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源性皮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元峰 《广东医学》2006,27(2):256-257
目的 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0例牙源性皮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结果牙源性皮瘘原因为慢性根尖周炎、冠周炎、深龋等,经行病灶牙根管治疗或拔除病灶牙后病变均痊愈。结论牙源性皮痿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针对病灶牙。  相似文献   

2.
谢占录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487-488
目的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牙源性皮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引起牙源性皮瘘的原因多为慢性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深龋,残根、残冠等,经过对病灶牙根管治疗或拔除病灶牙后,病变均痊愈。结论牙源性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仔细诊治病灶牙。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在急性炎症期要求拔除病源牙的患者 ,其中大部分经过耐心解释都能服从治疗方案 ,少部分患者坚持要拔牙 ,对此医生应持慎重态度 ,根据患者全身与局部具体情况等灵活掌握。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品种的增多和临床应用 ,一些急性牙源性感染病例的拔牙也从禁忌证变为适应证。笔者近年来为 16 8例牙源性急性炎症期要求拔牙的患者进行了拔牙治疗。结果表明 :只要拔牙适应证掌握合适 ,手术操作正规、细致 ,早期拔除病灶牙能建立通畅的引流 ,炎症消退的速度快于单纯使用抗生素者 ,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80例颌面部牙源性瘘管资料回顾分析,对牙源性瘘管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行总结,探讨牙源性面颊瘘的治疗原则。方法对颌面牙源性瘘管的病灶牙采取拔除患牙、根管治疗、瘘管搔刮与切除术等彻底去除病灶以及根尖刮治术和牙根截断术等方法行颌面部瘘管病灶牙的处理。结果80例病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患者经根管治疗,瘘道搔刮以及根尖刮治术和牙根截断术后达到临床愈合,瘘道消失,患者能进行正常咀嚼功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继发感染等症状。结论准确诊断、彻底去除病灶是牙源性面颊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牙源性感染是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组织的病变进入机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上多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抗生素治疗。作者自 1 995~ 1 999年对 475例急性牙源性感染患者 ,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别进行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对比研究 ,观察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牙源性感染 ,缩短疗程 ,提高痊愈率 ,减少并发症 ,减轻患者痛苦 ,收到良好疗效 ,其疗效优于中医、西医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纳入病例 475例均为门诊就诊的患者 ,诊断均符合 1 979年急性牙源性感染国际分类标准[1] ,均无严重…  相似文献   

6.
李艳娟 《中外医疗》2009,28(33):55-55
目的比较下颌智齿冠周炎的4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98例智齿冠周炎患者分别采用全身药物治疗、龈瓣切除、拔除对合牙及病灶牙,评价其疗效。结果采用拔除对合牙及病灶牙的治疗方法较另2种方法疗程短,效果佳。结论控制急性炎症后及时拔除病灶牙是根治冠周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晶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7):235-236
目的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瘘道的病因,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率。方法临床38例患者均为牙源性感染,通过皮肤瘘道的部位、病因、牙位等进行根管治疗,拔牙,必要时整形去瘢痕治疗。结果根管治疗后多数患牙可愈合,其中3例失败(即皮肤瘘道未愈合),拔除病灶牙愈合均良好,来见复发。结论治疗及诊断牙源性皮肤瘘道关键是查清病因,去除病灶,促进炎症吸收根尖愈合,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 背景] 上颌牙牙槽脓肿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较多,但同时合并右颧部脓肿者少见.[ 病例报告] 收治1 名右上颌后牙牙槽脓肿合并右颧部脓肿患者,切开引流,拔除病灶牙,抗炎治疗后仍有较多浓液流出,排除结核性病变后拍片诊断为牙源性上颌窦炎,手术探查时发现右颧颌缝处骨质破坏、且与上颌窦相通,行手术根治后治愈.[ 结论] 牙源性上颌窦炎合并同侧颧部脓肿者,确定病变性质后,应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及时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6例牙源性皮瘘患者的临床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及结论:牙源性皮瘘应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病灶牙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10.
颌骨囊肿病变相关牙齿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牙源性肿物是由成牙组织所发生的瘤样病变 ,牙源性颌骨囊肿是颌骨病变中的常见病。由于病变或置于病变区而造成的牙齿松动或移位 ,以往通常在手术同时予以拔除以减少囊肿术后复发机率。而目前在手术中如何选择性的保留病灶内及邻近的松动或移位牙齿 ,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1]。近10年来我院颌面外科在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中 ,选择部分病例在手术中采取保留病灶内及邻近的松动或移位牙。术后跟踪观察均取得了理想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颌面外科门诊、病房就诊的部分牙源性颌骨囊肿病例52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23例 ,…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皮肤瘘管多见于牙源性感染,与相应部位的患牙关系密切,常因牙源性感染治疗不当或感染过程症状隐匿而延误治疗形成皮瘘。我们对21例引起颌面部皮瘘的病因牙进行牙体牙髓治疗。牙周治疗或拔除对皮肤瘘管进行搔刮术或切除术,疗效不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房小云 《华夏医学》2012,25(3):352-353
目的:总结牙源性颌面瘘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分析15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结果: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或拔出病灶牙,彻底清除局部感染病灶,面瘘均痊愈。结论:颌面部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针对病灶牙才能彻底治愈。  相似文献   

13.
杨新军  李蓬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107-108
目的探讨通腑泻热方治疗急性牙源性感染。方法对2005年2月~2008年12月本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224例患者进行分析。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10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通腑泻热方治疗。对照组常规口服抗生素,选罗红霉素、安必仙、螺旋霉素等;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热方治疗急性牙源性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尖牙根尖炎并发鼻旁瘘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上颌尖牙根尖炎并发鼻旁瘘管进行回顾分析。6例患者行鼻部CT或X线拍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例误诊为上颌骨骨髓炎、皮脂腺囊肿感染和基底细胞癌等;2例行牙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牙源性鼻旁瘘管;手术治疗采用局部切除缝合、拔除病源牙、搔刮根尖创面,清除病灶。结果6例患者面部切口全部I期愈合,经过2~10年追踪观察,瘘管未再复发。结论鼻旁瘘管应首先考虑牙源性疾病所致,进行口腔科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治疗。方法:对33例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治疗的回顾。结果与结论:建议拔除患牙,皮瘘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199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感染源、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感染源以牙源性居首位,182例,占60.67%;其次为腺源性,95例,占31.67%;无血源性感染性病例;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14例,占38%,严重并发症4种,计7例,占2.33%。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要来源,部位以颌下间隙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颌面部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及原发感染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收治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75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5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给予患者全身支持疗法、局部脓肿切开引流和清除病灶的疗法.结果:53例患者痊愈46例,好转6例,有效率达98.1%,仅1例患者因未拔除患牙导致复发,后拔除患牙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明确口腔颌面部感染病因,积极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全身支持治疗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能有效预防感染扩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何兆洋  吴国民 《浙江医学》2018,(10):1102-1103
目的探讨鼻旁皮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鼻旁皮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经耳鼻咽喉科专科查体及上颌骨或鼻窦CT平扫检查,确诊牙源性鼻旁皮瘘20例,鼻源性鼻旁皮瘘1例;前者行上颌前牙残根拔除、瘘管搔刮+皮肤瘘口整形术,后者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窦内病变组织清除、鼻旁皮瘘搔刮+瘘口整形术;术后鼻腔均恢复良好通气,鼻旁皮瘘无复发。结论鼻旁皮瘘可由牙源性或鼻源性感染引起,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是治愈鼻旁皮瘘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