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针对其产生的HBV核心抗体(Anti-HBc)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HBV感染的经典标志。Anti-HBc定性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IgG型Anti-HBc用于识别既往HBV感染,IgM型Anti-HBc用于区分急性HB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加重[1]。但是Anti-HBc定量检测(qAnti-HBc)的意义一直未受重视,直到新型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Anti-HBc技术的出现,提高了Anti-HBc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开启了一系列对qAnti-HBc临床意义的研究,已经发现qAnti-HBc与肝脏炎症活动、药物治疗的应答、停药后复发、免疫抑制治疗后HBV再激活等相关,有望成为启动抗病毒治疗、预测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qAnti-HBc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是临床实验室最主要的检测项目之一。但是常常发现一些人其他HBV标志物阴性而仅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即所谓单项抗-HBc阳性者。抗HBc单项指标存在的意义是:(1)急性HBV感染恢复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消失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尚未产生,抗-HBc是惟一能检出的指标;(2)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水平很低,用一般的血清学方法不能检测出HBeAg;(3)过去的乙型肝炎感染,由于抗HBc比抗HBs在体内存在的时间长,因此抗-HBs已消失或在可检测水平以下时,抗-HBc仍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体(抗-HBc-IgM)检测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34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抗-HBc-IgM。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31.0%(31/100),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17.0%(17/100),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5.9%(2/34)。结论抗-HBc-IgM检测对于明确乙肝患者的感染病程以及患者的病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变色稀释液的配制。方法从近中性的指示剂中选择一种酸碱指示剂配成应用浓度的变色稀释液,用无色和变色稀释液同时检测抗一HBc。结果无色和变色稀释液检测抗-HBc时阴性和阳性结果完全一致,两者的直线相关性好(r=0.995,P〉0.05)。结论变色稀释液应用于临床,增加了实验的可靠性,提高了实验效率,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江帆  胡定远 《华西医学》2005,20(2):365-365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的影响因素,排除假阳性结果。实验表明:1.改进二步法可以作为一种消除一步法中假阳性结果的有效办法。2.时差操作是假阳性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原倍血清与不同稀释比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对乙肝整体模式的判读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正常体检血清200例,住院病人血清200例(包括乙肝病例和非乙肝病例),应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 lmmunoassay,CLIA)定量测定HBcAb浓度.比较不同稀释比例HBcAb的浓度及阴阳性结果,以及对整体乙肝"两对半"模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倍血清检测阳性率普遍高于1/30或者1/50稀释的血清.结论 原倍血清检测比较适合流行病学调查,而1/30或者1/50稀释血清更有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隐匿性HB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长期的急性肝炎消退后出现一种隐匿性感染。这种形式的残余感染是称为二次隐匿感染(SOI)。HBV感染土拨鼠模型的样本数据表明,暴露在少量的嗜肝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是HBVDNA的S区的前S1基因的编码产物 ,它和前S2蛋白一起在HBV附着和侵入肝细胞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2 ] 。前S1蛋白与HBeAg及HBVDNA三者间有显著相关性 ,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标志物[3] 。但也有文献[4 ] 报道前S1蛋白主要与抗 HBe和抗 HBc有关。为进一步探讨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的关系 ,对本院门诊和高考体检者进行了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联合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标本 :收集从 2 0 0 4年 2~ 4月本院门诊患者和高考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血…  相似文献   

9.
