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狭窄血管特点和手术成功率、评价血管狭窄纠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为极重度5例、重度36例、中度11例,狭窄部位颈内动脉40例、颈总动脉3例、分叉部5例、高于颈2水平的颅外段狭窄4例;共对52例患者放置56枚自膨胀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6.2%(50/52);术中造影见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49例,症状改善率为94.2%;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占5.8%。结论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解剖条件和全身耐受手术情况等适应症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有效对血管扩张成形、纠正颈动脉管腔狭窄、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5%,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l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例。随访3个月~1年,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经治疗后,斑块狭窄消失患者有17例,残余狭窄在10%~20%之间的患者有9例,在10%以下的患者为4例;4例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且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偏瘫,致残率为3.3%;随访1例患者再狭窄,无脑卒中复发现象,复发率为3.3%。结论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显著,可行性、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舒适护理。方法对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分组。观察组2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18例采用功能制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开展舒适护理可有效减少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及自愿原则,分为支架成形术治疗组71例和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支架成形组有1例(1.41%)发生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轻微卒中,内科治疗组5例发生脑梗死,2例发生TIA(11.67%)(P<0.01);NIHSS、mRS评分提示支架成形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残疾程度改善优于内科治疗组(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可行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脑保护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应用脑保护器angioguard(血管保护伞),对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行血管内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并总结其临床使用结果。结果应用脑保护器成功施行23例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回收的保护伞中17个发现碎片组织,无手术死亡及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器的使用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董宏  娄永忠  李斌 《贵州医药》2007,31(8):703-704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一种新的、迅速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在临床普及。笔者采用此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6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应用此技术  相似文献   

8.
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 15 0~ 2 0 0人 / 10万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 75 %~ 85 % ,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支架置入术 (SP)等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 ,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经过和临床取得的显著效果 ,旨在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11月 ,收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 ,并行支架置入术 ,其中 10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术。 12例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 42~ 75岁 ,平均 66…  相似文献   

9.
林浩  周琳  王磊 《中国医药》2013,8(2):168-170
目的探讨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例颈内动脉狭窄率在70%以上的患者均在放置了脑保护装置后施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同侧血管支配区的围术期及随访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结果1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痉挛,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对侧肢体偏瘫;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心率下降。在6—12个月随访期间无同侧血管再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对23例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23例中22例放置内支架成功,1例因主动脉弓过于迂曲延长放置失败。平均狭窄率从86.9%(60%~99%)下降至8.5%(0%~36%)。22例内支架成形术成功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等症状。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和大量可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陶丽  朱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44-245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眼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近几年来替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一种方法,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了颈内动脉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风险及对患者的影响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为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为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为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转流管和人工血管补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提出术中注意的细节技巧。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4月18例有手术指征的脑卒中或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中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缝合均采用人工血管补片扩大管腔。结果随访时间3~23个月,1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35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时颈动脉窦反应(CSR)的预防其处理。方法回顾2008~2013年35例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患者CRS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方案。结果35例患者中25例发生CSR(单纯低血压7例,单纯心动过缓4例,两者共存14例),所有颈动脉窦患者处理后均恢复。结论严格术前准备、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明显降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CSR的发生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3年,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患者,通过术前颈动脉B超、CTA检查明确诊断,探讨相关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5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7例未放置;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者8例;5例术后出现高血压、头痛;3例术后6h发生切口渗血,1例术后朐闷不适,冠脉CTA提示左前降支病变狭窄(85%)。结论CEA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中效果良好,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合理使用转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