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 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 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卢智  陈华  贾丽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13-314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治疗HBeAg(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分别纳入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替比夫定600mg,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治疗前及治疗4、12、24、32、48周分别检测HBV DNA含量、ALT水平,比较两组治疗48周HBV DNA、ALT的变化,分析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HBV DNA的变化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组48周HBV DNA转阴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按照48周HBV DNA定量结果分为两组:HBV DNA<103copies/ml及HBV DNA>103copies/ml,两组相比,4、12、24、32周HBV DNA定量均数值及下降幅度前者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每个患者4、12、24、32周HBV DNA下降幅度与48周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显示,第4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幅度≥2log10 copies/ml的患者能获得持久性的病毒学应答。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且在第4周HBV-DNA定量下降幅度超过2log10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48周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但HBVDNA仍阳性的住院及门诊CHB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一组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另一组则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疗程均为48周。每1~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的超声波或行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的病毒学、血清学的应答率和耐药发生率,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基线HBVDNA介于3~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后有86.8%(33/38)的患者HBVDNA转阴,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有69.2%(27/39)的患者转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P〈0.05);基线HBVDNA〉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72.7%(16/22),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只有52.4%(11/21),两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经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48周无一例发生病毒学突破,也无耐药的发生;而换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则有5例发生病毒学突破,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S202G变异,1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T184A,所有发生基因突变的病例均为基线HBVDNA〉10。拷贝/mL者。结论拉米夫定应答不佳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比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更能抑制HBV复制,且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IFN-γ和IL-4水平及其与HBeAg的关系,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集3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16周、52周和132周患者血清,其中完全应答组14例,部分应答组16例及健康对照组10例,ELISA检测IFN-γ和IL-4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检测采用美国Abbott公司微粒子酶免疫法,HBeAg≤1.0 S/CO为阴性,抗-HBe ≤1.0 S/CO为阳性.结果 完全应答组各时相点IFN-γ水平显著高于部分应答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5),部分应答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应答组IL-4水平在治疗后逐渐下降,部分应答组变化不大;各组在治疗前HBeAg水平与IFN-γ及IL-4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完全应答组在治疗后各时相点HBeAg水平下降,且与IFN-γ升高程度呈负相关、与IL-4水平下降程度呈正相关,与部分应答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其恢复程度与HBeAg水平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入组69例患者分成两组,即恩替卡韦组(46例)与干扰素组(23例),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12、24、36和48周时的血清;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HBeA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 结果在治疗12、24、36、48周时,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82.6%、97.8%、97.8%和97.8%)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43.5%、47.8%和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5.8、24.7、21.9、19.2,P均= 0.00);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转阴率(34.8%、39.1%和43.5%)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10.9%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9.1、5.9、5.4,P = 0.00、0.01、0.02);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1%、30.4%和30.4%)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4.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0、3.9,P = 0.02、0.00、0.04);各治疗时间点恩替卡韦组患者ALT复常率(87%、97.8%、100%和100%)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73.9%、73.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7.2、10.1、14.9,P均= 0.00)。 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而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121例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14例,阿德福韦 拉米夫定 HBIg 4例,恩替卡韦 HBIg 3例,观察临床症状、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 用拉米夫定 HBIg预防的114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再感染,表现为血清HBsAg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3例经治疗后HBsAg转阴.用阿德福韦 拉米夫定 HBIg或恩替卡韦 HBIg预防的7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 拉米夫定 HBIg、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 HBIg或恩替卡韦 HBIg的联合应用以及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每组30例.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恩替卡韦治疗组单独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口服,比较两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以及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均较恩替卡韦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病毒转阴率与HBeAg抗原转阴率分别为(90.00%和26.67%)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46.67%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也明显低于恩替卡韦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有1例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恶化.结论:应用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提高血清乙肝病毒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改善肝功能,较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更好;对其安全性还要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干扰素α (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IFNα单药治疗24周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至2012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接受IFNα抗病毒治疗24周无应答的CHB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IFNα联合ADV治疗,对照组1继续使用IFNα治疗,对照组2停用IFNα改用ADV序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治疗24周时,分别比较各组病例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HBeAg滴度和HBsAg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85,0.717,1.850和0.233,P>0.05),且无病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48周时,实验组比对照组1有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x2=10.00,3.956和4.800,P<0.05),但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3,P>0.05);实验组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方面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6,1.905和0.156,P>0.05),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 (x2=4.80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HBsAg血清学转阴或转换,三组间HBsAg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5,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IFNα单药治疗24周无应答者联合ADV可获得较高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从总体上提高了CHB抗病毒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早期疗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根据化验结果选取慢性HBV感染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30例)及HBeAg阴性组(20例)进行观察,在用药2周后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在开始治疗2周后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法检测患者HBV DNA的平均下降幅度,HBeAg阳性、阴性组分别为3.005 log10和3.410 log10,与用药前比较P值均<0.001.HBV DNA<500拷贝/ml者分别为1例及8例.没有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进行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且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lt;0.05);HBV DNA&lt;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lt;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lt;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替比夫定治疗组18例,口服替比夫定,600mg/d;联合治疗组20例,替比夫定(600mg/d)治疗2周,联合胸腺素α1(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26周后单服替比夫定。结果24周时,替比夫定组及联合治疗组的AIT复常率分别为83.3%和8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分别为66.7%和7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27.8%和35%(P〉0.05)。48周时,两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94.5%和9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为83.3%和8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则分别为33.5%和50%(P〈0.05)。HBeAg血清转换率与治疗前的转氨酶水平、HBeAg和HBVDNA水平有关。耐药的发生率替比夫定组为27.8%,联合治疗组发生率为10%。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48周后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而耐药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用替比夫定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采用爿。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34/35)、94.3%(33/35)和48.6%(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27/35)、77.1%(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adefovir dipivoxil (ADV) nephrotoxicity has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with the 60 and 120 mg daily dose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We report a complete analysis on the renal tolerance of ADV at the currently approved dose of 10 mg dail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he tolerability of two dosing regimens of ADV (10 mg daily or 30 mg daily), two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ompensated liver disease who were not undergoing current treatment and who had evid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plic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overall median change from baseline at week 48 in serum creatinine or serum phosphorus levels in the ADV 10 mg group. In the ADV 30 mg group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of 0.2 mg/dL in median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and decrease of 0.1 mg/dL in serum phosphorus levels at week 48. Serum creatinine increase and hypophosphatemia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ADV 30 mg daily compared with ADV 10 mg and placebo. There were no grade 4 proteinuria, hematuria, or glycosuria events. CONCLUSION: Mild nephrotoxicity was demonstrated with the dose of 30 mg daily. Nephrotoxicity, as defined by an increase >/=0.5 mg/dL from baseline in serum creatinine or a serum phosphorus value of <1.5 mg/dL on two consecutive occasions, was not observ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DV 10 mg for a median follow-up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64 wee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