王卓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573-4574
目的:探讨竞争ELISA改良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标本156份及随机血清标本85份,用常规法和改良法两种加样方式检测核心抗体,并以层析ELISA作为对照。结果:两种加样方式检测的核心抗体结果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4.121,P〈0.01);对随机收集的血清标本,常规法与层析法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01,P〈0.05)。结论:在竞争ELISA法中,改良法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核心抗体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体 (抗 HBe)是观察乙型肝炎大三阳疗效和传染性强弱的指标之一。以往我们使用酶免疫竞争 (EIA)二步法检测抗 HBe[1] ,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近几年普遍使用EIA一步法检测抗 HBe ,操作简便 ,反应时间仅需 30min ,但易出现HBVe抗原 (HBeAg)、抗 HBe同时阳性或同时阴性 ,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 :12 7份本院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病人血清。其中 72份HBeAg和抗 HBe同时阳性 ;35份HBeAg和抗 HBe同时阴性 ;2 0份HBeAg阴性 ,抗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3~11月,随机选择具有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患者120例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大三阳及小三阳患者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9%和7%,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4%,单纯 HBsAg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5%。PreS1抗原与 HBsAg、乙肝 e抗原和 HBcA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两对半联合PreS1抗原、抗体检测能够更灵敏、准确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在HBV感染早期诊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诊断试验方法。方法选取该院行肝脏活检的患者68例,A 组12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B 组27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阴性,且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的患者;C 组11例为 HBsAb 阳性,且 HBcAb 阳性的患者;D 组18例为 HBsAb 阴性、HBcAb 阳性的患者。检测外周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肝组织 HBV DNA 的表达。结果 A 组患者为显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血清学、PBMCs 、肝组织 HBV DNA 检测均提示 DNA 阳性。 HBcAb 阳性的患者(C 、D 组)其隐匿性 HBV 感染的比例较 HBcAb阴性(B 组)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 HBV 感染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高危患者(合并丙型肝炎或 HBcAb 阳性)应常规检测 HBV DNA ,联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隐匿性 HBV 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李会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3):1575-1575,1577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检测在丙型肝炎(简称丙肝)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00例健康体检者和600例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进行HCV-cAg和丙肝抗体(抗-HCV)联合检测,HCV-cAg阳性标本用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CV-RNA确认。结果 400例健康体检者6例(1.5%)抗-HCV阳性,0例HCV-cAg阳性;600例住院患者12例(2%)抗-HCV阳性,4例(0.67%)HCV-cAg阳性(含1例抗-HCV阳性),HCV-RNA确认3例,二者符合率为75%。结论 HCV-cAg较抗-HCV的检测将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提前了,是HCV的早期诊断指标,HCV-cAg与抗-HCV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HCV的诊断率,对于HCV筛查有重要意义,是有效防范丙肝传播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文清  陈玉丽  林经安  刘豫瑞 《临床荟萃》2003,18(18):1025-102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以及与乙型肝炎血清学e系统 (HBe)标志、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速率法 ,对 14 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含量、血清学标志、ALT和AST进行检测 ;同时动态检测了 2 0例乙肝患者 2 4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血清HBe标记系统和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 e抗原 (HBeAg)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6 .4 8)显著高于e抗体 (HBeAb)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4 .2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2 8.4 8,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乙肝患者的HBV DNA含量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2 .181,P >0 .0 5 ) ;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 ,血清HBV DNA含量的下降和转阴明显先于血清学标志系统的转换。结论 HBeAg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 ,HBeAg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但在抗病毒治疗期间 ,血清学标志指标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 ,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变化、ALT和AST水平与HBV复制是否活跃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常规体检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尹  郭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8):711-711,713
目的 研究开展普通人群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病毒抗体常规体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8 450例患者血清进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 2003年丙肝抗体阳性率为2.49%,2004年为3.14%,2005年为3.34%,2006年(1~6月)为4.26%.结论 丙肝感染情况已日趋严重,为防止疾病扩散,早发现、早治疗,针对普通人群开展丙肝病毒抗体常规体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分布的特点,探讨基因型与临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256例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HBV-M、肝功能等,并对其与性别、年龄、肝功能及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56例CHB患者B基因型84例(32.81%),C基因型148例,B+C混合型24例.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χ2=17.66,P<0.01);B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76.19%,显著低于C基因型血清HBeAg阳性率86.49%(χ2=3.981,P<0.05);C基因型患者的ALT、AST及TBIL均高于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中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67.56%和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0,P<0.05;χ2=16.00,P<0.01);C基因型平均年龄(32.38±13.90)岁,明显高于B基因型平均年龄(28.95±10.8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1).结论 该地区CHB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X抗体(HBxAb)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xAg和HBxAb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大肠埃希菌合成重组HBxAg,用该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HBxAb分别包被反应板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171例乙型肝炎、70例肝硬化和38例肝癌)血清中HBxAg和HBxAb。结果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HBxAg和HBxAb阳性率分别为8.8%、18.6%、7.9%和10.5%、47.1%、34.2%,HBxAg在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较高(P〈0.025);与乙型肝炎组比较,HBxAb阳性率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均有显著增高(P〈0.005)。结论HBxAg在肝硬化患者检出率较高,而HBxAb则在乙型肝炎后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检出率较高,提示HBxAg和HBxAb可能参与肝组织的免疫病理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X抗体(HBxAb)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xAg和HBxAb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大肠埃希菌合成重组HBxAg,用该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HBxAb分别包被反应板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171例乙型肝炎、70例肝硬化和38例肝癌)血清中HBxAg和HBxAb。结果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HBxAg和HBxAb阳性率分别为8.8%、18.6%、7.9%和10.5%、47.1%、34.2%,HBxAg在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较高(P<0.025);与乙型肝炎组比较,HBxAb阳性率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均有显著增高(P<0.005)。结论HBxAg在肝硬化患者检出率较高,而HBxAb则在乙型肝炎后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检出率较高,提示HBxAg和HBxAb可能参与肝组织的免疫病理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