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 1 500 g)的临床资料,分析败血症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369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败血症138例,包括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84例、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54例。EOS患儿病原菌以粪肠球菌(24%)、链球菌类(21%)为主,LOS患儿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41%)、肠杆菌类(29%)为主。EOS及LOS的发生率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升高而降低(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高是EOS的保护因素(OR=0.996,95%CI:0.993~0.998,P < 0.05),阴道分娩是EOS的危险因素(OR=2.781,95%CI:1.190~6.500,P < 0.05);肠外营养时间长是LOS的危险因素(OR=1.129,95%CI:1.067~1.194,P < 0.05)。结论 粪肠球菌是极低出生体重儿EOS最常见的病原菌,而LOS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最为常见。出生体重高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OS发生的风险,而阴道分娩可能增加EOS的发生风险;肠外营养时间长可能增加LOS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 (ELBWI和VLBWI) 在纠正年龄 (CA) 18月时神经发育结局,探讨影响神经发育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存活出院的ELBWI和VLBWI病例,在CA40周、1、3、6、12、18月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发育结局。按神经发育状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8例ELBWI和VLBWI纳入研究,15例在住院期间死亡。CA18月时,145例 (44.9%) 存活且随访资料完整,75例 (23.2%) 死亡,失访103例 (31.9%)。CA18月时,145例患儿中神经发育损伤71例 (49.0%),3例 (2.1%) 脑性瘫痪;未发现单眼或双眼失明的视觉损伤及需要助听器的听觉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D和败血症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530,P < 0.001;OR=2.528,P=0.035),BPD发生程度越重,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败血症、BPD (尤其是重度BPD) 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1 200 g)的临床资料,为其预后及临床干预提供预警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 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孕期病史、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诊治经过及预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 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范围在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较高,且随着日龄的增加,影响早产儿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临床上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1200g)早产儿肺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出生体重≤1200g、住院期间发生肺出血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同期住院、相同体重范围非肺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孕期及新生儿期特点,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肺出血影响因素,了解肺出血新生儿的近期预后.结果 肺出血新生儿(肺出血组)71例,对照组364例.肺出血发生于 3d 以内者57例(占80.3%),肺出血组胎龄(28.2±1.7)周、出生体重(936±192)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9.5±2.1)周,(1033±134)g,t分别为4.776、-5.145,P<0.01].肺出血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76.1%)、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76.1%,其中≥2次使用率9.9%)、动脉导管未闭(PDA)(66.2%)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2%、30.8%(4.1%)和38.7%,χ2值分别为33.457、28.970(4.074)和32.798,P<0.05].肺出血组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率(21.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1.2%,χ2=10.177,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S(OR=3.739,95%CI 1.383-10.113,P<0.05)、PDA(OR=2.206,95%CI 1.205-4.093,P<0.05)及5 min Apgar评分<7(OR=2.851,95%CI 1.191-6.828)是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OR=0.998,95%CI 0.996-1.000,P<0.05)及母孕期应用激素 (OR=0.432,95%CI 0.224-0.834,P<0.05)是肺出血的保护因素.肺出血组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及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6.9%、12.7%及18.3%)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及2.2%,χ2值分别为36.824、7.520及33.568,P<0.01).肺出血组病死率(49.3%)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0%,χ2=46.634,P<0.01).结论 多种围生期因素与肺出血有关;预防早产及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助于预防肺出血;肺出血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迟发型败血症(LOS)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NICU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LOS分为两组:LOS组和无LOS组。回顾性分析LOS的发生率、病死率、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26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117例(51.8%)发生了LOS,其中45例为确诊LOS,72例为临床诊断LOS。LOS组患儿病死率为13.7%(16/117),明显高于无LOS组(5/10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其中32株(63%)为革兰阴性细菌,16株(31%)为革兰阳性细菌,3株(6%)为真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于胎龄儿、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机械通气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0.84、1.59、1.34、3.11、4.55,均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LOS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细菌。胎龄低、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小于胎龄儿、PICC或机械通气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危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并分析江苏省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抗生素管理质量及改进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苏省15家医院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的10项调查问卷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 结果 共纳入1 920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 846例(96.15%)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antibiotic use rate,AUR)中位数为50/100住院日。15家医院AUR为24~100/100住院日。