年38例(76眼)住院手术的内斜视V征患者资料,其中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31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7例分别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和(或)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外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检查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15△~40△,平均22.7△,其中15△~20△者21例(55.26%),21△~30△者14例(36.84%),≥31△者3例(7.89%);术后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5△~20△,平均6.8△,其中5△~14△者34例(89.47%),15△~20△者4例(10.53%);术前、术后垂直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07,P<0.05)。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18.4△,术后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4,P<0.05)。术前、术后同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0,P<0.05)。术后眼位正位、V征消失者29例(76.32%),V征缓解者5例(13.16%),V征仍然存在者4例(10.53%)。结论内斜视V征发病年龄早,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内斜视V征。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内直肌后徙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也可有效缓解内斜视V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V型斜视手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 ,以求达到矫正斜视 ,消除V征 ,建立双眼视功能目的。方法 :按V征上下斜角差的大小分为 <2 0 Δ、 2 0~ 30 Δ、 >30 Δ 三组 ,分别采用水平直肌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及下斜肌减弱加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 ,分别矫正上下斜角差异不同的V型斜视。结果 :以上术式不仅矫正了水平斜视 ,消除V征 ,而且可能建立和恢复原在位及阅读眼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及下斜肌减弱加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方法能达到矫正眼位的目的 ,术后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 ,对双眼单视功能及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疗效。方法对68例(106眼)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行改良下斜肌切除联合水平直肌后退及(或)缩短术,术后观察评价下斜肌功能、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术后100眼(94.3%)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6眼(5.6%)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功能不足者。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64.5△,术后9.2△,术前垂直斜视角平均15.8△,术后随访为2.2△,平均降低13.6△。术前7例(12.5%)有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7例(73.5%)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是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治疗大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15△)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下斜肌截除(3~8mm)及前转位术,即转位于下直肌颞侧缘前1 mm处.对于垂直斜度在15△~25△之间者,下斜肌截除3~5mm;垂直斜度在25△以上者,下斜肌截除6mm及前转位后,术中照影观察,将残留的垂直斜度按1∶1.5的原则分配在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上、下直肌后徙1mm可解决1.5°的垂直偏斜);对于垂直斜度在60△以上的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患者,下斜肌截除6~8mm及前转位术.伴有水平斜视时,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进行一并矫正.结果 经3~36mo随访,平均18mo.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Ⅰ期治愈40例(75.5%),好转9例(17.0%),未愈4例(7.5%).总有效率92.5%.结论 在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首选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不足以矫正垂直偏斜时,联合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后徙术,合并水平斜视时,均可Ⅰ期矫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15.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中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和转位术的作用.方法 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法测定62例斜视患者各诊断眼位的斜视角及眼球运动等,并通过同视机检查和眼底照相评估主客观旋转斜视.手术年龄5~33岁,平均14岁.术后随访1~34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 (1)不伴有斜肌功能异常V型斜视26例,施行双侧水平直肌同方向垂直移位术或施行单眼水平直肌反方向垂直移位术,分别矫正垂直非共同性10~30△和8-25△,并未发现旋转斜视. (2)伴有斜肌功能异常A型斜视25例,单纯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30△,原在位与向下注视之间残留斜视角5~25△,而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组,残留斜视角2~8△. (3)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8例,双侧水平直肌的向下或向上移位术矫正上斜视2~8△,残余上斜视2~5△. (4)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3例,施行水平直肌垂直转位至上直肌肌止端两侧,矫正垂直斜视角25~30△,残余垂直斜视角5△,眼球双上转运动均明显改善.结论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能有效地矫正下斜肌功能无异常V型斜视垂直非共同性,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能更有效解决A型斜视向下注视的斜视角,而治疗共同性垂直斜视的作用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转位术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4-01/2008-12收治27例外斜V征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27例患者中,根据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8例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外斜视矫正术;9例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随访2~41mo。结果:患者27例中25例V征消失;第一眼位正位者24例,欠矫2例,过矫1例;1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其中2例恢复立体视。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也具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炜  傅涛  王京辉 《眼科》2010,19(5):304-308
目的总结并探讨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69例大角度水平斜视伴有上斜肌亢进及下直肌肌力弱者。方法通过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检查患者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水平与垂直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等。结果本类型斜视发病年龄早,≤2岁发病者44例(63.77%)。双眼视力良好,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者65例(94.2%)。双眼视功能不佳,69例患者均未查到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多与大角度外斜视合并发生,水平斜视伴有A征者占68.11%。第一眼位可表现有交替或一眼上斜视,第二眼位表现内转眼位低,外转眼位高,在双眼左下转和右下转垂直分离更显著。双眼球水平运动表现双眼上斜肌亢进,双眼下直肌肌力弱或一眼上斜肌亢进,另一眼下直肌肌力弱。治疗以矫正A型水平斜视为主。结论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斜视类型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有独立的手术治疗原则。因此可以作为独立命名的一类斜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