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太素》则云:“……秋冬为逆,春夏为顺,治主病者”(《太素·杂病·经络虚实》卷十三)。如此区别,多处可见。肖延平校《太素》时,未说明原委,笔者试对此略作考订。  相似文献   

2.
拜读吴润秋同志的“《内经》‘逆从’与《太素》‘逆顺’考”(载《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12)后,受益非浅,启迪颇深。但细玩其文,其中似有可商之处,为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同道,并与吴润秋同志商榷。 1.吴氏关于“《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之说不确切。总览《内经》全书,只有在《素问》(不包括王冰补入之运气七篇)中,有关“逆从”并称之处,在《太素》多称作“逆顺”。而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和《灵枢》原文中,“逆顺”并称者则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3.
4.
对《内经》“逆治”与“从治”的涵义进行了较深入的发掘和系统的分析。认为其涵义有三:一指对病证的逆从,二指对气机的逆从,三指对标本的逆从。并指出,对于病证的逆从,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并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气机的逆从,标本的逆从,则为学术界所忽略。同时,着重对后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概念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内经》所论之厥与《伤寒论》所论之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二者间虽有联系,但论述的重点、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均有较大差异,《内经》所论之厥比《伤寒论》所论之厥更为复杂和广泛,不可混同视之。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的神有多种涵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指自然界的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谓之化……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言自然界千变万化,似不可预测。然世界万物之变都有它的规律性,这种决定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古人称为神。人是自然界的一  相似文献   

7.
有关"逆顺"之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并有两篇直接以"逆顺"用作篇名:《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逆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新近出土的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可以看出,"逆顺"这一医学术语早在先秦两汉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逆顺"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涵进行了详细探析,发现其包括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生理与形体、与疾病的联系、临床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同时参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充分挖掘其医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9.
"气”之一字,<内经>中使用颇多,如天气、地气、阳气、阴气、寒气、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等,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现笔者随文寻义,将其分析归纳为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经》之“水”意义的考释,发现《内经》之“水”,既包含通用之水的内涵,更承栽有众多的中医学创新涵义,为早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服务,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1.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12.
从《内经》中医德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预防医学道德几方面予以论述,以使这睦优秀的医学伦理学遗产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七损八益与二者可调,是两条互为因果的生命活动准则。“七损八益”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由少而壮,由盛到衰的损益盛衰变化之节律性、时限性与趋向性准则,而“二者可调”则是人体保持和合协调、平衡稳定的协调性准则。  相似文献   

14.
四、《素》《灵》重言的语法功能《素》《灵》重言与汉语中其他重言一样,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宾语。(一)充当谓语厥挟脊而痛苦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灵·杂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对咸味的相关论述,结合气味学说,探析咸味功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咸的条文,在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对咸之内涵、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名家医案加以论证。[结结果]咸味属水,位北色黑。从功效而言,咸味具有涌上泄下、软坚散结、软心补心、利胃关行脾气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消积除滞、潜阳镇惊、平喘止呕及扶阳滋阴。当咸味药与其他气味药物配伍时,其临证应用更为广泛灵活,包括咸苦合用软坚泄下,咸辛合用散邪通络,咸甘合用降逆补虚,而咸苦甘寒更是温病热入营血证之用药大法。而过食咸味,则可引致泄津凝血、损肾凌心之害。[结论]现代临床应遵循《内经》气味学说,对咸味作用、配伍及禁忌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识,方可有效指导临床并拓宽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五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不同,差异较大.《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素问·天元纪》说:“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五气交合,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五令更立,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  相似文献   

17.
对《黄帝内经》“肾为胃之关”进行理论溯源,分析各时期医家对此条文的解读,认为“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应包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肾为脾胃升清降浊、阴阳平衡之关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立足于“(脾)胃”与“肾”两个核心脏腑,将“治(脾)胃应以升降为本,气血为要”与“治肾当以阴阳为根本”作为核心治则,进一步发挥“肾为胃之关”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期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略论《内经》中的医学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中医德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预防医学道德几方面予以论述,以使这些优秀的医学伦理学遗产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引言《内经》“基本上出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篇卷,渗入了汉代的东西”(《任应秋论医集·内经成书的时代》)。我们如果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著作与《内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内经》很多哲学思想渊源于道家。所谓遭家,就是黄老学派;“黄老学派,汉时学者称为道家”(郭沫若:《十批评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黄老学派,是以黄帝学派与老子学派相结合的道家学派。  相似文献   

20.
《内经》时代已有相当发达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确立了众多器官、组织及部位名称,测量了人体体表尺寸,对体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均有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