采用Poisson回归,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危重评分混杂因素后,各医院间调整后抗生素使用率(adjusted antibiotic use rate,aAU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结果显示,10项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措施中,8项措施开展的医院不足一半;干预措施实施项目数与aAUR呈负相关(rs=-0.564,P=0.029)。 结论 江苏省15家医院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AUR高,且医院之间差异大;实施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少的医院AUR高,促进NICU抗生素使用管理的质量改进,有望减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AUR。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9):988-99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7分)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多中心临床数据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按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和正常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价相关指标对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1 809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1 min低Apgar评分发生率为52.90%(957/1 8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853,P<0.05);出生体重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999,P<0.05);羊水异常的患儿出现1 min低A...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晚发败血症(LOS)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情况。方法 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VLBW/ELBW早产儿(胎龄<32周)中,选取发生LOS的患儿作为LOS组,每例LOS患儿匹配2例非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LOS组分为死亡亚组和存活亚组,分析LOS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治VLBW/ELBW早产儿513例,LOS组65例,对照组130例,LOS发生率为12.7%。LOS组死亡6例,存活59例。LOS组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 < 0.05),LOS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LOS组小于胎龄儿(SGA)、机械通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低出生体重、SGA、PICC时间长为VLBW/ELBW早产儿发生LOS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96、2.550、1.068,P < 0.05)。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是VLBW/ELBW早产儿LOS死亡的危险因素(OR=13.443,P < 0.05)。LOS组共培养出65株病原菌,39株(60%)为革兰阴性菌,其中15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7%(10/15)感染ESBLs菌的LOS患儿发病2周前应用过抗生素,高于非耐药菌(29%,7/24)(P < 0.05)。结论 出生体重低、SGA、PICC时间长为VLBW/ELBW早产儿发生LOS的危险因素,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LOS患儿更容易发生死亡。LOS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发病2周前应用过抗生素可能会增加ESBLs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选取73例诊断为RDS、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且至少应用1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气管内吸出物UU核酸,分为UU感染组(n=21)和非感染组(n=52),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BPD的发生率。结果 UU感染组阴道产百分率及反复院内肺部感染、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胎膜早破持续时间长于非UU感染组;且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非UU感染组。UU感染组生后3 h内血浆免疫球蛋白IgM、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73例患儿中,发生BPD 45例,其中UU感染组BPD发生率(90%,19/21)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50%,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下呼吸道UU感染可增加RDS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逐年增高,不仅与痛风、尿酸盐肾病和肾结石有关,还与内分泌代谢、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目的:探讨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尿酸水平及新生儿合并症的关系。 设计: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以2020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的孕母为队列人群,根据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和非HUA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临床结局。根据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μmol·L-1)分为低浓度(<360)、中浓度(~420)和高浓度(>420),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孕母血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的关系。孕母妊娠晚期尿酸值及新生儿生后24 h尿酸值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孕母血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孕母2 397例(新生儿2 581例),HUA组216例(9.0%),非HUA组2 181例。HUA组孕母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非HUA组(2 925 g vs 3 260 g,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早产(18.5% vs 8.9%)、低出生体重(23.1% vs 7.1%)、小于胎龄儿(29.2% vs 10.6%)和转儿科比例(19.9% vs 11.1%)均高于非H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酸水平高浓度组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低浓度组低54.0 g(95%CI:-106.5~-1.6,P=0.043),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74%(OR=1.74,95%CI:1.08~2.8,P=0.023),发生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85%(OR=1.85,95%CI:1.26~2.73,P=0.002)。新生儿生后24 h内尿酸水平与孕母妊娠晚期尿酸水平呈中等相关(r=0.613,P=0.000)。两组早产儿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母体妊娠晚期HUA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出生后的腹部局部组织氧饱和度(abdomin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A-rSO2)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VLBWI/ELBW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从出生后第1天开始每天监测A-rSO2,共监测4周。并根据出生胎龄分为较低胎龄组(<29周组)及较高胎龄组(≥29周组),对两组VLBWI/ELBWI生后4周内的A-rSO2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纳入VLBWI/ELBWI 63例,其中<29周组30例,≥29周组33例。63例VLBWI/ELBWI生后2周内A-rSO2呈现波动变化:生后第1天为最低值(47.9%),后逐渐升高,第4天达最高峰(67.4%),第5~9天逐渐下降,然后再次上升,至出生2周后趋于稳定。≥29周组出生后第1周及第2周A-rSO2均高于<29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3周及第4周两组A-rSO2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LBWI/ELBWI的A-rSO2在出生后最初2周随日龄增加存在波动变化,2周后趋于稳定;生后2周内的A-rSO2与胎龄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VLBW/ELBW)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3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多中心61 786例新生儿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早产儿504例,其中诊断MBDP 108例,纳入MBDP组,其余396例纳入非MBDP组。