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发热77例(38.9%),腹膜刺激征101例(51.0%),压痛20例(10.1%),血白细胞高102例(51.5%),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165例(83.3%);腹水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例(3/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68%;并发肝性脑病39例,电解质紊乱36例,上消化道出血29例,肝肾综合征25例;治愈者126例(63.6%),好转26例(13.1%),死亡32例(16.2%),死于肝肾综合征11例(34.4%),上消化道出血10例(31.2%),肝性脑病8例(25%),感染性休克3例(9.4%),14例自动出院。结论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见,诊断需靠腹水检查;治疗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为7~14d,同时给予保肝,输白蛋白或输血浆,利尿,必要时行腹腔冲洗术及腹腔内注入消炎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6例肝硬化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较典型者53例(69.7%);腹腔积液培养阳性9例,其中G-杆菌占多数;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76例中,治疗有效者54例,有效率为71.5%。结论:SBP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变化不一;诊断中腹腔积液检查,腹腔积液培养血瓶法应列为常规;治疗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对存在易感因素的肝硬化患者应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肝硬化病因。结果近5年肝硬化住院患者增加,其中丙肝较乙肝多,而并发SBP患者中乙肝较丙肝多,但乙肝与丙肝肝硬化患者中SBP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占57.1%,但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女性患者小(P<0.001);朝鲜族占67.7%,但朝鲜族与汉族无统计学差异;SBP多见于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C级占55.6%,B级占37.9%,A级占6.6%);发热77例(38.9%),腹膜刺激征101例(51.0%),压痛20例(10.1%),血白细胞高102例(51.5%),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165例(83.3%);腹水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例(60.0%),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68%。结论近年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增加,但乙肝合并SBP较丙肝多,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大;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见,诊断需靠腹水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周血WBC〉10×10^9/L者20例,中性粒细胞比例〉75%75例。腹水WBC≥0.5×10^9/L35例,PMN≥0.25×10^9/L50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30例,检出革兰阴性菌25例,其中大肠埃希菌15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温和气单胞菌1例;革兰阳性菌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粪肠球菌2例。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多时,应警惕SBP的发生。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改善SBP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16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占76.2%(16/21),药物敏感试验对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敏感。11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87例,有效率为75.0%。结论:SBP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中腹腔积液检查十分重要;治疗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腹水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54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4例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革兰阴性菌占82,其中大肠埃希菌最高(46.2)。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及时足量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医院获得性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的肝硬化SBP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特点.结果 总共有236例肝硬化SBP的患者入组,年龄56.7(34.4~78.1)岁,其中男166例,女70例.包含126例医院获得性和ll0例社区获得性SBP.236例中,其中102例(43.2%)为大肠杆菌感染,33例(14.0%)为克雷伯杆菌感染,23例(9.8%)为链球菌感染.医院获得性SBP的30 d病死率高于社区获得性SBP(58.6%与37.9%,P=0.001).医院获得性SBP中培养为格兰阳性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高于社区获得性腹膜炎(41%与10 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医院获得性SBP,同时合并肝癌、肝肾综合征及休克,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等是30 d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肝硬化合并医院获得性SBP的预后比肝硬化合并社区获得性SBP差,格兰阳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色的耐药性在院内获得性的腹膜炎更常见,并且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及临床转归情况;在今后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近几年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48例中,治愈18例(37.5%),好转14例(29.17%),死亡16例(33.33%),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积极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腹水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有效选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诊断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泻及腹膜刺激征。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大多增高,部分患者腹水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数升高。腹水培养发现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占有相当的比例,极少数患者存在真菌感染。结论诊断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应综合分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尽早进行腹水细菌培养,治疗方面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医用有效抗生素,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李雄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05-106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记录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临床表现,并对每位患者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Child Pugh分级,进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肿瘤细胞检测。结果 263例患者中53例合并SBP,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水WBC>0.5×109/L占39.8%;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5.1%。Child Pugh分级C级、病毒重叠感染等与高病死率有关。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早期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腹水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并发SBP的肝硬化患者预后与原有肝病程度、病毒重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临床特征,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0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P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变化多样,诊断依据主要是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细菌培养,但腹水细菌培养率极低。结论及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腹水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SBP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水平在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诊断的9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血清和腹水钙素原水平与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性。结果31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65例无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诊断自发性腹膜炎的灵敏度分别为90.3%和96.8%。结论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56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护肝类药物、利尿剂、抗生素等。自发性腹膜炎症状缓解及腹水消退后,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有效率为60.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观察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显著,能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49例,非SBP2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及腹水中PCT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伴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SBP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伴SBP组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30例治疗有效的SBP患者血清及腹水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其治疗前血清及腹水PCT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对于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方法探究主体为234例肝硬化者,依照治疗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加用培菲康。结果两组SBP的治疗结果差距较大,观察组的腹水治疗以及肝功能改善明显较好。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为(4.33±0.34)d,而对照组是(10.32±0.58)d, t=96.371, 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ALT为(352.35±10.45)U/L,而对照组则是(249.57±10.47)U/L, 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余肝功能指标TBIL (t=46.986, P〈0.01)以及Aib (t=29.107, P〈0.01)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合并SBP者加用培菲康能够帮助加快治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邓媛  廖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82-2183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病情判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SBP分为SBP组(观察组)和非SBP组(对照组)。对并发SB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在Child—Pugh分级、AST、T—Bil、腹水白蛋白方面较对照组增高;对照组在男性比例较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24.2%、12.6%、15.7%)较对照组高(9.9%、7.7%、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T—Bil、腹水白蛋白3个因素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Child—Pugh分级、总胆红素、腹水白蛋白是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膜腹炎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43例,随机分为益生菌组15例,抗生素组15例,对照组13例。三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护肝、利尿、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10~14 d。此后,益生菌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0.63 g/d,6个月;抗生素组给予诺氟沙星胶囊20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三组均于用药内6个月进行定期复查,评价其有效率、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及小肠细菌过生长情况。结果 (1)疗效:6个月内益生菌组总有效率为86.7%,再生率为13.3%,抗生素组有效率为93.3%,再发率为6.7%;对照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为46.2%。益生菌组与抗生素组的总有效率、再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肠细菌过生长情况:治疗前后对照组阳性率无变化,益生菌组及抗生素组阳性率显著下降(P<0.05),益生菌组与抗生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下降率与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及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自发性腹膜炎方面均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