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v schizophrenia,TR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PANSS评分明显降低(t=2.04,3.22,3.55;P<0.05或0.01),WMS在治疗第1天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42,2.06,2.23,2.56;P<0.05),但1周、2周末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对照组采用非典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非典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结果治疗3w、6w后,观察组的PANSS的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w后的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治疗,基于对照组观察组结合无抽搐电休克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周.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GLU、TC、TG、PRL水平及PAN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67.4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性因子、阳性因子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因子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RL水平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GLU、TC、TG水平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精神症状,降低对血糖血脂及PRL水平的影响,疗效确切且整体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泌乳素、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泌乳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PANSS量表评分、SWN量表评分和PSP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评分和血清泌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WN量表评分、PSP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减少泌乳素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s,APs)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及与时间的关系,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MECT联合AP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影响的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电休克和元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影响。方法对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组和传统电体克(ECT)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16周各评定1次,在首次治疗前的晨6时及第1、4、16周治疗后立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血清CPK。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在第1周末开始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t=2.63~6.41,P均(0.01),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6周末。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PK测定结果显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与ECT相比,具有同样的疗效,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痰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情况。方法 选择精神疾病患者48例,共计193人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为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和Somatics公司联合研制。对相关情况登记表进行统计,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率89.58%,其中,显进27例(56.25%).好转16例(33.33%);无效5例(10.41%)。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报告对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ECT)116次的脑电图结果。其成功率75%,并指出无抽搐ECT在痉挛期的EEG与文献报告相似。但在痉挛间期的EEG异常率较低,程度较轻.并在ECT治疗后期可恢复到首次治疗水平。与文献报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 I)在无抽搐电休克(M ECT)治疗期间的变化及测定内隐记忆,评价M ECT对AA I及内隐记忆的影响。方法30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于清醒时、麻醉后、治疗中、出室前记录AA I值。并于M ECT期间测定患者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后、治疗中AA I明显低于清醒时。治疗中所有患者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较清醒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患者意识消失、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1例(75.9%)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HAMD总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0.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总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7.22~20.29,P<0.01)。WMS中的再认(t=5.73,P<0.01)、图片(t=4.72,P<0.01)、联想(t=3.93,P<0.01)及背数(t=5.23,P<0.01)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天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天、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将32例抑郁症患者,经6次MECT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MECT前后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后的血清BDNF水平(28.25±3.98ng/m1)高于治疗前(23.86±3.53ng/m1)(t=7.41,P<0.01),HAMD评分(14.34±2.61)较治疗前(32.13±2.72)降低(t=27.34,P<0.01);并且MECT的疗效与血清BDNF变化呈正相关(r=0.680,P<0.01),其直线回归方程:Y=81.711+0.174X,有统计学意义(t=5.18,P<0.01)。结论 MECT治疗能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变化可能是MECT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患者临床特点及刺激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无抽搐电痉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入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使用自编临床资料记录表记录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无抽搐电痉挛刺激参数等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结果依据治疗结束时PANSS评分减分率65%分为显著好转组(≥65%)和非显著好转组(65%),共有如下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年龄(回归系数为0.13)、性别(回归系数为2.84)、发病年龄(回归系数为-0.18)、MECT峰值强度(回归系数为0.00)、MECT发作时间(回归系数为0.09)、治疗前阴性症状(回归系数为-0.42)、攻击症状(回归系数为-0.95)、PANSS总分(回归系数为0.13)。结论患者年龄大、女性、发病年龄晚、峰值强度大、发作时间长、阴性症状轻、攻击症状轻、病情重的患者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辅助音乐治疗对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ECT)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8例接受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音乐治疗。结果 MECT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715和2.971,P均<0.01),两组患者对MECT治疗的依从性亦存在显著性差异(U=3.151,P<0.01)。结论辅助音乐治疗能明显改善接受MECT治疗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双额极(双侧组28人)与单侧非优势半球顶颞极(单侧组30人)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分别给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显示,双侧组和单侧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单侧组:t=16.65,P=0.001;双侧组:t=19.84,P=0.001);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双侧组和单侧组PANSS量表各因子分的组间差异,结果发现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治疗后双侧组降低较单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阳性症状:F=7.87,P=0.01;一般精神病理评分:F=7.74,P=0.01)。以PANSS总分减分率≥75%作为痊愈的标准,双侧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4)。在起效时间上,双侧组治疗6次症状改善与单侧组治疗8次改善程度相当,双侧组起效更快。结论双额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症状与单侧顶颞相比总体效果相当,治愈率更高,对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9例686项目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MECT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利培酮组为6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实验组的锥体外系反应、窦速和停经泌乳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χ2=9.50,6.91,4.95;P0.05)。结论 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规定第4次和第6次PANSS量表减分率≥45%为早期起效,治疗第8次末PANSS量表减分率≥65%为显著好转。结果患者治疗4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显著相关(χ2=7.18,P=0.01),治疗6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相关(χ2=5.18,P=0.02)。4次治疗无效的患者组中,6次有效率和8次显好率无关(χ2=0.58,P=0.45)。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治疗次数有关。治疗4次无效时,继续治疗效果无明显增加,建议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难治性抑郁症门诊或住院患者47名,采取病例组对照的方法,运用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观察期限6周。入组后拉莫三嗪1周后加至200mg/d;自第2周始,每周3次,隔日治疗,均接受总数8次的MECT治疗。对照组选取住院符合难治性的抑郁症患者39例,采取拉莫三嗪联合假性MECT治疗的方法,药物剂量同观察组。两组的效果评估采取精神科医生精神现况检查评估、患者及家属自我体验效果结合抑郁自评量表(SDS)和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共同评价。结果:研究组完成观察数44例。终止观察3例,脱落率6.38%,其中因出现皮疹终止观察2例,自行停止观察1例。对照组完成观察数37例,脱落2例,脱落率5.13%;两组的脱落率和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分别在精神科现况检查(PSE)、患者/家属体验、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的评定结果中,"痊愈"项目的两组间比较均显示出了差异性(χ~2=6.11,9.01,10.23,8.24;P0.01)。患者/家属体验评估中两组间的"有效"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6,P0.05);余项目的两组间比较没有显示出差异性(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候选方案之一;单用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