收集两组孕母及早产儿基本资料、住院期间主要疾病、营养支持策略和其他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V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19.5%(88/452),E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38.5%(20/52)。极早产儿、超早产儿MBDP发生率分别为21.7%和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DP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MBDP组,住院时间更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更高(P < 0.05);MBDP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贫血、低钙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非MBDP组高(P < 0.05);MBDP组较非MBDP组平均加奶速度更慢、达全肠内喂养日龄更大、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更长(P < 0.05);MBDP组患儿枸橼酸咖啡因使用比例高于非MBDP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比例低于非MBDP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 < 32周、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败血症是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低胎龄、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增加VLBW/ELBW早产儿MBDP发生的风险,应加强围生期孕期保健,避免早产,提高新生儿科医师对MBDP的防治意识,对早产儿采取积极合理的营养策略和综合管理措施,以改善VLBW/ELBW早产儿的近远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NICU 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 年7 月至2015 年7 月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5 年8 月至2016 年6 月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率、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 亲母母乳喂养率,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ELBW)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VLBW和ELBW婴儿3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87)和对照组(n=188)。观察组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当喂养达10 mL/次后,改用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两组持续喂养4周,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自主排便次数、生长发育情况、喂养后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便排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每日自主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体重、头围和身长均大于对照组(分别是1 793±317 g vs 1 621±138 g、30.5±1.1 cm vs 30.0±1.6 cm和43.9±1.2 cm vs 42.1±2.0 cm;均P0.05);观察组婴儿喂养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提高胃动素水平,增加胃肠道喂养耐受性,促进VLBW和ELBW婴儿早期生长发育,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湖南省新生儿病房极低出生体重(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ELBW)患儿住院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规范湖南省新生儿病房住院早产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方法 对湖南省24家三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上报的2017年1~12月住院VLBW/ELBW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4家医疗机构2017年全年住院VLBW/ELBW患儿共1 442例,抗生素中位使用时间为17 d(范围:0~86 d),抗生素使用时间占住院时间的53.0%。各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时间占住院时间的百分比差异较大,最高达91.4%,最低为14.6%,2/3(16家)的单位超过50.0%。血及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共113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4%,各机构细菌培养阳性率不同(0%~14.9%)。败血症常见致病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29例(25.7%),大肠杆菌12例(10.6%),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2.7%)。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全部抗生素使用的41.00%;其次为青霉素类抗生素(32.10%),再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3.15%)。抗生素使用时间占比与出生体重Z值、出生体重与出院体重Z值的差值呈负相关(分别rs=-0.095、-0.151,均P < 0.01),与病死/放弃率呈正相关(rs=0.196,P < 0.01)。结论 湖南省新生儿病房住院VLBW/ELBW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不同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别大。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纠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出院并按时完成随访的VLBW/ELBW早产儿109例进行纠正年龄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监测。采用Z评分法评价体格指标,并分析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组:母乳+母乳强化剂;混合喂养组:母乳+早产儿配方奶;人工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年龄别体重Z积分、年龄别身长Z积分、身长别体重Z积分、体重指数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3个月内;年龄别头围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5个月。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在纠正年龄3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母乳喂养组头围、身长的生长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结论 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提示应加强早期个体化随访及营养指导以减少生长偏离的发生。亲母母乳喂养并添加母乳强化剂是VLBW/ELBW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VLBW/ELBW患儿为病例组(n=29),按照1:3比例匹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VLBW/ELBW患儿作为对照组(n=87),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甲状腺功能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患儿共162例,其中病例组29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7.9%。出生体重越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越高(P < 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P < 0.05),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35岁、使用多巴胺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病例组中16例患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每日5~10 μg/kg)治疗,甲状腺功能在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高龄、应用多巴胺是其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患儿需定期随访,以保证用药剂量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